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柳州推进科学发展、推动富民强市的重要力量。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开发的政策措施,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得到优化;人才环境明显改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到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31.18万人,其中,党政人才1.68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4.1万人,高技能人才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0.8万人,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大;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相对较慢;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强,总量偏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创业能力较弱,市、县区人才发展失衡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10年至2020年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人才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富裕文明和谐新柳州建设,率先在全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一、指导方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资源开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柳州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就是要坚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科学发展目标,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通过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就是要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解放思想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用好等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人才引进、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制度创新,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提升人才使用效能,形成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促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高层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引领,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带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促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推动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技效益和人才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一)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实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才体制机制与人才发展要求相适应,形成在西部地区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人才实力在全区处于高等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进入西部地区人才强市行列。——人才总量较快增长。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41万人,到2020年达到52万人,比2009年增长67%,年均递增率4.8%;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为14%,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人才素质大幅度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7%;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70%、70%、85%;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5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人才分布日趋合理。第一、二、三产业之间人才比例更加协调,其中第二产业人才总量迅速增长;人才资源在城乡、产业、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布局更趋合理;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逐步向重点优势产业、向物质生产部门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日臻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人人争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以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导向更加明确,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提高。——人才使用效能明显增强。全市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4%,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人才贡献率达到28%。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发明专利稳步增长,获国家、自治区和柳州市科技奖励数量明显增加,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区前列。(二)总体部署未来10年,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部署是:科学筹划,分步实施,逐项推进,逐步到位。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1.重点突破阶段(2010—2015年)。围绕人才发展目标,制定专项规划加以落实。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启动一批重点工程,建立起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在人才开发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我市后五年人才事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全面推进阶段(2016—2020年)。瞄准区内、国内发达地区,以增强人才资源综合实力为重点,统筹市和县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才的协调发展。人才规模明显扩张,人才素质明显提升,人才结构明显优化,人才环境明显改善,人才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人才机制富有活力,基本实现本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工业名城的目标,依托我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优势学科,采取送学培训、实践锻炼、产学研合作培养、柔性引进等措施,重点培养和引进能够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级管理人才;能够带领重点学科进入区内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化基础成熟的自主创业人,造就一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依托自治区八桂学者工程和特聘专家工程,到2020年,力争选聘10名左右八桂学者,建设10个左右以八桂学者为核心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选聘20名左右各行业各领域的自治区特聘专家;引进和培养1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成一批研发中心、技术创新基地、成果推广基地和优势学科。(二)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开发1.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在全市重点发展的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材料、制糖、建材、造纸、日化、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产业领域,大力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确保重点产业人才资源以高于其它行业人才发展速度增长,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产业人才队伍。到2020年,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占全市人才总量的60%左右,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以及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工业做大做强做优。2.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在教育、医疗卫生、思想文化、体育、政法、防灾减灾等领域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水平。以医疗卫生高端人才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卫生监督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体育事业,抓紧培养哲学和社会科学、文艺、新闻、出版等人才,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新媒体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群众性体育普及人才和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积极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着力加强政法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到2020年,在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业人才队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基本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三)多区域合作人才开发围绕自治区“两区一带”的战略新布局,大力推进多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形成与北部湾经济区人才信息互通,人才开发互补,人才资源共享的格局。按照建设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战略部署,大力培养和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旅游、金融、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动融入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的人才合作,加大人才对口交流开发力度,推进区域人才智力共享。积极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柳进行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主动适应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以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合作论坛等为载体,开展与东盟各国人才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涉外旅游、东盟法律、外经外贸、保税物流以及非通用语种的专门人才。(四)少数民族人才开发以世居少数民族党政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加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结合民族特色,围绕特色产业和项目,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继续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程,加强对少数民族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和使用,促进少数民族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与民族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以少数民族人才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五)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开发1.党政人才队伍。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以乡科级领导干部为基础,以县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到2020年,党政人才总量从严控制在1.6万人左右,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要求,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通过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到2020年达到2.7万人。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体系,以用人单位为主体,扩大培养规模,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专业技术人才进修深造,形成知识更新长效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智力,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和科研一线流动,改善人才分布结构,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9万人,到2020年达到24万人。4.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需要,以提升职业技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