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参一、概述人参(PanaxginsengC.A.Mey.)它属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Panax植物,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举世闻名的药用植物,有“万能圣药”之誉,是国内外公认的珍品。我国历代医术载其别名有地精、神草和孩儿参等,被誉为“百草之王”,东北俗称棒槌(有许多神话典故)。人参的肉质根为著名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远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人参用于临床。《神农本草经》列人参为上品,曰:“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现代医学认为,人参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及外科使用等都有明显的作用。二、生物学特性1.林下参的性状特征1.1庐和芋,林下参的芦比较独特,芦细长而碗稀疏,多呈细长的“线芦”或节间十分明显的“竹节芦”状,无典型的圆芦,绝无“三节芦”或两节芦。芋细长,下顺,枣核芋、芋极少。1.2主体和支根,质地不太坚实,身体常肥大,但疙瘩体、顺体、横体皆有。多数矮小,分腿(分档)灵活,皮肤黄白,细嫩,常常被称为“白胖小子”。1.3表皮和纹理,有浅纹或近于光滑无纹。有纹的其纹特点是稀疏而浮浅,分布到中下部,肩部不会有纯山参那样的“铁线纹”。注意干燥后主根上出现的纵皱纹和横皱纹,它们不是这里所说的山参的横纹。1.4须和珍珠点,须稀少而长,有的须较多而长,也可见“珍珠疙瘩”,但不很显眼。根据上述特征鉴别林下参是不难,但近年来“移花接木”的高手之作,可以以假乱真,新鲜的林下参,水分未失,其芦形和碗形尚可,一旦制成干货,芦形细瘦,芦碗几乎消失。2.林下参生长规律及所需的生态条件林下参生长缓慢,在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中,影响其生长的不利因素很多,它要在大自然林下生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2.1耐阴性:林下参在生长期间需光照,但怕强光曝晒,适宜在郁闭度为0.6~0.8的森林条件下,伴生稀疏杂草。2.2耐寒性:林下参可在零下40℃的低温条件下安全越冬。春季地温5℃时开始萌动,出土后,遇到一般霜冻危害,在0℃左右茎叶一般不会冻死,缓冻后可维持生存。如果在秋季遇到早霜冻害,茎叶就将随之冻死。2.3耐旱怕涝特性:林下参有较强的耐旱性,在干旱条件下,只要有几条根伸长在湿土中,就不会被干死。林下参体内水分不易散失,即使土壤水少,参根萎缩,一旦遇到降雨就会很快恢复正常。林下参怕涝,易积水成涝的地方不宜栽种林下参。2.4再生性:林下参每年7月中下旬开始产生次年芽胞,于9月末全部形成,于翌年5月上旬出土,每年只能出土1次。如在生长期内,地上植株死亡,地下根仍然生存。当年秋季还可以形成新的芽胞,甚至只剩下一个芋时,也会产生芽胞成为新株。当它的侧根、须根受到损坏、还会从主根再产生一些新的须根,当它的主根受到伤害被侵染病害或被鼠虫磕、咬而腐烂它的侧生根(艼)还可以代替主根继续生长,所以林下参的再生能力很强。2.5斜式生长及返须性:林下参根部多呈斜式生长,直立者很少。如缓坡地山参的芋须大多数都是顺坡向上生长,一般拨开腐殖质层几cm可见芦头,从芦头、主根到须根多呈船底形。当须根长到一定深度时(一般不超过20cm)不再向下深扎,而是沿着腐殖质层水平方向伸长,吸收水分、营养。2.6生长发育的阶段性:林下参每年返两次水须。第一阶段:茎、叶出土到果实成熟是一个返须到老化的过程。在芽胞开始萌动到形成植株时,是水须生长的旺盛阶段水须呈现白色半透明状,植株成形到果实成熟前是第一次反的水须和老化阶段,这时春天已经反上的水须,由于生长点部分由于营养不良、干旱等原因一般暗粗老化,萎缩脱落。植株形成到红果前,主根部分营养转化,供给茎叶和种子形成。此时主根呈现浆气不足,似海绵体柔软。第二阶段:从果实成熟到茎叶枯萎,芽胞已形成,此时叶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开始向根部运输储存,参根生长加快,是根部的增重阶段。