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对比一、原文介绍《乐享余年》选自《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部英文作品。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兮辞》,讲解了《圣经》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被誉为中国现代休闲文学的代表作品。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学习。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一度回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二、对比分析本文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语言较为口语化和抽象化。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有许多句子需要对原文进行意译和拆译等翻译技巧。通过对两篇译文的对比,笔者认为两篇译文各有特色,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译文一使用了更多的翻译技巧,使得译文更通顺,更易于理解。而译文二虽然语言更加口语化,但有许多句子都是对原文进行了直接地翻译,显得有些生硬,且有的句子存在语病。综合来看,笔者更倾向于译文一。下面笔者将对两篇译文的部分句子进行对比分析。1)原文:ThedesiretogrowoldandinanycasetoappearoldisunderstandablewhenoneunderstandsthepremiumgenerallyplaceduponoldageinChina.译文一:我们如了解中国人之如何珍视老年,便能明了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倚老卖老,自认为老。译文二:当我们知道一般中国人对老年人的重视时,这种变成老人或者有着老成样子的欲望是可以理解的。分析:两篇译文对这句话的翻译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译文一译为“中国人之如何珍视老年”,其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中国人觉得老年生活十分美好,十分渴望老年生活”;而译文二译为“中国人对老年人的重视”,其表达的意思是“大多数中国人都对老年人十分尊敬和重视”。结合意境,译文一更为贴切。2)原文:Itisagameoflifeinwhichnooneisfavored,foreveryonehasachanceofbecomingoldinhistime.译文一:这种生活程序之中,人人须循序而进,每个人都有同等到达老年的机会,而没有一个人能躐等超前。译文二: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人生游戏,因为人人都有成为老人家的机会。分析:此处译文二译为“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人生游戏”。可是“大公无私”通常修饰的是人,此处修饰“人生游戏”不太合适。译文一译为“没人能躐等超前”更为合适。3)原文:Thusafatherlecturinghissonisobligedtostopsuddenlyandchangehisdemeanorthemomentthegrandmotheropenshermouth.译文一:因此,当一个父亲教训他的儿子时,如若祖母走来插口,那做父亲的便须停口,谨敬恭听。译文二:因此,父亲在教训儿子的时候,如果祖母开口说话,那他便须突然停下来,改变态度。分析:此处译文二采用了直译,译为“突然停下,改变态度”。这容易让人理解为“停止教训儿子,改变对儿子严厉的态度并用慈爱的方式教育他”,可结合原文情境可知此处的意思应为译文一的“(对儿子)停止批评,(对母亲)谨敬恭听”。4)原文:Anditisquitefair,forwhatrighthavetheyoungtoopentheirtowhentheoldmensay:“Ihavecrossedmorebridgesthanyouhavecrossedstreets!”Whatrighthavetheyounggottotalk?译文一:年老的人能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街还要多几条。”因此,以经验而言,年轻的人在长者之前,没有发言的权利,自只能洗耳恭听,这是很公允的。译文二:这是十分公平的,因为当老人家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马路还要多呢!”的时候,青年人有什么权利可以开口呢?分析:此处译文二对原文进行了逐字地翻译,译为“这是十分公平的,因为当老人家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马路还要多呢!’的时候,青年人有什么权利开口呢?”这是典型的英式汉语,虽然严格按照原文进行了翻译,但译文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译文一较为灵活地翻译了这句话,将it引导的主语从句放到最后,并省译了“Whatrighthavetheyounggottotalk?”,译为“因此,以经验而言,年轻人在长者之前,没有发言的权利,只能洗耳恭听,这是很公允的。”减词不减意,序乱意不乱,显得更为通顺、言简意赅。5)原文:InspiteofmyacquaintancewithWesternlifeandtheWesternattitudetowardage,IamstillcontinuallyshockedbycertainexpressionsforwhichIamtotallyunprepared.