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集团公司定编定员操作方案为进一步控制公司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高公司劳动生产率,为公司岗位设置及人员配置提供参考意见,就公司定编定员工作的开展提出如下操作方案(建议):一、定编定员工作操作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编定员工作的操作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探索与运用相结合,采用准确的基础数据和适用的方法,坚持原则,排除干扰,力争形成一套可供公司操作运用的定编定员方案。编定员工作的操作原则:1、机构精干高效原则;2、员工满负荷工作原则;3、编制滚动调整原则。二、定编定员工作操作的前提1、部门及岗位:部门及岗位设置以2009年12月31日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已编制的岗位为对象进行,之后如有新增设岗位另做分析设计。2、人员:方案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包含在岗工作的所有正式员工、劳务人员、长期临时工、返聘人员),基础数据时点取2009年12月31日数据。3、工时定额:工时定额采用2009年12月采用的核算标准为依据,不再对各产品工时进行再次核算。三、公司现有人员岗位的总体分类(截止2009年12月31日)分类以《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划分医药工业企业生产人员与非生产人员范围的暂行规定》(附件1)为依据,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划分。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岗位总体分类2岗位类别岗位性质涵盖岗位各岗位人员合计备注生产人员直接生产人员1、各车间生产员工;2、各车间主任工程师、工艺员、小试(实验)人员;1、车间生产员工124(原料药27人含临时工3;,口服63人含临时16;针剂34人含临时4);2、各车间主任工程师、工艺员、小试(实验)人员6人;合计130人临时23人辅助生产人员1、设备工程部机修人员、电工、锅炉工、污水处理人员、纯化水制备及动力操作人员;2、各车间统计、材料人员、保洁人员;3、生产部搬运工人及保洁;4、车间设备管理人员。1、设备工程部机修人员、电工、锅炉工、污水处理人员、纯化水制备及动力操作人员共计22人含临时4人;2、各车间统计、材料人员、保洁人员8人含临时2人;3、生产部搬运工人及保洁10人临时;4、车间设备管理人员4人。合计44人临时人16人非生产人员行政管理人员1、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安全管理人员、各部门、车间主管人员;2、行政人事部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3、财务部工作人员;4、生产部仓管、统计人员;5、采购人员;6、销售管部各岗位人员;7、市场部招投标、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员;8、串货管理人员。1、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安全管理人员、各部门、车间主管人员24人;2、行政人事部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6人;3、财务部工作人员6人;4、生产部仓管、统计人员5人;5、采购人员2人;6、销售管部各岗位人员4人;7、市场部招投标、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员4人;8、串货管理人员1人。合计52人技术管理工程技术人员1、质量部QA、QC、验证管理、药政管理、主任工程师、综合管理员;2、技术中心项目管理、实验、综合管理员;3、设备部计量员1、质量部QA、QC、验证管理、药政管理、主任工程师、综合管理员21人;2、技术中心项目管理、实验、综合管理员8人;3、设备部计量员1人合计30人销售人员1、市场部产品经理;2、省内制剂销售部各岗位人员;3、省外制剂销售部各岗位人员。1、市场部产品经理1人;2、省内制剂销售部各岗位人员27人;3、省外制剂销售部各岗位人员21人。合计49人劳务21人服务人员1、膳食人员;2、公司保洁人员;3、驾驶人员(含货运)。1、膳食人员3人;2、公司保洁人员3人含临时2人;合计10人临时人533、驾驶人员(含货运)4人。合计1、直接生产人员130人;2、辅助生产人员44人;3、行政管理人员52人;4、技术管理工程技术人员30人;5、销售人员48人;6、服务人员10人。总合计:315人(正式员工249人,临时41人,试用员工4人,劳务21人。)四、定编定员的标准依据及定岗定员方法方案一:由于目前具体适用标准和依据,推荐参考《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医药工业企业劳动定员定额工作的暂行规定》(附件2),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操作。