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1/25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读《万历十五年》有感我是个喜欢历史的人,但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一直没有去看过,以为它写的是万历年间十五个年头的事。看过书后才知道只是写万历十五年那一年,即1587年。我不得不对黄仁宇先生感到由衷的敬佩,能将一年中发生的小事与大明帝国或者说整个中华封建制度走向崩溃联系起来。这种历史研究角度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比起一读就“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得更有意思。“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至其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黄仁宇先生明确的指出了这本书的主要观点。从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申时行等人各自悲剧的人生来展现以儒家道德为基础的文官封建体制腐朽,来充分说明以道德来代替法制是行不通的。这是个神奇的体制,就算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为之感到无奈的。万历皇帝本来具有远大抱负,准备好好干一番事业,然而却在繁重的礼节与所谓道德中消磨了自己的意志,最终消极待命。不是没有绝对的权威,而是在这个体制中很多事你是没法做的,只能无奈叹息,无论你是皇帝。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2/25作为臣子的张居正、海瑞他们更是无奈了。在儒家的道德里,什么都提倡“高尚”,表面上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做官可以做得很清廉、做皇帝可以做得很爱民、做人可以做得“忠、义、孝、悌、信?”但是在这的背后却是贪污腐败、背信弃义。张居正的命运与王安石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想改变现状,但是无奈既得利益者根基太深,无法撼动。海瑞更是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但他所做的与这个体制格格不入,最终不免悲剧命运。在这样一个以伪道德维系的体制中,很多人不知不觉的被卷入潜规则中去。因为这种体制所要求得道德近乎完美,但是这只有圣人所能做到,大部分人都是凡人。是凡人必有人类所固有的那种本性:利己。当“高尚”的道德要求与自己所能做的相差甚远时,那么大多数人只能选择放弃“道德”,或者明里做一套,暗里做一套,这是道德便成了伪道德。但在,文官封建体制中,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情况下,道德被高高挂起,那么人们的行为便变的更为“两面派”。中国封建社会的那种循环怪圈也是由此而来的,一个朝代开始时,每个人都严守儒家的道德,君主爱民,官员也不敢太过放肆,于是出现一时的所谓“盛世”,而然,当他继续延续下去时,道德变得越来越虚假,于是这个朝代倒下了,另一个又吸取所谓经验,再次崛起。如此循环往复,走不出去。当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古老中国大门时,我们才慢慢意识到,用所谓儒家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3/25道德来代替法制是不行的,人的行为必须要有制度的约束,即使一个人再高尚。在424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当初发生的事在今天的中国仍旧能找到影子,我们现在的体制也似乎近似神奇,我们国家总理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发言也曾被媒体“和谐”。当“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在深刻反思道德的缺失,当然道德的缺失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会那么不信任彼此?“彭宇案”给了我们答案,是法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不公正的判决,从加深了人们彼此的不信任。我们的政府在反腐败的工作中反复提倡官员要提高道德,固然提高道德很重要,但是权力必须要有制度的制约,这是硬性的要求,不然,道德就变成了伪道德,那么这个神奇的体制就会不断的循环下去,中华民族就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不妨吸取历史教训,建立以法律为基础,同时强调道德的制度,打破这个神奇的体制,让权力有制约、道德变成真道德,那就再好不过了。第二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寒假的闲暇之时,看完了这本书,而后有些思索,写下来以成此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4/25明帝国自他的第五任皇帝朱瞻基之后,就再没出现一个能担当、肯用事的领导者,皇室的权威在皇帝好玩与怠政的流氓习性中耗尽,高级官僚掌握了国家的实权。这也是晚明陷入“停滞时代”的重要原因。在这种局面之下,所有的振作都可能成为自讨苦吃的差事,所有的良知与道德都可能被认为不解现实的风情。于是——出现了他们:海瑞只能在不断抗争中履行自己作为帝国官员的职责。其一生的起起伏伏,很容易看出,在帝国的官场他是一个异类。“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这大概就是他的悲剧所在。在一片污浊的世道中,谁都想有一盏明灯,但自己却不愿意成为这盏明灯。因此,海瑞不仅是个异类,也是一个孤独的老者。他以他的方式对抗着既有的秩序,他很伟大,同时也很渺小。戚继光终其一生,即便成为海内名将,也不得皇帝的喜欢与信任。其在北方进行的事业和南方平寇上的顺利使他可以安心于军事建设,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张居正——这位首辅无疑成了他事业的支持者和赞助人,然而,正是这样的关系在张居正死后却成了戚继光的致命黑洞,之前战绩的辉煌与其最后命运的“寂寞与凄凉”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黄先生指出“他在贫困交迫中死去。在少数几个没有遗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5/25弃他的朋友之中,有一位就是为他写作墓志铭的汪道昆。当他写到‘口鸡三号,将星陨矣’,显然有无限凄怆的感触”。虽说人生有拘束,事事有妨碍。但对于生活的呆板与自由的不可得,李贽有清醒的认识。他要跳出这样一个圈套,就必须与这个世界做一个彻底的了断,寻找自己的终极快乐。无需言说,李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性格巨星”,他如同鱼游浅底,滋味惬意,冷暖自明,在不成体系却一语道破世间本相的文章里肆意展现自己的价值取向。