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冷热,也竞天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极端冷热,也竞天府?一个位于东北边陲,一个位于西域古国。一个盛产稻米,一个瓜果飘香。但一个严冬漫长,一个酷暑袭人,气候如此极端的地方也能成为天府吗?三江平原上和吐鲁番盆地里的人们生活境况如何?请看本文作者宋燕的探访和思考。冬日雪后三江平原上的农家小院,在浓墨般的森林映衬下,愈发地静谧、安宁。摄影/庄艳平7月,吐鲁番火焰山下的葡萄沟里浓阴蔽日,铺绿叠翠。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角,是一条南北向峡谷,长约七八公里,宽0.5-2公里,现有葡萄田400公顷,种植着著名的无核白葡萄、马奶子等,年产鲜葡萄600万公斤,葡萄干300多吨,被称为“葡萄王国”。这个画面中绿色的主体就是葡萄田,而背景中星星点点散落在山坡上的则是风干葡萄的建筑——晾房。猫冬与消夏下午4点,天已经黑了,建三江最大的宾馆前,葡萄串形状的路灯亮了起来,路上走着从农垦局各单位下班回家的人们。5点起,各个餐馆里拥挤着吃饭喝酒的“食客”,他们的晚餐除了东北特有的热腾腾的酸菜炖白肉等,还有各种鱼类,其中一道用黄瓜丝凉拌的生鱼,是乌苏里江边最主要的特色菜。晚宴持续的时间并不长。7点多,街上除了卖糖葫芦的、开出租车的、去网吧闲逛的年轻人和陆续走出餐馆的人,人迹已十分寥落。到了10点,大的路灯熄灭了,各种声响消失了,小城完全沉入梦乡。处在三江平原的腹地,佳木斯市建三江农垦区冬天的活动集中在短暂的白昼里,由于外面的温度最低可达零下30℃,这些活动也基本上集中在室内。2007年12月7日,司机小王陪我去抚远县乌苏镇办事的路上,来回500多公里看不到多少车辆,让人难以想象这块土地上住着上百万人口。只有在吵吵嚷嚷的饭馆里,在每天都招待朋友的家庭晚宴上,在年轻人旁若无人对着话筒倾诉的网吧里,在温暖得几乎有些热的宾馆店铺里,才能感觉到这个地区的活力。在乌苏,小王从冬钓的渔民手中买了两条鳇鲇鱼,回来的路上,他又打电话给农场的朋友,让对方记着给他留两块“杀猪肉”。他还捎上了两个搭车的农场乡亲,她俩从农垦局的创业农场赶去县城,给自己和女儿买新衣服。距春节还有两个月时间,三江平原的人们已经进入过年状态,备年货、买新装、收拾房子而热热闹闹的春节将从腊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结束。从他们这里向西4000多公里外,吐鲁番盆地的农民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进入越冬状态。家住在吐鲁番的摄影师黄彬告诉我,大部分吐鲁番农民将利用这里冬季相对温暖的气候,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蔬菜,产品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将送往新疆北部;还有一些年轻人则到城里去打工挣点“外快”。在接近汉族春节的时候,维吾尔族农民也开始筹备他们的古尔邦节,打扫房子、炸油香、馓子,热闹的节日状态也要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吐鲁番的冬天较短,漫长的夏季才是特色。炎热的、气温达到40多摄氏度的6月到8月,种瓜的瓜已收完,种葡萄的葡萄大多下架,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没有什么大事需要料理的他们全都躲在阴凉的生土房子里,或是在凉棚下吃水果、乘凉。在这个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家家户户都顺便搞起农家乐项目,游客随便走进一家,都能吃到拉条子、烤肉、馕和新鲜的葡萄,与主人喝茶、聊天,度过整个下午。黑龙江农垦局建三江分局291农场的春耕景象:大地宛如绿色的魔毯,无边无际,而魔毯的主人是显得那么渺小的机械,正在忙忙碌碌。这个国营农场位于三江平原中部、松花江南岸,集贤、桦川、富锦二县一市交界处,耕地计有50万亩,职工8000人。三江平原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主要归功于其地势的低平、辽阔。规模太小、地势变化大的地方,“机器都转不过弯来,自然玩不转”。摄影/杨键这是三江平原(局部)的卫星影像图。在这张图上,我们看到三江平原地区江河纵横、水域广阔。实际上,三江平原的优势之一即水资源:共计有大小江河190余条,主要河流20条,分属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大水系;还有大小兴凯湖,大力加湖和众多的小型湖泊、水库、塘坝。正因为有水,加之雨热同季,这里才成了中国最北端的水稻基地。供图/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严寒和酷热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它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不断迁移和泛滥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坡度极缓,平原上有20多条主要河流。