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城市更新的思考与启示——谨慎更新策略摘要:城市更新是城市研究与实践中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论题。本文以德国首都柏林市郊区的城市改造为例,分析了谨慎更新理念形成的脉络及其实践效果,以期在旧城更新流程、各方利益协调、历史遗产保护和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为我国的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关键词:城市更新,谨慎更新策略,柏林引言如同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柏林自战后重建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活动。作为曾经因纳粹政权而分裂的城市,动荡的历史沉积在它的城市结构之中,也记录在柏林的建筑之中。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与探索,柏林积累了深厚的城市更新的经验。尤其在1990年东西德合并之后,柏林城市复兴逐渐走上了一条非同寻常的旧城更新之路,以持续稳定的投资和谨慎精细的改造方式结合完善的法律法规与社会政策的支持,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将研究原属东德现处于柏林中心区中的施潘道郊区近20年的更新改造经验。20年时间,施潘道郊区从一个被忽视、破败衰落且很少有人居住、房屋空闲率持续增高的旧城区,变成柏林文化休闲、观光旅游的核心地带,成为了谨慎更新策略成功的代表,并推动了谨慎更新策略在柏林乃至全国更大范围的展开。本文将对德国谨慎更新及其实施保障系统进行全面介绍,以期在旧城更新流程、各方利益协调、历史遗产保护和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为我国的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1柏林谨慎更新1.1背景从二战结束到1960年代,柏林同整个欧洲一样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推倒重建工作。到1970年代,柏林的“城市推光式改造”使中心旧城区面临了基础设施、环境、交通等问题。而城市郊区拥有良好的环境,同时土地价格低廉,郊区化导致的人口外迁致使城市中心区住宅需求下降,生活服务设施萎缩,城市公共财政日益缩减,出现了大量无人居住使用的城市消极空间,并引发了居民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城市更新的政策开始改变,加强如何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整修提升的探索。1984年,德国举行了以“在内城中居住”为主题的“柏林国际建筑展”(IBA),并针对旧城区提出了“谨慎的城市更新”概念,探索如何改变欧洲城市在二战之后的城市重建中大规模破坏旧城区的状况。“谨慎的城市更新”在一系列的旧城更新项目实践中日趋成熟。1989年,柏林墙拆除,原东德人口开始大量迁入西德,原属于东德的城市旧区更新就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从1993年开始,柏林旧城改造在与时俱进的“谨慎更新”理念下持续进行,20年之后,柏林旧城基本成功复兴,形成了形态完整兼具现代活力的城区。1.2概念“谨慎更新”是指以全面综合的眼光和行动解决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功能需求的旧城区中所存在的城市问题,持续改善该区域的经济、自然、社会和环境条件,使其全方位复兴,并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目标整合了物质空间和社会生活两方面的需求,旨在更新后能创造一个宜居的、交通便捷、宁静的、居民易于参与融入的城市。1.3原则1983年,IBA提出了谨慎更新的12条基本原则。(1)城市更新必须基于当地居民的利益和需求,应与其一同规划和实现;现存建筑原则上须尽最大努力保留,该原则不论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在政治、社会、人口和环境方面都适用。(2)改造过程中,规划者、居民、地方工商业和个体商业必须在改造目标、方法和技术三方面达成一致,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应逐步进行。(3)须尽快恢复典型城市中工作和居住结合而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政府应建立“快速通道”消除威胁建筑本体包括屋顶、外墙、地下室的一切损害,消除重建区的不安,建立信任,保证房屋的租赁和使用正常。