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建筑流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业:12土木姓名:王孜浩路景顺尤炳焜也译作简约主义或微模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又可称为“MinimalArt”,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葡萄牙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中国著名青年建筑师李晓东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葡萄牙著名建筑师,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注重在现代设计与历史环境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并因其个性化的品质和对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捕捉,而受到普遍关注和承认个人简历作品言论西扎的背景主要设计特征与贡献主要作品分析心得体会*1933生于葡萄牙马特西诺斯(Matosinhos)*1949-1955就读于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1955-1958在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费尔南多·塔沃拉(Fernandotavora)的事务所工作*1976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87获葡萄牙建筑师协会奖*1988获西班牙建筑师协金奖、阿尔瓦·阿尔托(Aalva·Alato)*1989基金会金奖、哈佛大学“威尔士五子奖”(PrinceofWales)、欧洲建筑奖。*1992获普利兹克奖*1993获葡萄牙建筑师协会国家奖*1998获“高松宫殿下”世界文化奖*2000-法国波尔多大学教授,瑞士洛桑理工大学和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东南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和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荣誉会员,欧洲艺术与科学院名誉会员*20115月中国美术学院名誉教授*20119月获UIA国际建协建筑杰出贡献奖(国际建协金奖)葡萄牙人在被异族不断侵略的同时也致力于海外扩张而在这种侵略与扩张的交替,权利与疆土不断更迭变换。葡萄牙人的生活算不上安逸。多样化建筑风格本土建筑与异域建筑的融合里斯本城市鸟瞰“处于对新旧不同价值的尊重,不是将新的要素强加于事物,而是通过理解与领悟,保证了建筑的一致性和独立性。注重交流与融合永不停止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新因素的加入通常会与现有状况产生尖锐的对立和剧烈的碰撞······我们努力使“新”与“旧”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他们和谐的共处。”——西扎西扎的作品遍及欧洲各地,获得过欧洲建筑奖,普利兹克奖,哈佛城市设计奖等一系列建筑界重要奖项。90年代以来,西扎更是完成了西班牙圣地亚哥加里西亚当代艺术中心,波儿图大学建筑系馆、福尔诺斯教区中心教堂,以及波儿图当代艺术中心等重要工程。他在“加里西亚当代艺术博物馆”获得普利茨凯奖后说:“我有权力说它参照了城市的整个历史,而不仅仅是现在,这样的结果不是来源于历史参照的消除,而是尝试创造一种现代与历史的共存。”在4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西扎并没有系统地从事过建筑理论的研究,但他却在实践中写下很多饶有趣味的短文,这些短文将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思考进行了记录与总结,他说:“除了反思每次设计的心路历程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加精确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可做。”乡土情结这是西扎的主要思想与理念,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葡萄牙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西扎早期建筑作品表现出对源于“地方”与“乡土”的形式敏锐,通过致力于用现代的手法演绎葡萄牙传统,西扎发展了他独特的空间技巧和建筑语言,为他随后的建筑创作积淀了原型性的力量。