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高效的复习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何上好一节高效的复习课十中附小课题组成员吴仙兰担任过毕业班的老师们都知道,到了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复习和整理。每到课程结束,紧张的复习压得学生和老师喘不过气来。所以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尤其是怎样上好一节高效的复习课,这一直是我很困惑的问题,当然也一直是我所努力的方向,今天我就针对这个问题,把自己平时的一点思考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如果说平时教学像“栽活一棵树”,总复习就好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因此复习课最难上,尤其是毕业班的复习课更难上,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叹,复习课这么难上,那么我们对复习课又有多少研究呢?没有,至少在公开课或大型赛课中很少露面。多数常态下的复习课,依然在上演着昨天的故事。我想大家不愿意上这样的课,不愿意研究这样的课的原因应该基于这个“难”字。难在哪里,我在这里分析一下,看看有没有道理:1、教学目标比较难以把握。复习课的目标主要有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综合应用;它不同于新授课,更不同于练习课。新授课目标集中,只需攻下知识上的一个或几个“点”;练习课是将某一点或一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重复,关键是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另外,还要让学生在综合练习和应用中校验知识,进一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如何在一堂中实现这些目标显然要较费功夫。2、教学任务的不确定性。新授课在授课时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师生很容易把握。而复习课则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的规定。那么,一节课需要完成哪些任务?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往往是执教者很难把握的问题。3、到目前为止,复习课还没有一个基本公认的课堂教学模式。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一般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而就复习课的模式进行研究的却比较少。所以对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家也都处于探索的阶段。3、似曾相识的疲劳性。新授课对学生来说,其知识内容都是新的,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复习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有些甚至已完全掌握。他们对学过的内容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而失去了好奇心。总之,真正想上好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不认真安排,不精心设计,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得不偿失。要想上好一节复习课,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去设计一节复习课。我认为在设计复习课之前要有以下方面的准备:一、思想上引起重视。首先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作为复习内容,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或多或少有点轻视的念头,因为已经是学过的知识了,不再有多难,多重要。所以从思想上就放松了认识,其实不然,我认为学过的知识,上过的课不一定能够完全回忆得起来了。且不谈部分年级有频繁更换教师的现象,教师与教师之间对知识点的挖掘是有差距的,就是同一个教师对知识的认识与掌握也是有层次性的。因此,复习课的教学不能含糊。其次,知识是有连贯性的,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分散地认知的,到现在的复习期间,教师就像一串念珠中的那条线一样,能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找准研究起点,激活学生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首先根据前一段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复习计划。复习前教师要将前面所教过的知识做一番综合整理,系统归类,纵横沟通,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混易错之处。同时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做一个切实的估计,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完全不需要再重复,哪些是学生有一定困难的,需要点到,哪些是学生没有掌握的,需要重点讲练,这些,必须基于对学生的真实地了解,不能仅凭教师的臆想而定。教师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找准学生的起点,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展开有效的复习。如果情况不甚明了,可以进行一次书面摸底,将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从而确定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复习。一堂课准备复习多少章节知识,这些章节里包括多少知识点,有多少核心概念。哪些知识点与考试有关?所在知识点在考试中以何种题型出现?这些在复习课之前都要准备和设计好。这样确定了复习内容,明确了目的要求,再考虑合适的方式方法,从而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计划订好之后,如果是期末复习,要向学生宣布计划。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起到进行复习动员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使计划更为完善。让学生知道这样复习的重要性、复习内容和进程,调动他们积极地与教师配合,使复习发挥最好的效果。三、布置好课前预习,让复习课省时、高效。比如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又是逐年学习的知识,如果都在课堂上进行逐项回忆,不仅花费的时间较多,且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在复习各部分内容之前,均要布置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让每一位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当然,预习不可能人人都做得很好,但在课堂上,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与互补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引导,就能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避免了学生对复习课的枯燥乏味之感,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因此,每章节(或每课)课前预习不可小视,最好复习之前要布置预习作业,老师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有可操作性,要防止出现预习问题“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例几或多少页”这样空乏的预习要求,同时又不能将问题设计得过大,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方便学生根据预习问题来展示自学。如: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可以设计这样几道预习题:(1)我们学过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2)这些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在撰写预习题时,还注意不将一些抽象的、属于教师讲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划定为统一的预习内容。