杨沫和《青春之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年月日第周第1页共14页杨沫的《青春之歌》一、作家介绍: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笔名杨歇、杨沫、君歇、小位等,祖箱湖南湘阴。解放前主要写作散文和短摘小说,保存下来的不多。1950年发表中篇小说《书墉纪事》。她的代表作是195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文革”后,重写了“文革”中创作的长篇小说《东方欲晓》,更名《芳菲之歌》于1986年出版.1990年又出版了《英华之欣》,与《青春之歌》一起构成“青春三部曲”。还出版有《杨沫散文》、《自白―我的日记》、《大河与浪花》、《杨沫小说选》等。杨沫的的“青春三部曲”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从“七·七”事变到冀中平原上敌后游击战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讴歌了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灿烂的革命青春。其中《青春之歌》更是拥有广泛的读者,深受青年喜爱。这部小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段动荡的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贯穿其首尾,围绕一个冲出旧营垒的青年知识女性带有浪漫和传奇色彩的革命人生展开情节,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的觉醒和分化,真实地揭示出那个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二、主题《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中国现到知识分子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复杂群体,他们在各个时期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与命运归宿,一直是信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的入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年月日第周第2页共14页侵,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到1935年一二九前后掀起新的高潮。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表现了不同的态度,对人生道路作出了不同的选择。《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示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以巴赫金“成长小说”理论来看,“性’与“政治”的并置构成了青春之歌这部“成长小说”特有的艺术风貌。这主要表现在主人公林道静的塑造上。三、自传品格著名女作家杨沫,青年时代曾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的影子。她写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原型据说就是她自己。小说里有这样的描述:“小俞的脸白了,她以为道静又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故。‘没有什么。’晓燕冷淡地说,‘她在北大旁听呢。’”杨沫的三妹杨成芸,就是后来成为著名电影演员的白杨。她因父母不和,既得不到父爱,也得不到母爱。14岁那年,她考进了西山温泉女子中学,过起住校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她除了应付必要的功课以外,全身心倾注阅读中,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这个家庭瓦解了。母亲把16岁的杨沫强嫁给了一个国民党军官。她毅然反抗这桩包办婚姻,又跑回到西山的学校。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她断绝了对杨沫的一切供给。1931年9月初,杨沫去香河教书,就是新结识的北大国文系的学生张中行介绍的。去香河之前,她又与张中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年月日第周第3页共14页行见了两面。杨沫感叹张中行的书多,学问大,博古通今。张中行也喜欢杨沫的清爽、热情,以致在杨沫上车离别之际,两人竟然已是恋恋不舍了呢。此后,两人开始了频繁的通信联系,感情迅速升温。1932年,杨沫与张中行相爱并同居,他们当时住在北京沙滩附近的一个小公寓里,靠张中行家里寄来的少许的钱,艰难维持生活。1932年夏,杨沫怀孕数月后,不好意思住在自己家里了,就悄悄在张中行北大宿舍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安身之所,张中行也时常过来照看她。当时两个人的感情已经有些隔膜,经常相对无言。最后,杨沫去小汤山妹妹白杨的奶妈家,把孩子生了下来。儿子生下12天后,杨沫把儿子留给奶妈照看,自己坐着一辆毛驴车,从乡村回到了北京。没让张中行花一分钱,费一分力,杨沫就把孩子的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张中行也就很快恢复了对杨沫炽热的爱。杨沫虽然埋怨他,却还是深深地爱着他,原谅了他。自此,也就是1932年的下半年,两人在沙滩的小公寓里开始了同居生活。杨沫给丈夫做饭、洗衣、缝缝补补,过着失学失业、半饥半饱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遇,成了杨沫苦闷生活的转折,她终于从小家庭走出来,走进了大社会,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1933年的除夕夜,杨沫来到了当了演员的小妹白杨的公寓。那里聚集着十几位东北流亡的青年。他们都是大学生,共产党外围组织“剧联”的成员,也有共产党员。这个晚上是杨沫生活道路上的新的里程碑。这里程碑式的一幕,在《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中,艺术地再现了出来。杨沫认识了宋之的等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他们宣传抗日,痛斥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向她介绍马列主义书籍。杨沫读的第一本理论书是《怎样研究新兴社会科学》,还读了高尔基的《母亲》等小说。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年月日第周第4页共14页从1931年到1936年,她当过三次小学教员,当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那几年,她多是住在沙滩低矮潮湿的小公寓里,为的是便于在北大的旁听。此时的杨沫,一颗年轻的心全部被共产主义学说吸引去了。她寻找共产党,寻找力量,寻找新的生活方向,甚至到狱中去看望被捕的同志,为他们做了不少的事情。这个不满20岁的姑娘,开始拿起笔来参加斗争了。她在1934年3月15日东北救亡总会办的《黑白》半月刊上,刊登了处女作《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这一时期她的创作热情很高。杨沫晚年回忆说,当时我不知深浅,但勇气很足,得空就写,写散文、纪事、报道和短篇小说,用“小慧”的笔名,常向上海《中流》和《大晚报》副刊等报纸杂志投稿,发表于1937年的4个短篇小说,都是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怒涛》写的是女知识青年美真,割舍了小家庭的爱,为大众的幸福,牺牲个人感情投身火热斗争的故事。主人公美真明显有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影子,也是《青春之歌》的主角林道静的雏形。这篇小说,是《青春之歌》最早的胚胎。在北大周围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成了杨沫早期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经过她不懈的努力,最终功成名就,成为引人注目的大作家。可以看出,从取材上说,《青春之歌》带有自传性质。杨沫后来也说,《青春之歌》是一篇‘传记式’的小说”,“是我的经历、生活、斗争组织成的一篇东西”。