极简主义受到卢斯(AdolfLoos)等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的影响,西扎的建筑也表现出摒弃装饰的倾向。他曾说:“最使不安的是建筑中的浪费现象,无论是用材还是用光。”所以,他力图用简洁的形式表现建筑内在的丰富性,这实质上是基于重视细部、重视建筑与人的亲和性基础之上的对建筑“简约”的追求。尊重环境西扎十分尊重建筑所处环境的本身特性,即所谓“场所精神”。他认为,新的建筑应该归属或融入该地区的传统。他曾写道:“新因素的加入通常会与现有状况产生尖锐对立和剧烈碰撞……我们努力使‘新’与‘旧’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它们和谐地共处。”场所精神西扎反对忽视场地性格与建造过程的做法,反对忽视场所建筑所应根本尊重并延续的社会文化要义的理念。他认为,建筑师的工作不是进行发明创造,而是通过建筑对社会文化进行诠释、延续和发展。如果脱离城市环境来看西扎的建筑,将难以理解那些平面的奇特与多变,但是当把平面重叠在基地上时,你就会发现,这些建筑仿佛早就存在于那个地方了,并与周围每件东西都发生着关联。西扎将他的主题与技巧应用在100多个建筑作品上,把传统方式与现代特征巧妙结合在建筑里,简单性和复杂性、时代性和历史性,不断交织渗透在视觉和功能的领域中。福尔诺斯教区中心包括三座两层的建筑:圣玛利亚圣堂和殡仪礼拜堂、礼堂和主日学校、牧师住宅;教堂大门前形成一个礼仪性的空间。建筑群体以一种貌似偶然的角度嵌入场地之中,与地形的结合自然而紧密,形成与原有的环境相适应。主入口凹陷于两个高耸的简洁体量之间,高达10m的超人尺度的木门使得身临其下的人感到了教堂的庄严与肃穆,暗示着它即将开启的是一个神性的世界,彰显出宗教建筑的应有的神秘性和仪式性。教堂建筑内的装饰简洁有序:呈弧形突出的墙体,仅仅通过其内切的曲面就操作出建筑独有的精神感;西北侧紧靠天棚的三个大窗,明确又富有组织,不仅暗示出所在墙面的厚重,也表现出其可塑性。在这样的空间中,光线的变化反而变得复杂起来:光线将反射、折射、散射、漫射相结合,倾斜地伸向圣徒们的头顶上方,增加了简洁表面背后的深邃内涵,内部空间显得遥远且圣洁,使人联想到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福尔诺斯教区中心的圣堂Churchinmarcodecanavezes教堂的入口凹陷于两个高耸的简洁建筑体量之间,超高尺度的门扇便使得身临其下的人们顿时感受到了教堂的庄严肃穆;教堂的精神性集中体现于室内的用光,一侧的墙体呈弧形突出,倾斜地伸向圣徒们的头顶上方,而紧靠着天棚的三个大窗,则将圣洁而神秘的光线也由此从头顶播撒下来——这使人容易联想到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的名作朗香(Ronchamp)教堂,它同样也采用了厚重墙体的塑性来操作光线——这面厚重的墙体使光线显得遥远而圣洁。这是传统的教堂模式,但其造型却是现代手法。西扎没有把教堂主体平行于道路布置,而是旋转了一个角度。在总平面上,除了建筑体量,我们还在建筑的南侧发现了一部楼梯和一个坡道,在建筑的北面还有另一个楼梯。这几个楼梯和坡道向我们解释了西扎设计的初衷。坡道楼梯楼梯楼梯和坡道相互垂直,楼梯由西北往东南跑,坡道由东往西跑,由于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所以坡道很自然地把人从地势低的地方带入地势高地地方。西扎在与坡道平行的位置搭建平台,作为进入教堂的缓冲。那么,自然地,平台南端高于地形原来的标高,所以平台由南往北又设置一部楼梯,和坡道垂直。与此同时,教堂的体量平行于这个太高的平台,两者在地面上围合出一个三角形广场。这时,进入教堂内部的空间序列得以形成:由路边的三角形广场进入上升的平台,再由平台进入教堂。抬高的平台根据自然地形的变化将空间等级化,它是由室外自然空间进入室内神的空间的一个过渡,而楼梯和坡道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它们消化地形高差,同时吧这些空间联系起来。北面地势最低,这里地坪标高已经低于教堂一层,给人的感觉像是教堂的地下室。西扎在这个“地下室”设计了丧葬空间,用于安放遗体和举行告别仪式。教堂的墙体被延伸过来,围合丧葬空间前面的小庭院,由于地势差别,西扎再次对空间进行划分,北面的楼梯把人从地势高的自然环境,带入地势低的造庭院,再由庭院进入庄严肃穆的丧葬空间。西扎的设计始于他对场地的操作,“坡道、楼梯、平台、墙体和不同的标高”,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可以理解的序列,这个序列包括空间,人的活动和视线。在空间上,教堂内部是整个空间序列的一个环节:从地面到平台,再到教堂内部;从室外到庭院,再到地下室。在活动上,教堂的祈祷和祭祀是人在这个空间序列中活动的高潮。在视线上,西扎对人的运动路线进行引导,改变教堂的视觉形象,把教堂和周围环境联系起来。