下面谈谈我在复习课设计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一、用知识树来网络知识点。复习之前我们一般都要把整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整理,这时我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用知识树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但又有联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他们系统化、综合化。让知识树为复习课注入生机。我们知道,复习课若就知识整理知识,学生肯定收获不大,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设计的关键是要体现数学思想的一个高度,贯穿数学方法一条主线,构建数学知识一个逻辑的框架,就像一颗知识树来网络知识点,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效率的目的。知识点的体系化、结构化将有助于学生更简单、高效的复习。下面我结合《数的整除》复习课的某一个教学片段来说明知识网络图的建构。1、猜谜导入本单元知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概念多,并且概念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首先我是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猜什么呢?猜一猜老师的年龄:我的年龄是1966年11月27日19661127这8个数字我分别用ABCDEFGH来表示。然后根据我提供的条件,写出我的出生日期。C:2和3的最小公倍数D:6和12的最大公因数E: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F:最小的奇数G:偶数中唯一的质数,H:一位数中最大的质数还有A、B两个字母,没有提供条件,能猜出来吗?说一说各是多少?为什么?2、知识梳理(1)概念的回忆仔细观察,在刚才的这组信息中,涉及到了哪些与“数的整除”有关的知识?在数的整除中,我们还学到了哪些知识呢(随着学生的问答,教师在黑板上张贴有关的概念。)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对这些概念的意义进行了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小组讨论、汇报。教师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质数与质因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公约数与互质数之间的关系。(2)知识网络图的建构这么多的概念,如果仅仅是这样子贴在黑板上,你有什么感觉?(零乱)其实在数学世界里,知识并不是孤立与零乱的。只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梳理,就能把那些零乱知识点联结成一个个知识的网络。接下来,我们就尝试着把“数的整除”中的这些概念联结起来。有信心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概念中谁是它们的“王”?(整除)由“整除”直接引申出了哪些概念呢?(约数和倍数是在能够整除的情况下产生的)从约数中引申出了哪些概念呢?(因为质数和合数是跟约数的个数有关)刚才,像这样“由前往后推”,是对知识进行梳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同学们再来找一找,“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由谁引申出来的呢?(整除)你是怎么想的?互质数是谁引申出来的呢?(因为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着互质数)像这样“由后往前找”,也是梳理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概念之间的联系,运用刚才讲到的两种梳理方法,把剩下的知识点继续联结起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知识网络图。选出具有典型错误的网络图和正确的网络图。先请错误的小组来进行汇报,为什么有这样的联系?汇报完毕,其它小组的同学进行提问、纠正,再展示正确的网络图。经过同学们共同的整理,一张“数的整除”知识网络图出现了,一个个成果的诞生。(3)介绍“知识树”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数的整除”知识网络图,并把图竖起来,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树的树根是什么?(整除)正是由于有了“整除”这个根,这棵树才生出了树干,长出了枝叶。尽管在刚才梳理的过程中,同学们摆出了不同的形式,但它们其实都是反映出了这些知识间的树状结构。随着同学们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面的不断拓宽,今后你们还会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树”。二、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复习的欲望。例如《立体图形》的新授课教学在小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可见知识点非常之多,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及相关的变式题。要想在12册的系统复习课中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复习,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分几节课进行复习,又会失去知识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如何来进行复习?如何让学生复习的有成效?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师:班里要开辟一个生物角,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决定把生物角设计成一个水世界。同学们,如果是你,你想在水世界里添置些什么?生:金鱼,也可以是普通的鱼。生:我想养一些水草,放一些鹅卵石。生:我想养一些小蝌蚪。师:你们想添置的东西都要放在哪里啊?生:鱼缸里。师:好,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做一个鱼缸,如果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记,制作鱼缸先要干什么?生:因为鱼缸一般都是长方体的,所以,要知道鱼缸的长、宽、高。(师用课件出示一个鱼缸,并标出长、宽、高。)图师:好了,鱼缸做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往里面放东西了。吴老师要问大家了,从制作鱼缸到放入各种东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生:要通过长、宽、高求出做鱼缸所需的玻璃,也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注意鱼缸是无盖的。生:放的水不能太满,要不然把鱼鹅卵石等放进去时水会满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用长方体的底面积乘水的高度就可以了。生:放进去的鱼、水草、鹅卵石等等的体积也可以通过求水面的升高部分的体积来求。(师板书几个问题)师:请你根据已知的数据,选择一个问题解决。然后请学生汇报。例题很典型,既是学生熟悉的但又是学生没有尝试过的问题,从他们的发言情况来看,学生非常有兴趣。由于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合理,这节课容量很大,基本上覆盖本单元所有知识点,而且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复习效果也非常好。三、精选例题与习题,切忌“题海战术”,注意查缺补漏在复习中的讲解和练习都离不开具体的题目,因此要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题目作为知识系统整理的样本,科学地设计和安排典型的例题,通过典型的例题带动知识的内在联系。在选取例题的过程中,一定得注意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多设计一些生活中带有具体情境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的整除这节课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看到1你想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反映:1是最小的奇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最小的因数;多好的问题,一个简单的1,让学生搜集自己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