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绪论1.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其主要研究内容:(1)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形式;(2)地质构造的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形成时间、先后顺序与演变规律;(3)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2.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变位,从而形成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3.构造尺度:是指地质构造的规模。4.构造层次:在同一次构造变形中,由于在地壳不同深度,因温度、压力不同而引起岩石物性的变化。5.构造旋回:从和缓地壳运动到剧烈地壳运动算作一个旋回,叫构造旋回或构造运动期。6.构造世代:主要是指不同旋回或不同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顺序。7.构造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即构造序列。8.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第二章1.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在沉积物堆积与成岩过程中产生的构造。例如: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同生结核、叠层石等。2.岩层:由两个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定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沉积岩层)3.岩层厚度:顶、底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4.层理:是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它是沉积物沉积时由于介质的流动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5.层理的要素:纹层(细层)、层系。层系组6.层理的三种基本类型:平行、波状、斜层理。7.层理的识别标志:成分、结构、颜色、原生层面构造。8.确定原生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1)斜层理:收敛指示底面:斜层理由一组或多组与层面或层系界面斜交的细层组成。(2)递变层理:下粗上细:也叫粒序层理,其特点是在一个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3)古生物化石标志:保存在层岩中的古动物、植物化石,除了根据其种属确定地层的地质时代外,还可以根据某些化石在岩层内的埋藏保存状况和生长状态鉴定岩层的顶、底面。(4)波痕:波峰指顶,波谷指底。(5)泥裂:V型尖端指下:泥裂又称干裂,是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失水干枯时,因收缩而形成与层面垂直的裂痕。(6)雨、冰雹痕及其印模:雨痕和冰雹痕是雨点或冰雹落在湿润而柔软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上,冲打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略高于沉积物表现的凹坑。(7)流水冲刷痕迹:固结或半固结的沉积层,在露出水面或在水下时,因流水的冲刷,在沉积岩的层面上构造成沟、槽和浅坑等凹凸不平的冲刷痕迹。9.软沉积变形:是指沉积物尚未充分固结成岩时发生的变形。10.软沉积变形形成原因:负荷引起的软沉积变形、滑塌作用和滑移作用11.倾斜岩层露头规律:V字型法则: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限与等高线弯曲方向一致,岩层界限弯曲程度小于等高线;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时,倾角大于坡角时,岩层界限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倾角小于坡角时,岩层界限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程度大于等高线。12.岩层的产状要素:(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层的走向;(2)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线,简称倾向;(3)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又叫真倾角。13.岩层的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14.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各点海拔高度基本相同),未经变动或变动较小的沉积地层15.水平岩层主要特征:(1)老岩层在下(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2)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出露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V”);(3)岩层顶、底间的高差即为岩层的厚度;(4)出露宽度是顶、底面露头线的水平距离,取决于岩层厚度、地面坡度16.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使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变动形成倾斜岩层17.整合接触:上下地层沉积层序没有间断,产状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是一致或递变的。18.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产状一致,之间有地层缺失。19.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且之间有地层缺失。20.不整合存在的标志:(1)地层古生物方面(2)沉积学方面(3)构造方面(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21.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1)不整合面以下最新地层之后(2)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之前、侵入的岩浆时代之前(3)剥蚀的岩浆时代之后、被截切断层之后(4)贯穿上下两套地层的断层之前(5)古风化壳的年代第三章1.附加内力:当物体收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的相对位置将发生变化,它们的相互作用力也就会随之改变,这种内力的改变量称为附加内力,简称为内力。2.应力:在内力分布均匀的情况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力。3.切应力:将内力分解为垂直于截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截面的分力,垂直于截面上的应力叫正应力,又称为直应力,平行于截面上的应力叫剪应力,又叫切应力。4.应力场:任一物体或岩体中的某一点都存在着一个与该点对应的瞬时应力状态,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组成空间应力场。5.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6.应力轨迹:构造应力场中的应力状态。7.应力集中:是指受力构件由于外界因素或自身因素几何形状、外形尺寸发生突变而引起局部范围内应力显著增大的现象。8.物体变形的方式:拉伸、挤压、剪切、弯曲、扭转;变形的类型:均匀变形、非均匀变形。9.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9.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发生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化。10.应变:物体变形的程度用应变来量度,即以其相对变形来量度,应变分为线应变和剪应变。11.线应变:是指物体内某方向单位长度的改变量。12.在直角坐标中所取单元体为正六面体时,单元体的两条相互垂直的棱边,在变形后的直角改变量,定义为剪应变或角应变或切应变,用γ表示。一点在x-y方向、y-z方向z-x方向的切应变,分加别为γxy、γyz、γzx。