此时有少量的水须再次生出。此后气温下降,根部积累的淀粉开始转化成糖类,根的总重量有所减轻,而进入休眠状态,完成一个生长周期。三、栽培技术1.生长环境1.1林地选择:林下参生产有两种地可用:一是原始森林地;一是参后还林地。总的原则是看地形、土壤、森林植被和郁闭度(树的遮荫度)是否适宜发展林下参。1.1.1原始森林地:地形以有坡度的地为好,可以有效避免积水。最好选择沟、河北向坡和东向坡,如果郁闭度合适,其它坡向也可利用。坡度30度左右为好,5度以上40度以下均可利用。对土壤的选择如果是移栽最好选择上层腐殖土层10~15cm,下层为黄砂土和活黄土的地块;如果播籽对土壤的选择要求不严,腐殖土、黑砂土壤都可以。树种阔叶林或混交林都可以。郁闭度因坡向不同而要求有所不同。阴坡郁闭度0.6~0.8,阳坡要求要大一些。避免上午10点以后,下午4点以前的太阳直射时间过长,最好在这个时间没有直射阳光。高树树冠之下,地面有适当的灌木丛,是选择利用的最佳位置。1.1.2参后还林地:地形可选择缓坡和趴山浮子(小丘陵)。土壤要求以活黄土或黄砂土为宜,树种阔叶林、落叶松林皆可,最好树龄5~10年,树高在2米以上为宜,这样等树长到10~20年后人参也可收获了。选择参后还林地的优越性:一是便于管理和看护。二是郁闭度也比较均匀,土地利用率高。三是收获期一般比在原始森林发展提前5年以上,林下播籽和育苗上山在参后还林地播籽20年便可收获,如果在原始森林地播籽则需要30年时间方可收获。1.2地理位置:林下参一般生长在海拔650~950米之间,地形起伏不平,俗称“鸡爪地”或山坡地,排水良好,坡度一般在5°~30°。1.3林内植被:分为三层,上层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树龄在20年以上。主要的乔木树种有:红松、柞树、桦树、杨树、椴树、色树、榆树、槐树等,树干高大,枝叶繁茂,构成山参生长的第一层遮阴。中层为灌木层,树种有毛榛、刺五加、山葡萄、复盆子、丁香、龙牙葱木、五味子等。下层为草木植物,有蕨类、山蒿、赤芍、木贼、柴胡、龙胆、细辛、天南星、藜芦等。1.4土壤:种植林下参土壤以暗棕色森林土为主(ph6.0~6.5),土层为0cm~20cm,表层为10cm左右的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层。土层有机质含量7%~15%,团粒结构、上松下紧,透水通气,水、气、热适宜,湿而不涝、旱而不干,暖而不燥、凉而不冷。下层土壤有机质较上层急剧下降,仅为1.2%~3.5%,质地较粘,通透性较差。1.5温度与光照:林内温度低是导致林下参生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可以调整林内的光照在0.7~0.8,是满足人参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照条件。也满足人参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2培育方法2.1种子繁殖:胚芽发出后,胚芽的长度决定身形,播种深度决定人参的质量。2.1.1选种:选择长勃和石柱品种为最佳,二马芽次之,禁用大马芽品种。辽宁的桓仁、新宾、宽甸,吉林的集安、通化和黑龙江等地,是发展人参的新区,病害轻,在新区购种为最佳。2.1.2消毒:处理好的种子用适时乐进行种子包衣。适时乐为100毫升装,用0.5~1千克水稀释均匀,然后同玉米包衣一样操作。2.2播籽:在参后还林地播籽20年便可收获,如果在原始森林地播籽则需要30年时间方可收获。一般单只重可达10~25克。林下播籽自然生长的人参和纯山参没有区别,只是在名称上叫它籽货或籽海。春、秋两季均可播籽,为了苗壮和保出芽率,对参籽的选择和催芽方法与园参操作规程相同,以下介绍儿种播籽方法。2.2.1穴播:穴播适合在原始森林大面积播籽。穴播要选择郁闭度合适的树下,用木棍扎眼,深约6cm,株行距20cmx30cm,每穴播籽1~2粒,然后用脚推土盖严,荡平即可。2.2.2条播:条播适合在参后还林地播籽。在池串里拨开地面杂草树叶,用镐头横坡开沟,沟深约6cm,行距30cm,均匀撒上种了,再开上坡沟覆盖下边沟的种子,盖严整平,3年后根据出苗率和成活率按要求间苗。采用覆盖苫参膜,可以提前收获。