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下游洪水灾害与黄河三门峡大坝淤积的关系研究(定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有些小的东西我已经帮你改过了,关于图与表,学院文件里有明确的规定,目前你的图名表名等还不符合规定哦!麻烦你改好.然后就可以定稿了.渭河下游洪水灾害与黄河三门峡大坝淤积的关系研究骆第梅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本文是在认真阅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红色部分删掉)通过对渭河下游洪水的特征、潼关高程变化以及三门峡库区在建前后高程变化等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综合分析三门峡建库前后潼关高程和渭河下游的河床变化.研究表明:三门峡建库前潼关高程基本保持不变,而三门峡建库后潼关高程迅速升高并居高不下;潼关高程的升高导致渭河下游河床淤积加重,主槽过洪能力变小;渭河下游洪水的发生与潼关高程的抬升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三门峡大坝的淤积是导致潼关高程升高的主要原因.作者最后指出黄河三门峡大坝的建立和运行是渭河下游严重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关键词:渭河洪水;三门峡淤积;潼关高程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FloodofDownstreamWeiheRiverandSanmenxiaReservoirDepositLuoDimeiSchoolofGeographicalSciences,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Basedonanalysisofthepre-existingdataaboutthefloodcharacteristicofdownstreamWeiheRiver,changeofTongguanelevationandthechangeSanmenxiareservoirelevation,theauthorpointedoutthattheTongguanelevationwasconstantbeforebuildingSanmenxiareservoir;andtheTongguanelevationhasbeenrisingsincebulidingSanmenxiareservoir;andtheroseofTongguanelevationhasincreasedthedepositofdownstreamWeiheriverandtheriverbedhasbecomenarrowdaybyday.Theauthoralso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1believesthatthefloodofdownstreamWeiheRiverdirectlyrelatedtotheroseofTongguanelevationwhichhasbeencausedbybuildingSanmenxiareservoir.Tosumup,theprimarycauseofthefloodindownstreamWeiheRiverwasSanmenxiareservoir.Keywords:floodofWeiheRiver;SanmenxiaReservoirDeposit;Tongguanelevation三门峡水库是国家在黄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水库建成运用近50年以来,给黄河下游防洪、灌溉和发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亦给三门峡库区,尤其是渭河下游造成了严重洪水灾害。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在潼关附近入黄河,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和渭河下游都处于水库回水范围,水库自1960年蓄水运用后,导致潼关和渭河下游河道迅速淤积抬高。由于近年来渭河下游侵蚀基准面的潼关高程1995年以来一直维持在328m以上,居高不下,对渭河下游的防洪排涝带来不利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1]。特别是潼关以上库区段,大量的泥沙淤积,使陕西库区河道环境急剧恶化,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为此,国家曾两次对水库枢纽进行改建并调整水库运用方式,另外在陕西库区投资兴建了一批治河防洪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为减轻库区洪涝灾害发挥了较大作用。但这些措施仍未有效控制住灾害的发展,近十多年来,洪灾威胁又愈来愈严峻。因此,找出渭河下游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对选择适宜的对策,做好渭河下游的防洪减灾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1研究区域概况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全长818km,流域面积134476km2,由西向东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于陕西潼关汇入黄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在陕西境内流程504.4km,下游南傍秦岭,支流密集,含沙量较低;北依黄土源,支流稀少,主要有径河、北洛河,含沙量很高。陕西三门峡库区包括渭河干流咸阳铁路桥以下至入黄口长约208公里,北洛河状头以下至入渭口长约138公里,渭河渭南以东12条南山支流老西潼公路以北地区[2]。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连接河南、山西两省,控制流域面积68.8万km2,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运用,40多年来,对黄河下游的防洪、防凌、减淤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保证了黄河下游岁岁防洪安澜,促进了黄河下游地区经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2的稳定发展,在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为了服从治黄全局和国家整体利益,在修建三门峡水库过程中,陕西省撤销了朝邑县,搬迁了潼关县,移民28.7万人,有百万亩土地成为三门峡水库滞洪和淹没区。潼关高程指黄河潼关水文站6号断面洪水流量在1000m3/s时的相应水位,其变化揭示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状况。潼关水文站位于三门峡库区黄河、渭河、北洛河交汇处,潼关水位对其上游河段起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作用。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表征潼关水位的潼关高程(1000m3/s流量相应的水位)大幅度抬升,增加了上游河段特别是渭河下游河道的淤积,因此,潼关高程作为三门峡水库运用的重要指标,长期为人们关注[3]。