正如西扎自己所说的那样:“当我在一个地方开始工作时,我先寻找这个地方是特征”。圣玛利亚教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对自然地形本身的推敲和研究,无论教堂空间多么高大奇异,都是基于这个研究之上的。教堂一层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的趋同加速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当代世界建筑文化在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中蕴含着新的主体文化,尤其是结合现代性(主要指发挥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精神)与地域性(主要指发扬本土传统建筑文化和地域精神的建筑思潮)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发展的主流。他的作品关注地方主义与现代建筑的结合,注重对场所精神的理解和表现,基本几何形与有机形的结合朴素、现实的材料运用,以地形学观念和考古学态度发掘建筑与场地的深层次联系。他以独特的建筑语言和思考方式回应现实世界的种种变革和矛盾,实现了建筑的现代性与地域性的完美结合。西扎对建筑本质的不懈追求,其近乎完美的设计造诣以及非凡的人格魅力是非常值得学习。专业履历1984-1989:助教,清华大学建筑系。1989-1993研究员,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荷兰1993-1995设计师,斯建筑设计事务所,荷兰1995-1997建筑师及合伙人,莱克斯建筑与城市设计,荷兰1997-2002助理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2002-2004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1997-李晓东工作室,新加坡,北京2004-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育简历1979-1984建筑学学士,清华大学建筑系。1989-1991城市设计硕士,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荷兰1991-1993建筑学博士,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荷兰与建筑渊源他小时候喜欢养鸡,用砖头垒起来的鸡窝,隔三岔五就换个样子。1979年,16岁的李晓东选专业的时候,父亲说:“既然你喜欢画画,喜欢盖鸡窝,那就学建筑吧。”谁能想到,一个享誉国际的建筑师,第一个作品是“鸡窝”呢。该项目位于中国福建的偏远山村,这是两个古老土楼之间,横跨一条小溪的一座桥型建筑,它不仅有具体的功能——桥和学校,更是这座小村庄的精神活动中心。“把小学与桥联系在一起是这一设计的主要概念,其目的是要把两座已破损的土楼连接起来,通过给土楼注入新的功能,激活传统文化在现在生活中的地位。桥上小学的寓意只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混凝土基座、黑色钢结构、木条状百叶——清晰的现代建筑构件与当地标识性的传统土楼并不冲突,而是形成了某种“对话”。多种空间内容被建筑师放到240平方米的小空间里:两个教室可兼作村民们的剧场,教室下方悬挂了一座人行窄桥,作为通过小溪的第二条道路。这座在丽江建的小学,成了李教授建筑生涯的起点。设计理念的产生建立在对当地传统、建造技术、建筑材料以及资源的研究基础之上。因此,该项目将研究和设计融为一体,试图通过对环境,社会和建筑保护的根本理解来达到对丽江乡土建筑的新的诠释。该项目的完成融入了大约160名学生和将近1300个村民的共同努力。整个建筑由3部分组成:一个带展览空间的社区中心,向整个村落开放,加上两翼的两层高教室。建筑吸收并打破传统的纳西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创造性地以一端的一棵古老的枫树为中心,采用“z”形布局,并将院落一分为二。其一为学校内院,被两个教室单体和农田所界定,另一个公共院落则是由其中的一个教室单体,社区中心和洛克故居的外墙共同围合而成。设计意图将新增建筑与原有环境相融合,试图以一种现代语汇来诠释当地乡土建筑,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因此,所有的传统审美处理手法还有装饰都被简约化:弯曲的屋顶曲线被拉直,山墙的装饰也被简化成木制格栅,其灵感来源于传统的农家晾谷架。乡土建筑的精华被提炼,并以形式和空间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里,建筑师保留了坡屋顶的基本元素,例如灰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