具体操作是:选择5年左右(树高2米以上)的参后还林地,从池串中间50cm向两旁靠树边翻土,每旁各留60cm的池邦做成小池串,顺池串行距30cm开沟播籽,播籽后用小弓形棚苫参。弓形棚脊高1米,檐高50cm苫参膜宽1.2米,同园参一样操作,苫之2~3年,以后撤除参棚让其自然生长,先快为了长参,后慢为了拔芦行纹伸须,10年后可以收获,并目产量倍增,当然生长年头越长,价值越高。还有一个措施:园参播籽地,到起栽子时保留两旁池邦树下的参不起,10年后同样也培育出优质的充山参。以上两种方法必须选择无红锈病的地块,特别是适合大参场大面积采用。2.3育苗移栽:园参育苗后,挑选性状较好的进行林下移栽。此种栽培方法不好,死亡率高且纹多。林下参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3林下参管理:山参因为受各种自然条件限制,所以生长缓慢,收获期长,才有皮紧、纹细而深和须清而疏的特点。如果过于急躁地改变自然条件,就会降低山参质量,因而在管理过程中不要松土、施肥和拔草。但为了提高成活率和提前收获,适当采取一些先快后慢的措施还是非常必要的。3.1自然林的林下参的管理:自然林一般杂草稠密,树根盘结,土壤湿度大,温度低,参苗生长缓慢,而目保苗率低,所以进行适当地疏草调理、疏枝透阳,可以提高参苗成活率,促进参苗较快成长。如杂草过密过高,影响参苗成长,要用镰刀或剪刀小心把高草剪掉,切忌拔草伤根。3.2参后还林地的林下参管理:参后还林地一般土壤比较疏松,光照均匀稍强,土壤湿度低、温度较高、病虫害较多。播、栽后头3年每年打药3次,才能提高参苗的成活率。园参参苗移栽到山上,需有一个适应过程,头3年因为湿度高、温度低,人参容易长高,叶片大,头重杆嫩易倒伏、断茎烂参。所以要早期掐花、中期适当疏叶,防止倒伏。先快后慢适合播籽和山参(包括籽栽)移栽的管理。成条播籽,成垅移栽,苫参膜2~3年,然后撤除参膜,让其自然生长,靠年头,清须,行纹,可提前5~10年收获。3.3排水:林内在种植后挖好排水沟。防止桃花水、伏水和林内土壤湿度过大。3.4病虫害防治(主要指参后还林地)3.4.1防病害:池面消毒,在参苗出土前用1%硫酸铜或50%多菌灵400倍液喷洒;第一遍药,在参苗全部出土后,有30%~40%参苗展叶,用多抗霉素或代森锌或代森铵消毒;以后每隔半月打药1次,全年打3次药;连续打两年,等参苗适应野外生长环境,就不用再打药了。病害的原因是不良环境条件和病原物的侵染。症状类型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4.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防止4.1、冻害4.1.1症状人参根呈现不同程度的变色腐烂。变色部位似水烫状,或水煮状,有时主根完好,须根大部分腐烂。如芽孢冻害,人参不能出土,则参根、肩膀头腐烂。4.1.2防治林下排水要好,防止桃花水浸泡或漫过人参。4.2根裂4.2.1症状人参根纵向开裂。春秋土壤水分过大,人参根贮藏营养物质多造成的。4.2.2防治林下排水要好。4.3日灼4.3.1症状人参叶变浅绿色,逐渐呈现黄白色,最终呈现烧焦状。叶片周围向中央发展、变薄。茎秆正常。4.3.2防治调节林内光照4.4缺素症4.4.1缺镁症状初期叶尖边缘变红褐色,叶脉处叶表面为红褐色,有的主叶脉上的刚毛也变红褐色,叶脉绿色。4.4.2缺硼症状叶肉成片褪绿,呈透明状斑点,后期扩大,叶片和叶柄表面有红褐色斑点色素附着,根尖呈铁锈色,叶脉色正常。4.4.3缺锌症状人参叶变浅绿色,叶脉间有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叶缘外翻,叶脉正常,后期整个叶片呈褐色斑。4.4.4缺铁症状叶片初呈浅绿色,叶脉间呈褪绿白色斑块,叶脉色正常,叶脉处的叶表面出现紫红色,后期叶脉间呈白色的膜翅状。4.5红皮病4.5.1症状人参根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红色斑点,严重遍及全根。4.5.2防治控制土壤湿度和ph值(6.0~6.5)。4.6药害4.6.1症状人参叶片灼伤。4.6.2防治购买有质量保证的品牌农药;合理施用农药;发病后及时喷施天达参宝300~600倍液以缓解药害。4.7防虫害:危害林下参地下害虫有:蝼蛄、金针虫、蛴螬、地老虎等,量少不需捕杀,如量大可进行人工诱杀。主要是金针虫,它啃食参芦。参农大都是用面引子做诱饵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