(4)通过平面图的重组,新的居住模式的潜力应得到充分发掘,允许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和发生。(5)居住单元和建筑单体的改造应该深入并大面积推广,保障住房质量是关键。(6)针对现在的城市面貌,振兴库存建筑并活化利用是首要选择,物质空间必须以最小的拆迁量进行,强调院落空间的绿化处理和建筑立面的改造设计。(7)公共空间如街道、广场和绿地必须更新并与公共需求紧密联系,整合公共参与,共同维护和谨慎改造以提高其使用价值和体验内涵。(8)把建筑质量和城区结构的提升作为永久性的任务,改造参与者和物资应预先确定和准备完善。(9)改造更新的过程和控制必须公开决议,且及时反馈,自下而上的策略能够取得成功有赖于透明化的社会政策安排。(10)更新改造需要雄厚的资金承诺,政府公共公众补贴金和公共基金对可持续复兴来说至关重要,尤其对那些增强民众信心的项目,资金必须及时到位。(11)建立和发展新的经营和管理部门(或公司)负责改造工作;并分为责任明确的两个部门:建设部门和服务部门。(12)谨慎更新应逐步展开,更新改造的建筑必须逐步平缓地进行,精细谨慎地完成。12条原则并没有为改造制定一个具体固定的目标,而是全面考虑城市、建筑、公共或基础设施、参与者、管理、资金、指导思想等各个层面如何引导实施者面对和解决改造过程中的问题。12条原则体现了谨慎更新策略对大拆大建改造方式痛定思痛的反省以及对被改造地区社会组织结构的特别尊重。谨慎更新既重视物质空间的改造,也重视空间内涵和保护旧城文化,且关键的是重视人——把场地原住居民当作主体,并关注租户的群体利益,围绕其实际生活需要进行物质环境的改进,谨慎对待居民家庭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则难以满足他们千差万别的生活需求。2谨慎更新理念的实践应用施潘道郊区位于柏林的市中心米特区,哈韦尔河和施普雷河汇流处,紧邻亚历山大广场,因中世纪时位于柏林城市郊区而称“施潘道郊区”。其建筑多建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二战期间被部分破坏,战后由于东柏林政府对于该地区的重建工作并不重视,造成大量建筑失修而空置。1990年改造前,这里25%的店铺和20%的住房处于闲置状态,东西德合并后仍是一个被忽视、破坏且很少有人居住的旧区,但施潘道郊区的旧城肌理和风貌格局仍保存较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柏林中世纪时期的城市历史风貌。施潘道郊区谨慎更新的过程基本可以分为前期调查、研究规划和实施三个阶段,且三个阶段相互影响,进行了数轮次的“调研评估—规划—实施”的循环,并且公众参与各个阶段的全过程,确保更新的可持续性并保护公众的基本权益。粗略来看,其过程与国内的旧城更新套路无甚不同。下文以2005年施潘道郊区新一轮规划为例,讲述谨慎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具体细节。2.1基础调研评估调查阶段是对整个地区进行了大量且全面的调研工作,彻底的前期调查使得该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明朗化,从而提出针对性强的解决办法。调查阶段的工作有两个任务:一是让市政府和市议会明白在涉及的城市更新领域内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二是提出初步更新经济预算,用来作为向上一级州政府提出申请的基础材料。具体调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功能——分析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分布和服务状况,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需求;(2)空间——分析公共空间系统,确定广场空间边界和未建空地,以及区域内闲置和未使用空间;(2)结构——分析居住和工作场所的采光、日照和通风情况,各个建筑物的可达性,每块已建和未建基地的类型、范围和状况;(3)交通——分析道路交通结构,将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整合,进行交通需求预算;(4)建筑——分析各类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物质量、层数、性质、特色等等(5)嵌入式更新需拆除的建筑;(6)对破坏较为严重的建筑进行适宜性再利用;(7)整体保持片区的相对高密度,以及保持现有中等高度;(8)改善日照和采光条件,注重人性尺度,保障步行交通;(9)明确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恢复传统街道和广场,建立公共空间系统,针对部分开放空间做临时性利用。2.2空间改造策略研究规划阶段主要是通过分析研究现状各因素及相互关系,进行评估,明确城市问题和发展条件,并转化为规划方案。规划的内容首要是改善居住和工作条件,其次是改善片区的城市功能。