他交到了许多真心的朋友,能和与自己趣味、性情、观念颇为不同的人彼此相投,真实而不迁就,继而生猛的活,极致的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然而,作为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李贽,嬉笑怒骂间,也只能成全一个人的逍遥旷达罢了。当然,不可忽略,这中间也有张居正的改革——整顿驿站,清丈土地、整顿赋役、实施“一条鞭法”,在其十年首辅生涯之中,他以一人之力带领整个国家进行财政上的突围,改革成功固然令人振奋,然而这仅仅是是刚刚把帝国的问题看清楚,况且强权人物总是人们乐于攻击的对象,观其死后的遭遇,已将帝国所有的弱点暴露无遗。的确,如黄仁宇先生所说,1619年战败后,明朝的命运已被注定,此后四分之一世纪只有令人感到颓丧。至此,晚明的不振作“成为一段十足道地的悲剧”。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6/25公元1587年,万历十五年,四海成平,如黄先生所述“纵使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水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难免。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这一年,帝国的万历皇帝踏入了二十四岁的门槛,这一年,是这个年轻的皇帝御宇的第十五个年头。在他继位的当初,这个庞大的帝国还不是他一个人的玩物。帝国的实际权力中心是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皇帝本人唯一能(感谢访问)做的就是无条件、全方面的信任他的这位“张先生”。然而,就在张居正死后第二年的夏天,温顺的皇帝发动了对死人的讨伐,他终于洗去了身为皇帝的耻辱。至万历十五年,在帝国的朝堂上,已经没有人能真正的威胁到他的权威,他成了整个帝国惟一的发声筒。崎岖山路父辈走,康庄大道后人来,万历遇到了一个好的时代,北方的“虏患”已不再发生,东南的倭患也已绝迹。帝国的皇帝享用着最美好的时光。而后的“万历三大征”,三战皆捷的战绩似乎也预示着帝国在这位年轻皇帝的手上将创造更多的辉煌。然而,冷眼人已经看出,此时,实为“温水”中的万历十五年,大明帝国和他的领导人,如同游弋在温水中的青蛙,那滋味肯定不错,但底下的火正在慢慢加热,如果谁再在上面加把火,青蛙的小命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7/25就将结束,但因为水温是逐渐加高,故而水中的青蛙并不认为危机就在眼前,加这把火的这是后来清朝的建立者“努尔哈赤”。正如万历祖父和父亲承受风雨,而让他独享太平一样,万历的逍遥自在给他子孙留下了无底的痛苦深渊。黄先生的话实已道破日后的真相:“我们的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做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以上的种种无疑是在黄先生“大历史观”指引下的个人思索,“大历史”的本质是以小见大,“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上不能看清,需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的出来”。以《万历十五年》为基,考察16世纪的中国传统社会,以此延伸,洞观历史的本末兴衰,这无疑是一个好的起始。第三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千里之外的西欧大陆上西班牙舰队整装待发,将于第二年全部出动征英;而在中国,这块尚未与世界潮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8/25流冲突的土地上,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正如作者所言,“这些事件,表面上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这些小事如同锈迹斑驳的齿轮,相互咬合着嵌在钟表的机芯,推动历史的指针缓缓转动。大幕徐徐拉开,命运框住的悲剧悄悄上演??“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得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是的,这是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当日的封建制度已至山穷水尽,每一个人都被命运那无形的丝线牵引着,一步步走向惨淡的深渊,当历史的洪流滚滚而来,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然而,正是有了这“无关紧要的一年”,正是有了这“历史的大失败”,才可以保证中国与世界潮流的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以古为鉴,这些事件的启示意义不言而喻。作者以各个人物为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9/25中心,抽丝剥茧而形成的细密而交叠的网格,这样延展开来的大历史观的确让人感到震撼。书中几乎处处都体现了阴阳的存在。烛焰跳动、日影反照??在堆叠的屋瓦和密层的树叶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光影斑驳、阴阳并存的世界,而那一个又一个悲剧人物无不是穿梭于这错杂光影中,在阴阳交叠中挣扎。在这以道德代替法制的封建王朝中,一切都依照道德和“礼”的秩序运行,表面上看这样的“阳”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前进,然而这样的统治系统对人们的压抑和限制日益明显时,整个王朝已在缓缓倾斜,历史的轨迹也偏到一边。压抑在人们心中的“阴”,即私欲的枝叶便伸展开来。然而阴者中有阳,阳者中有阴,每一个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我们并不能明确地把王朝的覆灭归咎于任何一方。不过正是这二者的并存,才为后来的阴阳冲突埋下了伏笔。万历皇帝朱翊钧具有典型的“阴阳二重性”性格。从幼年开始,他就被禁锢在皇宫大院之内诵读“儒家经典”,接受封建礼教的正统教育,不能够稍有越轨。在登基之后,更是受到各种繁文缛节的束缚,但为了治国的理想,他也默然接受。他励精图治,热心参与各种典礼,策励臣工趋向勤俭笃实。为了巩固政权,他依靠张居正、冯保等人,清除了傲慢并轻视皇权的高拱。当张居正权势日益增强,他又顺应大部分臣僚的意图,削弱了张居正的势力。但随着年龄地增长,他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僵化的行政事务中如同一具机械,属于“人”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10/25固有的那份个人情感也在日益膨胀,在立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封建礼教和个人情感的尖锐冲突下,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让他在阴阳中不断挣扎,最终他选择了消极待政,一度消沉下去,于是历史上就多了一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