译文一:我虽然已很熟悉西方的生活,并很明白西方人对老年的态度,但有时所听见的话仍使我十分诧异,很出我的意料。译文二:我虽然颇为熟悉西洋生活和西洋人对老年的态度,可是有些话还是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使我不断地觉得惊奇。分析:此处译文二的“出乎我意料之外”是一个明显的语病,应该为译文一的“出乎我的意料”。6)原文:Ihaveheardanoldladyremarkingthatshehashadseveralgrandchildren,but,“Itwasthefirstonethathurt.”译文一:我曾听见过一位年老的妇人说,她已有几个孙儿女其中以长孙儿使她受到的感触最大。译文二:我听见一个老太太说她有几个孙儿,可是“是我觉得苦恼的倒是第一个”分析:“grandchildren”表示“孙子和孙女”,不单指“孙子”。另外译文二将“hurt”译为“苦恼”,虽然字面意思上对,可是仔细想一下,一位慈祥的老人,看着他的子孙们,怎么可能感到苦恼呢?正如恋爱中的情侣女孩会对男孩说“讨厌”一样,这里更多地是在表示老人对孩子的宠溺和疼爱,以及对时光逝去的感叹。因此译文一的“受到的感触最大”更为贴切。7)原文:Iamnotquitepreparedtomeetanoldladywiththegreyhairfacetiouslyswitchingthetopicofconversationtotheweather,whentheconversationwithoutanyfaultofminenaturallydriftedtowardherage.译文一:当一位头发已经花白的老妇人,在旁人提到她的年龄时尚要顾左右而言他,实在使我觉得出乎意外。译文二:可是我有一次碰见一个白发的老太婆,在谈话中自然而然地谈到她的岁数,不料她却用诙谐的态度把话题转到天气上去。分析:此句译文二将“anoldlady”译为“老太婆”,这显然是曲解了原作者的意思,“老太婆”一词含贬义,而原作者对老人是尊敬的,因此应译为“老妇人”。另外,译文二译为了发生在过去的一件事,“有一次我遇见……”,可是此句谓语动词是“am”,为一般现在时,表示的是一个假想的事。故译文一表示一种现在发生的情况更为合适,不过美中不足地是“使我觉得出乎意外”是一个病句,应去掉“出乎”或者把“意外”改为“意料”。8)原文:Onecontinuallyforgetsitwhenallowinganoldmamtoenteranelevatororacarfirst;thehabitualexpression“afterage”comesuptomylips,thenIrestrainmyselfandamatalossforwhattosayinitsplace.译文一:当我让一位老者先走进电梯或者公共汽车时,我心中自不免有认为他已老的意思,但我总不敢行之于口。译文二:我时常忘掉这一点,要让老人先入电梯或汽车。“老人先走”这句习惯的话几乎脱口而出,我连忙让这句话缩回去,可是找不到适当的话可以代替。分析:此处译文二直译为“我时常忘掉这一点,要让老人先入电梯或汽车”,表达地意思是“我时常忘记谦让老人”,而结合文章可知此处“it”指代地是“thehabitualexpression‘afterage’”,表达地意思是“谦让会让人们觉得被谦让的人年老体弱”,故译文一更贴切。另外译文二的前后两句连接毫无逻辑,“我连忙让这句话缩回去”是病句,应该为“我赶紧咽下这句话”。9)原文:Oneday,beingforgetful,Iblurtedouttheusualphraseindeferencetoanextremelydignifiedandcharmingoldman,andtheoldmanseatedinthecarturnedtohiswifeandremarkedjokinglytoher,“Thisyoungmanhasthechecktothinkthatheisyoungerthanmyself!”译文一:有一天遇到这样一件事时,我无意间说了出来。不料那位很尊严的老者坐下去时,竟会向坐在他下手的太太用着讥笑的口气说我:“这年轻的人,竟以为他比我年轻得多啊!”译文二:有一天,我在车上碰到一个非常和蔼庄重的老人和他的妻子,我无意之间向这位老人说了一句惯常的敬老的话,不料那位老人竟转过头去,用滑稽的口吻对着坐在旁边的妻子说:“这个青年竟这么厚颜,以为他比我更年轻呢!”分析:结合原文语境,可知此处作者是在让座时说了敬老的话,而译文二表达的是作者在向原本就坐在座位上的老人搭话。另外,译文二将“jokingly”译为“滑稽地”,这与前面的“和蔼庄重”一词不符,故应译为译文一“讥笑地”,带有一种老谋深算的意味。最后一句译文二根据原文译为“他比我更年轻”,而我们想像一下当时的情形:一个年轻人和一位老者,年轻人当然比老者年轻得多。因此老人表达的应是译文一“比我年轻得多”的意思。三、总结反思在翻译英语文章时,应做到灵活与变通,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另外在进行翻译时也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林语堂先生在本文中反映的现象在我们周围也时有发生,记得我有一次坐公交,看到了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妇人上车,我马上站起来要为她让座,可这位老妇人却看了我一眼说道:不用了,你坐着吧,这小伙子还挺有礼貌呢!我当时感到很不好意思,一方面是因为这位老妇人当众评论了我,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类似于“当众表白被拒”的尴尬。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老人暴打拒绝让座青年”之类的新闻会越来越少,而这种“让座被拒”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而林语堂先生却在很久之前就在异国体验到了这种经历,而这种经历依然对我们当前的社会有影响和意义,值得我们当代人去研究和反思。我想,这也正是我们阅读经典,翻译经典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