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学绪论林业的概念: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林业的特点:1、生产周期的层次性与复杂性;2、森林资源中生物性产品的自然再生产的连续性和经济再生产的间歇性交织在一起;3、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4、初期培育森林的经济依赖性;5、为社会提供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特殊行业林业经济学的定义:林业经济学是应用相关经济学及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林业经济活动的特点,系统地研究林业生产经营一般规律、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林业内部及与外部以价值为核心以管理为手段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应用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的学科位置——林业经济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属部门经济学科,它与林业技术科学共同构成林业科学体系。林业经济学的特点及主要内容:(一)林业经济学主要特点:1、林业经济学理论的交叉性;2、林业经济学的实证性;3、林业经济学的复杂性;(二)林业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对森林资源的经济认识,对林业生产特点的认识,对林业要素配置特点的认识,对各种林业经营模式的认识,对林产品需求、交换和消费等市场行为的经济认识,对林业生产经营不同效益的表现形式及实现形式的认识,对林业政府宏观管理行为的认识等世界林业经济学的流派和特点:(一)世界林业经济学的发展状况——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林业发展水平的不同,社会对林业的要求的不同,以及各国的社会制度及经济体制的差异,其林业经济学的发展速度、基本结构和重点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可分为完善型林业经济学和不完善型林业经济学。(二)世界林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类型和特点主要类型:应用性林业经济研究、实证性林业经济研究、学术战略性林业经济研究特点:理论多样性、方法和手段多样性、研究系统性加强、林业经济研究的学科交叉性增强、林业经济研究的国际性增强林业经济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方法世界及我国林业发展的展望:(一)世界未来林业发展特点:1、林业的产业形态变化;2、林业的功能转化;3、林业的政策性加强;4、林业的国际化趋势增强5、强调林业的国家行为;6、林业日益社会化(二)我国林业发展趋势:1、对林业的发展市场和国家行为将同时起作用2、在资源结构的重新配置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3、功能分工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民经济发展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4、植树造林和其他形式的参与将成为我国一个长期的社会化活动5、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和林业的发展造成的压力将越来越大6、法律和政策将成为林业重要的管理手段第一章世界林业和中国林业第一节世界林业概况世界林业的管理体制分类:(根据管理机构的设置,从属关系)1、单设部(局)型(如,加拿大)2.合设部类型(如,日本)3、从属其他部类型(如,美国)国有林管理体制模式:(根据管理机构的性质,职能,任务)1、政企合一模式,即政府林业行政管理机构既是职能部门,又直接经营国有林2、政企分离模式,即政府林业行政管理机构纯属职能机构,不直接经营国有林,而是由相应的企业性机构进行金鹰并接受职能机构的监督。世界林业主要经营模式:1、森林经济、社会和生态一体化模式——“德国”模式;2、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林业分工和多效益理论;3、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永续利用,充分发挥多效益。世界林业发展的主要问题:1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仍呈减少趋势2发达国家森林资源遭受酸雨危害3林业企业经济危困第二节中国林业概况我国林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已初具规模;大力开展造林,增加全国森林覆被率;保障木材供给,增强木材生产能力;发展林产工业,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建立经济林基地,充分利用各地自然优势;林业教育与科技有了较大发展。我国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1、用材林、成熟林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可利用林木资源濒于枯竭。2、林地质量不高,林地生产力低下。主要表现在林地利用率低,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林分郁闭度低,大径木比例低。究其原因是重造林、轻管护,对现有林经营粗放、疏于管理的后果。3、林地逆转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平均每年因设林开荒、乱砍滥伐以及被征用的有林地面积近44万公顷;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的面积每年延2500万亩。因此,要强化林地的保护与管理。4、林业“三防”形势仍然严峻。对林业三害“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乱砍滥伐”的防治工作,尚缺乏有效的控制体系,形势仍然很严峻。5、林业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造林营林实力。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了解)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乔灌草合理配置,城乡林业协调发展。坚持科教兴林。坚持依法治林。林业发展战略林业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等。林业发展战略措施:(1)改革林业经营管理体制(2)建立森林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3)改革农村林业经营体制(4)制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5)培育和发展森林市场体系(6)建立和健全林业法制体系(7)加强国际林业合作我国林业改革和发展中的若干重要问题森林市场,社会生态效益补偿,山区综合开发,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持续林业与我国林业建设: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一项历史性的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声明》指出:“森林是经济发展和维持所有生物所必不可少的”,建议各国对“森林资源和森林土地应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以满足这一代人和子孙后代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会后,持续发展的概念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用通俗的话,是指可以长期持续下去的发展,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期后果的耗竭资源、损伤环境、破坏发展基础的经济发展,从长远看是不能持续的;短期的繁荣只能带来衰退甚至是灾难。