因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三江平原可以称得上中国农业生产中最冷的地方之一,已接近了稻米种植的纬度极限,冬季最冷时比同处一个纬度区域的海洋性气候国家丹麦等要冷上20多摄氏度。这里的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天最冷时可达零下30℃,年平均气温在1℃-4℃。每年在10月末或11月初地表水即开始冻结,形成冻层。冬季降雪量大,积雪最厚时超过40厘米,春季冰雪融化,但因下部有黏土层、亚黏土层和地下冻层,水分不易渗透,加重了地表积水。在冷湿多水的环境中,苔草、小叶樟、沼柳等沼生和湿生植物繁生,盖度达70%以上。水、土、草交互粘结,致使这里沼泽遍布,集中连片。吐鲁番则称得上是中国的“热极”。唐代诗人岑参在《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中写道:“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淌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在另一首《经火山》中描绘说:“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流汗,孰知造化功。”吐鲁番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虽然年平均气温只有14.5℃,然而超过35℃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38℃以上的酷热天气也有38日之多。多年测得的绝对最高气温为49.6℃,地表温度能达到83.3℃。平均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终年不雨也不足为奇,因此还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干极”。吐鲁番的“热”和“干”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它地处欧亚大陆腹心,周围为大面积的干旱区,夹在东天山博格达山脉与库鲁克塔格山脉之间,形成陷落盆地。因为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团无力进入,西来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其地势过低,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的焚风效应,使其干燥炎热。由于山地裸露,戈壁沙漠面积大,日照时间长,白天增温迅速,盆地过低,热空气不易散失,于是形成了北纬42°线上世界唯一的热火炉。这是吐鲁番夏季的卫星影像图。即使在这个季节,世界第二陆上低地艾丁湖的水面依然瘦骨嶙峋。艾丁湖水主要来自吐鲁番西部和北部山脉的200余条现代冰川融水汇成的河流,以及盆地北缘涌出的天山雪水和潜流泉水。由于每年2亿立方米的蒸发量只能得到几十分之一的补给水源,而人口增加、生产事业发展对水源的大量索取,使艾丁湖水域面积急剧缩小。和艾丁湖一样,近年来吐鲁番坎儿井的水源问题也非常紧迫。水,很可能成为制肘未来吐鲁番发展的难题。供图/北京国遥新天地劣势与优势气候的严酷并未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准,三江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当地人依照当地的气候特点,发展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三江平原的土壤主要为沼泽土、白浆土、草甸土、暗棕壤和黑土,土质肥沃。大陆性气候给了它特别严寒的冬季,便补偿给了它相对温暖的夏季:夏天气温多在22℃以下,最热时也会有几天达到30℃,多年平均降雨量大,达556.2毫米,而且雨热同季,这些自然条件对于种植一年一熟的玉米、大豆、春麦、水稻等谷物是极佳的环境,尤其适于优质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长。由于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这里产的稻谷籽粒饱满,营养丰富,品质上乘。这几天在建三江采访,米饭便是我最心仪的主食。这是农场当年的新米,蒸出饭来松软油亮,又香又糯,的确是人间美味,比我在北京家中常常买的东北大米还胜一筹,更别提南方两季、三季稻所产的籼米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三江平原还是荒野茫茫,森林茂密,沼泽遍布的一片荒原。“棒打豹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从1956年开始,在“开发北大荒”的号召下,三江平原经历了1956-1960、1970-1972、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三次开荒高潮,截至1994年,耕地面积已是1949年的4.65倍。