2渭河下游的洪水灾害三门峡水库建成以来,渭河下游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灾情日趋严重。根据三门峡水库运行以来的不完全统计,渭河下游干流堤防有两次决口,分别于1968年8月在华县毕家大堤和1981年在临潼南屯大堤决口;渭河下游南山支流堤防决口更为严重,累计在16个年份决口有65处,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5个年份出现决口21处,大片农田被淹,房屋倒塌,交通输电设施遭到损坏,大批群众无家可归.从洪灾的地理分布来看,渭河下游的洪灾主要发生在华县和华阴市,其南山支流决口几乎都在这些地区.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按1990年的不变价计算,三门峡建库以来,渭河下游的洪灾损失达100.4亿元。2003年8月底至10月上旬,渭河下游连续出现了5次洪水过程,渭河干流上咸阳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5340m3/s,临潼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5100m3/s,华县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3570m3/s,在渭河下游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洪水灾害。其中河道工程严重损坏,渭河干流堤防多处出现裂缝、渗水、漏洞、滑塌等险情;南山支流的尤孟堤,石堤河、罗纹河、方山河支流河堤11处决口,淹没农田107.8万亩,倒塌房屋5.7万间,30余万人无家可归;洪灾区的公路、输电线路及通讯线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毁,而且给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初步估算,“03.8”洪水的灾害损失约30亿元.2005年10月,渭河华县站洪峰流量4820m3/s,也给渭河下游造成很大灾害[4]。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33三门峡建库前潼关高程及渭河下游的演变3.1建库前潼关高程的变化潼关位于黄河、渭河、洛河三河的交汇处,河道狭窄形成卡口,黄河在潼关形成900急弯折向东流。三门峡库区的地形极为特殊,整个库区由宽浅散乱游荡型的小北干流、蜿蜒弯曲的渭河下游、渭河入黄汇流区及潼关以下峡谷段组成。潼关高程是指黄河潼关水文站六号断面,即风陵渡铁路桥桥址处1000m3/s流量相应的水位。从对渭河沿岸咸阳长陵的秦井、临憧三王的唐代古桥遗址的考察和对临憧、渭南一带的有关钻孔资料的分析证实,自汉唐以来,渭河下游长时期是相对冲淤平衡的微淤河段,憧关河床高程是相对稳定的。在天然节点的控制下,渭河河道平面位置基本稳定,呈宽浅式的地下河,主槽过洪能力在5000m3/s左右,具有通航能力。下游两岸毋需堤防,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长期以来,八百里秦川是陕西省盛产粮棉的“白菜心”,老百姓丰衣足食[2]。图1建库前潼关高程变化图由图1可知,三门峡建库前的自然状态条件下,潼关高程在历史时期是基本是相对平衡,或者说总的演变趋势微淤抬升的。这样的变化是由黄河特有的水沙条件和潼关河段的地形条件所决定的,不同的河床形态对水流输沙作用不同,宽浅河道泥沙容易淤积,窄深河槽输沙能力较强,在河床相对稳定的河段,潼关高程抬升的幅度较小。因此,在特殊的水沙条件和特殊的河床相互影响之下,潼关高程也就有了其特有的变化趋势,随其改变而变化。建库前1929-1959年潼关高程变化图320320.5321321.5322322.5323323.532419291930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年份潼关高程(m)汛前汛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43.2建库前渭河下游的冲淤演变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渭河下游河道冲淤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渭河在建库前历史时期主槽是动态冲淤平衡,而滩地是微淤上升的,整体上是微淤的。曹如轩[5]认为,建库前渭河下游华县河段主槽过洪能力4500-5000m3/s,相当于5年一遇洪水,若洪峰超过此值水流漫滩。由于河漫滩广阔,水流漫滩后滩地的淤积厚度也很小,这是因为输沙的有效河宽与流量有关,这个有效河宽要比漫滩水流的实际宽度要小得多.稳定的主槽有调节泥沙的能力,不利的水沙条件下,主槽出现淤积,但在大水时淤积就被冲掉恢复平衡,所以建库前渭河下游主槽处于动态相对冲淤平衡,而滩地则是微淤的。由于漫滩洪水毕竟机遇少,且来自渭河干流的大多数洪水含沙量不大,漫滩后滩地淤积量是不大的。中科院地理研究所[6]认为:自咸阳以下只有径河及径河口以东的渭河;可河床砾石才含有石灰岩,而以径河的河床砾石直径最大、石灰岩含量最高。可见,建库前径河冲下来的石灰岩砾石可达到零口以东。交口一赤水河段,在建库前河床比降随淤积量增加而变大,但变化幅度不大.赤水一仓西段,一级阶地自然堤发育,后缘连接山前洪积扇,形成北仰、南高、中间低洼的“二华夹槽”。阶地冲积层上部有20左右厚的淤积层,内含田螺、芦苇、杂草以及腐朽树木,说明一阶地时期,反映出赤水以东的渭河滩地是淤积性,然而又是微淤性的淤积环境。上述历史资料和己有研究成果表明,在历史时期和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前的几十年内,渭河下游整体上是淤积微升的,这与历史时期潼关高程微淤抬升具有一致性。但从横向来看,渭河的这种淤积主要发生在滩地,而主槽是动态冲淤平衡的。3.3建库前潼关高程和渭河下游的关系潼关高程是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在历史时期是基本冲淤平衡、或者是微淤上升的,从前述分析可知历史时期渭河主槽冲淤相对平衡、滩地是微淤的,只不过潼关高程微淤抬升的幅度比渭河河床抬升的幅度稍大而已。潼关高程微淤抬升和渭河下游河床相应微淤抬升都是很缓慢的,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它们只不过是为了适应自然来水来沙条件而进行的天然调整。这一点从前述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及己有的研究成果可以证实。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54三门峡建库后潼关高程及渭河下游淤积变化4.1建库后潼关高程的变化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6水库于1960年9月15日建成开始蓄水,水库运用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及蓄清排浑控制运用三个阶段。其中1960年9月-1962年3月为蓄水拦沙期,1960年汛前潼关1000m3/s水位为323.50m,1962年汛前为325.93m。1962年3月-1973年10月为滞洪排沙运用期,1965年开始一期工程改建,至1968年8月改建完成,由于1964、1966和1967年连续出现大水大沙年,至1968年汛后,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