可持续发展:从思想实质看,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含义:其一,人类与自然界共同进化的思想;其二,世代伦理思想;其三,效率与公平目标的兼容。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在经济发展方面,应致力于森林资源优化配置、内外部林业经济呈现良性循环和预后效益良好;2、在生态环境方面,森林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响应,一是保持良性循环,二是绝不能超过资源承载能力;我们应该做???对当代人来讲,应大力植树造林,保护和珍惜资源,努力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恶性循环,留下一个美好的地球,争取人类美好的未来;对后代人而言,承接先辈们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应是质量较好的森林资源和绿色环境,并能不断地提高后人总体生活质量和没有“资源亦字”的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可持续林业:能够提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产品保障的林业。包括自然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即: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提高科技水平,实现林业政策和科技的可持续性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加强天然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强保护,防止自然灾害对森林的破坏。需要大力造林和育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推:推进林业产业进入市场。二坚:坚持林业三大效益的统一;坚持全社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三加:加强对林业的经济支持;加强对林业的保护;加强对林业的宏观调控。四“转变”:一是在思想方法上,要从片面强调林业自身特点向主动适应改革大潮和市场经济要求转变;二是在发展模式上,要从追求数量、速度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三是在投入机制上,要从依赖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向投资多元化和经济利益驱使方向转变;四是在管理方法上,要从直接的、微观的管理向间接的、宏观的管理转变。战略重点:(1)森林培育、保护和管理(2)生态屏障的构建与保护(3)防治沙漠化(4)森林与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保护(5)山区林业综合开发(6)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林业产业化(7)社会参与林业与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目标: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林业职工和农民收入。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第二章森林资源评价第一节:森林资源的经济学特征一:森林资源的经济属性1:森林资源的再生性;2:森林资源的稀缺性;3:森林资源消耗的不可替代性;4:森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5:森林资源的增值性二:森林资源的分类方式(一)按其起源与演变划分:天然林,人工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天然次生林(二)按其物资结构层次划分:林地,林木,野生植物,动物,微生物,森林环境资源(三)按其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划分:经营性,非经营性森林资源(四)按林种划分: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资源(五)经济学分类:物资形态资源,非物资形态资源三:不同类型森林环境资源的经济学特点(一):森林资源群体的特征:内涵的综合性,结构的层次性,存在的定位性,功效受体的分散性(二):森林资源演替的特征:自然力的主导性,生长发育的长期性,产品转化的巨差性,产业的双重经济性(三):森林资源管理的弹性:经营时间弹性,储存空间弹性,功能交叉的弹性第二节:林地资源的经济评价一:林地资源的经济学属性:1、林地具有生产力;2、林地资源的有限性;3、地域性和不可替代性;4、开发利用的可选择性;5、林地的使用成本是机会成本林地的使用效益是综合效益二:我国林地资源的特点:1:林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小2:林地资源类型多样,适宜种类繁多的林木生长3:林地资源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小,地理分布不均衡4:林地利用率低。开发利用的潜力大三:林地资源经济评价的主要理论(一):林地生产力评价的主要理论——评价林地生产力,可以运用林地生产力影响因子直接评定,也可采用反映林地生产力的标志如树高,单位面积林木产品产量,产值和纯收入等来评价。(二):林地资源货币评价的主要理论——首先要根据影响林地价格的自然因素,按照林地的最佳用途,预测林地预期收益和确定林地地租,计算出林地基础价格,然后结合影响林地价格的社会因素,对林地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客观评定。四:林地资源经济评价的主要方法(一):林地生产力评价的主要方法1:立地等级表法2:比较分析法:W=Y/Y。*100W-被评价林地的级分Y-被评价林地的指标值Y。-级分为100的标准林地的指标值3:回归分析法:运用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建立函数模型4:大片林区林地平均生产力评价(二):林地资源货币评价的主要方法1:地租资本化法:P=R/IP-林地价格R-年地租量I-利率2:林地期望价法3:林地费用价法第三节:森林立木经济评价一:林价的概念和基本理论(一):林价的概念——狭义的林价是指林地上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广义的林价是指森林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二):林价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地租学说(三):林价构成及确定林价的理论依据1:林价构成(几种意见)(1)营林生产成本(利息,损失)+税金+利润(2)营林生产成本+利息(3)林价+防护效益价值2: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