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报告(A5)书本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目录校本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报告.............1提高新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职业幸福感...........31别让爱成伤害...........................................................37教师要多给自己做做“心疗”...................................40快乐高三,你我同行...............................................43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对策...................................49走出心灵的沼泽.......................................................5211校本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报告石阡中学科技创新小组指导教师:钟昌福杜文凤研究组通过借鉴一些心理学知识和立足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校本心理干预的概念、模式和指导纲要,对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理论阐述。同时,依据学校部分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多数学生所存在的发展性问题,研究组发动全体教师分工合作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多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了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一、研究的背景1.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德育工作实现了内容系统化和组织网络化,形成了“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局面。同时,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在各自的工作中也做了大量的心理辅导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收集了第一手材料,但总的来说,理论滞后于实践。特别是心理辅导方面,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及规范性,甚至有时会因盲目运作而产生相反的效果,心理辅导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肤浅,也谈不上德育与心育的结合。如何充分发挥德肓与心育的功能,在实践中寻找一条德育与2心育的结合点,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是待研究的重点,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2.运用学校心理干预理论与技术转化学生的实践研究,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教育的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发展性人才。具体包括:(1)通过对学校心理干预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制定适合学校特点的心理干预指导大纲,让更多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干预的一般知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纲要体现德育与心育的有机结合。(2)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组成员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在仔细观察与详细了解的情况下采用相应的心理干预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教育和实践,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帮助特定群体或个人走出心理“阴影”,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3)研究组负责人对大量的实践资料进行评价、分析、总结、提炼、深化,充实原有的理论内涵,结合实际建构运用心理干预理论与技术转化学生的操作模式,以更进一步科学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并加强学校心理干预的自身建设。3.在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思想、观点、心理方面的干预教育,我们借鉴现代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心理学理论的有关原理,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强调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功能是由人、行为和环境三种因素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只有把信息3加工理论和强化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若只强调前者会忽视有关的行为操作因素,若只强调后者会无法阐明有关的内部认知活动。社会学习理论十分强调替代的、符合的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并赋予自我调节能力以突出的地位,认为个体既是外部影响的反应者,更是自我变化的主要动因,自我调节部分地决定了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人本心理学则更强调个体的内部体验,指出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关心和提高人的尊严,充分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坚信任何人都有发展自己潜能的欲望,坚信任何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应该是心理干预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所以在研究中,一方面要研究如何主动地、科学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安排心理干预的内容,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同时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如何结合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最终使学生学会毋需依赖他人妥善地解决自己的问题。4.心理干预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双方的个性特征,心理干预的方法和技巧等等,人本心理学特别强调要发展良好的干预关系,认为良好的干预关系是心理干预产生预期效果的一个前提条件,人本心理学还认为教者的主观态度,决定着干预关系的质量,而干预关系对当事人的人格改变影响甚大,远远超过技术和技巧运用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特定群体和个人的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时,首先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我4们在研究各种干预方法和技巧的选择和运用时,还重点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干预关系。5.毋庸讳言,选择具体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首先受到有关理论的影响和制约,理论为源、技术和方法为流。虽然我们总体倾向于现代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但也认为,当我们面对具体的个体选择干预技术和方法时,应该更灵活地、更具开放性地对待各种理论因素,根据当事人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包括传统的行为干预的途径,解决问题从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入手。6.心理干预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有别于学科教学、德育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心理辅导,它是多种手段的结合,是相互之间的渗透,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要遵循交叉互补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处理原则等几个基本原则。