因而又可以说,它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但在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年代,以“个人记忆”叙述一个知识女性自我成长的经历几乎是不可能的勿。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年月日第周第5页共14页四、作品人物*林道静小说中的林道静始终是一个被伤害、被拯救、被帮助、被争夺的客体,作为她的成长阶梯的男性是不同的“国家”话语中各种政治象征位置的体现者,包括土豪劣绅余敬唐、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余永泽、国民党人胡梦安、共产党人卢嘉川和江华等等。在这里,每一种政治势力不仅仅暗示了林道静一生个人和婚姻的前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前途。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将自我的人生经验,个人的成长经历,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织人到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如何由小资产阶级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宏大叙事之中。其“织人”方式主要是将最具个人化特质的爱情叙事与政治叙事进行巧妙的缝合,使知识女性林道静的爱情经历与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统一起来。这个统一性,在小说中具体呈现为林道静爱情经历中由三个男性所构成的三个成长阶段。1、苦闷彷徨的阶段。林道静初次步人读者视野的时候,从装束到行为,都是一个“五四”青年的模样。她的不切实际的浪漫和天真,她以“个人主义”的方式反抗地主家庭,以出走作为反抗的手段,都是“五四”时代已经证明无法走通的道路。这预示了林道静对未来的人生必须做出新的抉择。小说通过回叙林道静的家世,为其安排了双重血统:生父为官僚地主阶级,生母为农民阶级。前者为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艰难性埋下伏笔,后者为其革命性转变提供了基本动力和根源性说明。林道静由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到独立谋生的幻想破灭后投海自杀,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并相爱而同居,是她成长中的第一阶段。余永泽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在海边救起林道静后,向这位天真、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年月日第周第6页共14页无助的美丽少女所展开的爱情攻势是:谈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谈雨果的《悲惨世界》,谈小仲马的《茶花女》……“他那薄薄的嘴唇,不慌不忙地滔滔说着,简直使得林道静像着迷似的听下来。”于是,余永泽成了林道静“理想中的”“骑士兼诗人”。林道静与余永泽的结合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在走向革命的旅途中,首先选择的是来自西方的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人道主义。而在林道静与余永泽经营温馨小家庭的日子里,余永泽身上的个人主义、爱情至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思想与行为,使他在林道静的心目中日益丧失魅力,并沦为“自私的、平庸的、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形象,作品以此表明,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30年代,个人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2、林道静在感情上移恋卢嘉川以及她与余永泽的最终决裂,构成林道静成长经历的第二个阶段,追求探索阶段。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向往革命人生的阶段。共产党员卢嘉川在林道静人生道路上出现并成为她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林道静向对方诉说自己的“不幸”,而卢嘉川主要是讲述革命道理,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革命书籍借给林道静读。革命理论使“她看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途”,“看到了真理的光芒和她个人所应走的道路”,“于是,她常常感受的那种绝望的看不到光明的悲观情绪突然消失了;于是.在她心里开始升腾起一种渴望前进的、澎湃的革命热情”……在全新的观念指导下,林道静同余永泽的决裂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了。而这一决裂,乃是林道静摆脱个人的狭小天地,把自己的出路同民族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关键性的一步。小说对她在迈出这一步时热烈又犹豫不决、倔强又顾恋反复、斗争又温情主义的矛盾做了细致的描写,较真实地反映了那时的知识分子在走向革命的路途时所经历的曲折痛苦的心路历程。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年月日第周第7页共14页3、卢嘉川被捕人狱并遭杀害,另一个共产党人江华的介人构成了林道静成长经历的第三个阶段。即锻炼成长阶段。于是,在江华的领导下,林道静开始了在伟大的人民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的阶段。小说写了她在农村的磨炼、监狱的考验,并终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的领袖。与此同时,林道静曲折的爱情经历也有了最终的归宿,她成了江华的妻子。在林道静的爱情经历与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同步展开的过程中,小说将其核心的主题定位在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上。作者一方面提示了林道静的一些弱点.为知识分子需要不断改造思想提供依据。如她第一次独自散发传单后的自我陶醉和狂喜;一参加革命就想去“火热的战场上”当红军;被捕后又逞英雄,想“杀身成仁”等;另一方面又通过她经受敌人法庭和监狱的血与火的考验,通过卢嘉川、林红、刘大姐、江华多次批评教育,以及她在革命实践中顽强地磨炼,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她一步步与小资产阶级自我决裂的心路历程。在着三个阶段当中,林道静实行了三次决裂。第一次是为了求的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决裂;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了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由此揭示出小说的主题:知识分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达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他的生命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的名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五、文本结构:1、明线———林道静作为知识分子的成长史A、抗争———无奈———软弱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年月日第周第8页共14页这是林道静的成长历程之一。林道静在成长道路上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历程,高中毕业后,养母将她作为摇钱树,逼她嫁给胡梦安作姨太太,为反抗封建婚姻,她离家出走,不甘屈服,但又无力抗争的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大海作为自己的归宿,在绝望的一刻,余永泽拯救了她。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余永泽,潇洒有风度而又热心助人,爱情的力量唤醒了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