切应变以直角减少为正,反之为负。13.简单剪切:简称单剪,是指均匀的平面旋转变形。14.强度极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坏时出现的最大应力,也可称为破坏强度或破坏应力。15.弹性极限:在应力除不遗留任何永久变形的条件下,材料能承受的最大应力。16.应变椭球体:在各向性质相同的岩石中任取一立方体,假想其中存在一个圆球体,当立方体受三向不等力作用发生均匀变形时,在不超过极限的范围内,原来的圆球体即变成三轴不等的椭球体,叫应变椭球体。17.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作用下,变形物体从其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所经历的连续变形过程。18.蠕变:固体材料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19.岩石的力学性质:岩石受力表现出的变形反应方面的性质。包括:弹性、塑性、柔性、脆性、韧性等。20.岩石变形的阶段: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变形三个阶段。21.岩石的力学性质:岩石受力表现出的变形反应方面的性质。包括:弹性、塑性、柔性、脆性、韧性等。22.岩石影响因素:围压因素、温度因素、流体因素、时间因素。23.岩石圈的脆性、半脆性和韧性变形领域:脆性变形主要出现于地壳上部10km范围内,半脆性变形主要出现在地壳中部10km—20km范围内,20km一下部分基本上是韧性变形。24.岩石圈的弹性、塑性变形领域:在长期构造运动作用下,岩石圈20km一下部分的变形几乎都是塑性变形,20km以上部分通常包含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个部分。第四章1.褶皱:褶皱是岩层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由岩石中原来近于平直的面变成了曲面。2.背斜和向斜:一种是岩层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外侧岩层较新,称为背斜;另一种是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较新,外侧岩层较老,称为向斜。3.圆柱状褶皱:是地层面弯圆柱状褶皱曲形成像圆柱体的表面那样的褶曲。它是最理想的褶皱几何模式。当一条直线平行自身在空间运动时,它的运动轨迹所形成的完整的褶皱面几何形态,称为圆柱状褶皱。4.同沉积褶皱:在岩层沉积的同时逐渐变形而形成的,这类褶皱称为同沉积褶皱。5.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地质体(石膏、粘土等)在构造力的作用下,或由于岩石物质密度差异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6.平行褶皱:是一种典型的褶皱几何模式。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平行弯曲,同一褶皱层的厚度保持不变,所以也称为等厚褶皱;弯曲的各层具有同一曲率中心,所以又称同心褶皱。7.相似褶皱:相似褶皱是一种典型的褶皱几何模式,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相似的弯曲。8.隔档式褶皱:又称梳状褶皱,是由一系列平行线状延伸的紧闭背斜和开阔平缓向斜相间排列组合而成的一组褶皱。是过渡型活动区的一种典型褶皱类型。9.隔槽式褶皱:是由一系列平行线状延伸的紧闭向斜和开阔平缓背斜相间排列而成的一组褶皱。简单的说就是向斜窄,背斜宽。其背斜形状似箱子,又称箱状褶皱。是过渡型活动区的一种典型的褶皱类型。10.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当多层岩石受纵弯褶皱作用而发生弯曲时,不存在整套岩层的中和面,而因韧性不同以弯滑作用或弯流作用的方式形成褶皱;若剪切应变集中于层面之间,则称为弯滑褶皱作用;若剪切作用发生在晶粒或晶格尺度,宏观上没有明显的滑动面,为弯流褶皱作用。11.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和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皱。12.褶皱的几何要素:(1)核:泛指褶皱中心的底层;(2)翼: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3)枢纽:指在褶皱的各个横剖面上,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4)轴面:是一个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连成的面;(5)翼间角:是指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13.褶皱形态的描述:剖面、平面14.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1)角度不整合分析法;(2)岩性厚度分析法。第五章1.节理: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形成断裂,其中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称为节理。2.剪节理:是由于剪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而在岩体中集中产生的剪破裂面;特征:(a)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b)剪节理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剪节理未被矿物填充时是平直闭合缝,如被填充,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c)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穿切砾石和胶结物。(d)典型的剪节理常发育成共轭“X”型节理系。(e)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3.张节理:由于张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张强度而在岩体中产生的张破裂面;特征:(a)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短而弯曲,节理常侧列出现。(b)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c)在胶结不甚坚实的砾岩或砂岩中张节理常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过,如果穿切砾石,破裂面也凹凸不平。(d)张节理多开口,一般被矿脉或岩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平直或粗糙不平,脉内矿物(如石英)常常呈梳状结构。(e)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追踪X型节理形成锯齿状张节理,单列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有时也呈放射状或同心状组合形式。4.节理组:是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5.节理系: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6.节理分期的依据:一是根据节理组的交切关系(最直接的依据),其次是利用与各期次节理有关的地质体。7.节理的野外观测都有哪几方面:(1)观察点的选定;(2)观测内容:1)地质背景的观察;2)节理的分类和组系划分;3)对节理进行分期和配套;4)节理发育程度的研究;5)节理的延伸;6)节理组合型似的观测;7)节理面的观察;8)节理含矿性和充填物的观察;(3)节理的测量和记录。第六章1.断层:是岩层好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2.断层面:是一个将岩块或岩层断开成两部分。断开岩块或岩层顺着它滑动的破裂面。3.断层带:由一系列破裂面或次级断层组成的带。4.断盘:是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块。5.滑距:是指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6.断距:断层两盘相对移动开的距离叫断距。7.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8.铅直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9.水平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10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