应该说,在最初的还不是很成熟的方案中,我们已经开始关注了这么几个问题:第一,研究组在借鉴西方心理干预理论的前提下已经考虑如何把西方的理论与中国文化背景和学校特点相结合,进行“本土化”的深入研究;第二,考虑将德育与心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研究的对象是面向全体而不是部分问题学生,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关注防治心理障碍与疾病,维5护心理健康,即把研究的目光指向发展层;第四,已经试图初步制定了一个《高中生心理干预教育指导纲要》。但是,在具体开展理论上的学习与实践研究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与认识上的偏差,我们感到操作上的一些困难,并且,预感到课题研究正走进一些误区。反思一下,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我们对学校心理干预理论和技术的本土化研究不够。研究组成员及相关老师认真学习了一些西方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技术,理论水平似乎提高了,但抽象的“洋化”的心理理论与实践总难以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中出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觉得所学理论远离学校心理教育实践,不能为学校的实际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服务。由于没有把心理干预理论和技术与本校实际情况密切结合起来形成有特色的概念界定和模式构建,所以操作起来步履难艰,个别研究成员宣布退出本课题的研究。第二,虽然提出德育与心育的结合观点,但究竟如何结合,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梳理清楚。第三,由于研究组成员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专家的心理教育课培训,反而在教育对象与内容上发生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少数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所以也积极筹建心理咨询室、开设青春期心理教育课,但总感到效果一般。形式化、课程化、知识化倾向明显,没有把研究重点指向全体学生的6发展层,在实践上背离了课题研究方案的初衷。许多老师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部分专业辅导老师的事情,甚至认为只有那些参加过各级心理辅导教育培训班培训的老师才有资格和职责从事心理教育。第四,《高中生心理干预教育指导纲要》还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纲要》并没有落在实处。而且研究组也对《纲要》的科学性、可行性、规范性产生怀疑。面对这些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我们研究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反思。同时也发现,如何科学地、规范地、有效地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许多学校碰到的共同问题,是当务之急。2011年暑假,研究组再次召开课题论证会,对课题的方案重新进行规划。讨论达成如下共识:(1)在学习借鉴心理学一般理论的基础上,要优化研究范式:本土化。即针对本土性的学校心理教育问题;提出有学校特色及个性化的教育策略,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2)在宏观上把对学生的一切教育方式或手段都纳入心理干预的范畴中,从理论上把德育和心育结合起来,通过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达到提高教育实效的效果。把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心理辅导课的开设放在辅助手段的地位上来处理,避免心理干预的形式化、课程化、知识化倾向。同时,也使《高中生心理干预教育指导纲要》容易为全体老师所接受,提高其实践指导价值。(3)明确研究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发7展层;研究成果的评价是实用性a(4)修改研究时间。研究组实事求是地提出延期结题的思路,修改为:实践研究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2012年7月份结题。(5)发动全体老师参与实践研究,指导教师研究相关重点:①学科教师重点研究学科教学中心理干预的途径与方法;教务处重点探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心理干预途径和应试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干预途径。②班主任重点研究班级集体教育与活动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干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政教处重点探讨德育教育如何从心理干预的角度提高教育实效性。③团委学生会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干预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④,研究组提供«校本心理干预指导纲要》给广大教师以参考,并收集整理老师具体的实践研究材料,监控与总结阶段性的研究情况,并最终形成研究报告。⑤教科处组织一年一度的教师心理个案大赛,并对教师提供的个案材料进行分类分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形成《教师心理个案专集》。(6)待议问题:研究的效果如何科学地加以测控?(7)把研究定为:样本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和实践研究。下面是这一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报告。二、课题的理论阐述我们提出校本心理干预的模式,是基于以下认识:(一)校本模式的核心:本土化和实用化现代学校心理干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发端于819世纪后期西方工业发展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今天已是一个很有活力的领域,流派很多,方法迥异。如传统的条件作用说、社会学理论、心理分析说和现代流行的人本心理学理论等,相对应地从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三者心理要素分析,在心理干预方法上又有行为的、认知的、情感的、认知一情感一行为等多种途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像人本主义的某些辅导思想、方法,也不一定完全适合我校校情。从学校心理研究的角度,更要强调“洋为中用”,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所以要优化研究范式(本土化)、转化研究成果(实用化)。“本土化”一词在涵义上既不同于“本土法”,也不代表心理教育研究上任何一种具体方法。就学校心理教育实践而言,负责施教者是本校的教师,接受教育的是本校的学生,因此,任何有关教育问题,本身是本土性的。针对本土性的学校心理教育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以实现预定教育目的,就是研究范式的本土化倾向。学校心理教育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可以从有机层次和角度尝试构思一些“复合方法”、“有机方法”或“整体方法”。这样学校心理教育研究就有可能打破“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困惑,而跃升到“层次贯通,虚实相应”的新境界。另外,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早在五十多年前就指出:“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来,理论都是以应用为基础,理论是由应用发展而来,故研究理论科学者应把根植在应用上……因此我们应该把所研究的知识应用到社会上去。”学校心理教育研究应该也必须以学校教9育对心理学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所以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工作范围,从而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总之,“实用”是第一位(二)校本心理干预的对象与目标:全人化与发展性学校心理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的人,是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不是局部的人或由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