(一)公司定员总额=预定人均年产值计划年产值(二)非生产岗位总体定岗定员的基础参考数据非生产人员的定员控制比例企业规模500人以下500~1000人1001~2000人2001~3000人3000人以上控制人员类别控制人员比例%非生产人员合计2019~2018~1917~1816~17管理人员管理人员11~1310.5~12.510~129.5~11.59~11党群人员1.51.4~1.51.3~1.41.2~1.30.9~1.1服务人员9~78.5~7.58~77.5~6.57~6(三)各岗位类别及岗位在总体定员比例的前提下按如下方法具体定员1)职责定员法:该方法在组织结构和岗位编既定制的前提下,依据具体职责、业务量大小、业务复杂程度、任职人员的能力及水平核定。具体推荐用于下列岗位的定编定员:(1)各车间主任工程师、工艺员、小试(实验)人员;(2)设备工程部机修人员、电工;(3)各车间统计、材料人员;4(4)质量部QA、验证管理、药政管理、主任工程师、综合管理员;(5)技术中心项目管理、实验、综合管理员;(6)市场部招投标、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员;(7)串货管理人员;(8)高层领导、中层领导;(9)行政人事部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10)财务部工作人员;(11)生产部仓管、统计人员;(12)采购人员;(13)销售管部各岗位人员;(14)市场部招投标、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员;(15)串货管理人员。2)劳动效率定员法:该方法根据生产任务量和员工的劳动效率(定额),以及员工的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员。1、工时定额计算法单品种定员人数=出勤率定额完成率工作班时间工时定额生产任务量多品种定员人数=出勤率定额完成率工作班时间年度工作日单品种工时定额)(每种品种的年总产量考虑废品率时多品种定员人数=出勤率定额完成率工作班时间年度工作日单品种工时定额(每种品种的年总产量÷(1-计划废品率)具体推荐用于如下岗位的定编定员:(1)各车间生产员工(含班组长);(2)生产部搬运人员;(3)质量部QC人员。注:每种品种年总产量以核定当年的理论总常量计;5单品种工时定额以目前实际核算工时计;年度工作日按标准计算方法计:365-52*2-10=251工作班时间按7.5小时计;出勤率以所在单位上年度实际出勤率计;定额完成率以所在单位上年完成率计;2、产量定额计算法定员人员=出勤率定额完成率劳动定额生产任务总量具体推荐用于业务岗位中的如下岗位的定编定员:(1)市场部产品经理(2)省外制剂销售部区域经理、商务经理、(3)省内制剂销售部商务经理、TOC(终端)代表、医药代表注:任务总量按当年计划销售额计;劳动定额以人均完成销售额计;定额完成率按考核指标确定的达成率计;出勤率以公司上年度出勤率计。3)设备定员法:该方法按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必须开动的设备台数和班次,看管定额(或单机设备定员)以及出勤率来计算编制定员人数。定员人数=出勤率)该型设备平均开动班次单机定员标准(同型设备开动台数具体推荐用于如下岗位的定编定员:(1)设备工程部锅炉工、污水处理、纯化水制备及动力(含班组长)。4)比列定员法:该方法是按照所在服务单位的定员人数来编制定员人员的方法。具体推荐用于如下岗位的定编定员:(1)行政人事部膳食;(2)车辆驾驶(含送货);6(3)公司及车间保洁人员的定编定员;(4)主任工程师;(5)主管人员;(6)专职安全人员。注:膳食人员按1:30-40人比列确定(日三餐制);保洁人员按1:30-40人比列确定;主任工程师按1:40-60人比列确定,不足40人不设置;主管按1:40-60人比列确定,不足40人不设置。方案二:该方法为采用行业研究数据,直接采用比例法确定。由于各种研究数据需要向各研究公司咨询购买,具体适用性无法确定,因此本处仅作案例介绍。数据来源:上海齐典人力资本研究报告数据取值:劳动生产率—人均营业收入—民营企业—华东地区—6亿元”,在报告中查到“人均营业收入”中位值(50分位)为4亿时50万,6亿元和8亿元规模时为60万。2009年设定企业规划条件:制造业规划产值6亿元,人均产值45万元。员工总人数=规划人均年产值规划年产值确定企业所需管理和非管理员工总数管理员工比=管理员工总数/员工总数非管理员工比=(员工总数-管理员工总数)/员工总数管理人员总数=员工总数—非管理人员总数=员工总数X(1—非管理人员比)非管理人员总数=员工总数X非管理人员比1)确定管理员工比21%管理员工比中的管理人员不包括技术管理和项目管理人员。2)确定非管理员工细分类别及比重79%7非管理类(大业务类)一般分为:市场销售类;生产类(制作安装);工艺技术类;质量安全类;项目经理;设计类(视情况)。市场销售比是指市场销售人员占总员工人数比例;生产人员比是指生产人员占总员工人数比例;技术人员比是指技术人员占总员工人数比例;质量安全人员比是指质量安全人员占总员工人数比例;项目经理比是指项目经理占总员工人数比例。管理人员主要指标高级管理人员比人力资源管理比计算机网络管理比财务会计审计比质量安全人员比1.9%0.85%0.64%2.61%0.9%五、公司各级各类人员设置及定员表根据公司总体定员和依据对应方法对各部门、车间岗位定岗定员后,各岗位及人员编制形成下表:编制人员总数岗位设置情况备注生产岗位非生产岗位岗位名称岗位性质编制人数现有人数岗位名称岗位性质编制人数现有人数附岗位说明书合计六、实施步骤8根据公司组织结构和已有的岗位设置基础,定岗定员操作方案的实施预计分为八大细分模块和方案进行,除第一模块“起草定岗定员操作草案(本案)”外,其他模块和方案待定。(一)起草定岗定员操作草案(本案);(二)研讨方案的可操作性;(三)组建项目实施小组;(四)确定各项定员方法的具体指标数据;(五)选择样本单位做验证测试;(六)推广实施;(七)跟踪反馈;(八)修订完善操作方案,形成固定操作技术方案。行政人事部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