以2005年施潘道郊区新一轮更新规划为例,在经过10多年的更新之后基本完成了改善居住和工作条件的目标,目前区位文化、现状条件、肌理空间特点,明确了集观光旅游、文化休闲、商住混合的发展定位。确定了新的更新目标:(1)继续更新和修复具有历史遗产价值的建筑,转换成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2)重点保护和改造蕴含城市历史的街道和场所;(3)改善人居环境,适应新要求;(4)维护文化价值和实现可持续利用;(5)支持区域经济和当地的工艺品。规划确定了利用整个片区中最为显著独特的建筑庭院空间——哈克雪庭院改造为触媒的发展计划。突出对庭院功能的更新与混合以及空间属性的公共化策略激活整个街区的发展理念,并在公共参与的情况下提出了具体的空间改造策略;(6)利用交通分层理念,改善道路交通系统;(7)继续修缮和升级现有建筑,完善重点保护名单;2.3谨慎更新的结果在更新规划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后就进入了实施阶段,取消之前的建设计划,按新规划有序地进行搬迁,政府负责公共项目并成立相关组织管理和促进开发商和私人进行更新建设。截止到目前,施潘道郊区完成改造的项目有大大小小191个,获得资助的总额为12.69亿欧元。所有项目都尽可能保留其历史信息,修缮建筑,恢复或转换其功能,完成使之能承担现代城市功能的目标。每一个项目都成立相应的项目委员会来负责更新的进展,每一个项目的历史信息、业主或开发商、支持政策、设计师、改造措施等都被完整地记录在规划文档之中。现在的施潘道郊区已经成为柏林文化休闲、历史旅游的核心地带,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发展良好,历史遗留建筑已转变为文化消费空间,在改善城市空间的基础上,延续了城市精神,丰富了城市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了多元复兴。3谨慎更新对中国的启示施潘道郊区的谨慎更新是一场柏林市民、规划师和政府部门相互之间跨学科的合作,贯彻了全面长远、社会整合的规划哲学,运用整合环境资源、谨慎整体保护开发的概念,实践了诸如“嵌入式”建筑改造、临时性利用、适宜性再利用等空间改造手法,并且深入地考虑了社会各阶层人群的不同需求与价值观差异性,取得了巨大成功。其谨慎更新的经验与技术在柏林乃至德国全境得到广泛传播和学习。我国旧城更新规划的发展尚不成熟,大拆大建仍在发生,借鉴柏林谨慎更新的理念和实施保障的经验,可为我国旧城更新提出以下建议。3.1全面长远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策略构建旧城复兴是一项艰巨且持久的任务,然而我国的城市更新项目大多只注重少部分人的利益,且过分关注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施潘道郊区的谨慎更新进行了20多年,并在持续进行,仍在不断维护和加强地区历史和文化独特性,不断建立绿色公共空间。因此,我国的城市更新应该立足长远,摈弃急于求成、粗劣冒进的做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注重反思和总结经验,全面持久地做好旧城更新的各阶段工作,确立长期城市更新的工作原则与方法。3.2结合城市历史文化制定空间改造策略城市更新应该在传承城市精神、保护形态完整的理念下进行,谨慎更新中所提出的临时性利用、嵌入式建筑更新、适宜性再利用都是为了保护建筑及旧城整体形态的空间改造策略。在全球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蓬勃的今天,街区尺度的文化活动对城市市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人们变得更加喜欢能够促进交流的空间和设施,即需要小街区、密路网、窄断面、功能混合城市空间,而这也正是城市旧城区的历史肌理。完整的旧城空间肌理沉淀了城市历史文化精神,以适宜的整体性空间改造手法结合文化产业、文化活动的置入,实现旧城经济、环境、文化三个层次的共同提升。3.3鼓励公众参与并完善参与形式与途径我国目前旧城改造的公众参与程度仍然不高,停留在公开展览的阶段,收效甚微。而公众参与的本质基础就是对大众授权,尊重原住居民的意愿。应该建立类似柏林的邻里评委会这种管理机构形成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实现公众参与多样化,参与主体多元化,提高参与的实效性,形成全程性、广泛性、具有反馈互动性的公共参与。3.4健全的法律法规德国谨慎更新所取得成就有目共睹,其背后是大量细致、繁琐的组织工作。德国政府在国家—区域—地区三个层级上制定了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划标准、流程,以及相关工作的政策依据,覆盖历史遗产保护、民众教育与管理约束、规划管理建设、公众组织与权力等城市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