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将一个黑龙江变成两个”的开荒目标,这里又经历了第四次开荒潮。在这次开荒潮前后,因为有丰沛的水资源,黑龙江还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至今三江平原60%左右的农田已被开垦为水稻田。这里已成为我国稻米主产区之一,沃野千里,处处农田,每年大米、大豆等粮食总产量达1500万吨,其中70%作为商品粮输出,成了闻名遐迩的“北大仓”。4月初,新疆其他地方还春寒料峭,火洲吐鲁番交河古城外一户农家的后院,霞光般艳丽的杏花已绽放枝头。吐鲁番的小白杏虽然不如库尔勒地区的有名,但也味道“肥美”。而且,这里的特色是老城人家都有庞大的后院,有的甚至大到能有1亩地。能有这么大的“后花园”,植树、种菜,养身、养眼,岂不快哉!摄影/李玉德吐鲁番的气候特点也给当地带来了许多别处无法具有的优势。它年日照3000小时,平均全年无霜期268.6天,有的年份高达324天,使它成为一个天然大温室。加上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光照充足,喜温喜光的瓜果葡萄糖分积累高,口味绝佳。据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兆萍介绍,位于吐鲁番盆地的鄯善是哈密瓜的真正故乡,这里出产的哈密瓜甜度高达21%,现在是我国最大的葡萄和哈密瓜生产基地,葡萄品种有600多个,其中无核白葡萄含糖量高达24%,堪称世界之最。因此,吐鲁番的优质瓜果在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鄯善的哈密瓜在市场上卖五六元钱一斤,而像北疆地区出产的哈密瓜则只能卖到一元多一斤;吐鲁番的葡萄上市早,售价达到两元多一斤,而晚上市的北疆葡萄要便宜很多。因此,种植同样的东西,吐鲁番的农民都能得到比其他地区更多的收益。盛夏,吐鲁番土峪沟民居里的午后时光,温馨而恬静。土峪沟民居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生土建筑,是吐鲁番人应对干热天气的智慧,特征为墙体宽厚,空间高大画面中从窗户投射进来的阳光,正好照在爷爷剪回的一捆葡萄枝上。剪枝和“掐尖”一样,是最简单易行的增产措施。为了应对当地干热的气候,吐鲁番人民在古代就发展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生土建筑。由于当地降水量少,地下水位深,不会对地基造成侵蚀,因此,当地的建筑都是用干打垒方式,用生土建成的。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为晾晒葡萄干的晾房,下层才是人住的屋子,再往下还有一层低矮的地窖,在最炎热的地区,地窖可发展为一层半地下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墙壁厚达六七十厘米,最多的可达一米。上述两个特征能使其抵抗住强烈的日晒,即便在最热的夏季,房子里都是阴凉的。除此以外,家家户户还会在房前搭建凉棚,夏天在凉棚下喝茶避暑,生活好不惬意。还有水利设施坎儿井。天山降水是吐鲁番水资源唯一的补给来源,居民饮用的坎儿井水,主要来自天山雪水。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长3-8公里,最长的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清代林则徐曾在日记中描述这一奇观:“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稻农和果农作为新开垦区的三江平原和历史名城的吐鲁番,如今都是所在地区最为富饶的区域之一,无论是人均收入和生活境遇,都较周边地区为优。三江平原人少地多,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以建三江农垦局为例,达到每人37亩,是全国人均占有耕地最多的地方。这里每家最少承包耕地100多亩,最多可到1000多亩。而耕作这样大面积的土地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当地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几乎家家都有插秧机、收割机等。像翻地机这类普及程度不很高的机械,则是在需要时租用。每个农场还有农用飞机,在喷洒农药和化肥的季节,农场会根据各家各户的申请安排飞行计划。45岁的吴洪亮是前进农场七队的一名农民,他的三口之家拥有200亩水稻田,由他和妻子两人耕种。儿子刚刚大学毕业,正找工作。吴家住的房子是去年夏天在老房原址上新盖的,水磨石的地面,一扇朝南的落地玻璃窗是双层的,下午的太阳晒进来,晒热了屋里的空气,晴朗的白天根本不用烧暖气。我到他家时,他刚刚结束自己的一套手工活:由于冬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