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施依法治校开展公民教育—浅谈增强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育人目标,《金川总校2015年工作要点》中也提出了五色德育课程建设,其中一项就是以“未来我能行”为主题的金色公民意识教育。初中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公民意识尤其是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公民角色意识不强、公德意识薄弱、民主参与意识弱、对纪律、法制认识水平低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探索实施行之有效的增强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对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一、什么是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等,其核心是权利和义务意识。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构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健康的公民意识,即认清自己的权利、义务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公民意识内涵丰富,包含了宽容、爱2国、民主、平等、权利与义务等现代社会理念,与社会现代化历程息息相关,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也对现代化进程起着不可小视的促进作用。二、开展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必然性。2.1增强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是法治的引擎。时至今日,公民意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凸现,在推动法治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体制机制等因素,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与依法治国的实践和要求相比,其发展平还较底,发展速度还很缓慢,对法治的促进作用还很有限,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大力培育和唤醒公民意识,以推动和加快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要坚持法治教育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保证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律知识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组织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32.2增强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是中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大多数学生对公民角色的认识还处于不自觉状态,他们将自己作为“公民”的这一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角色忽视了、淡化了,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文明礼仪、感恩、诚信、关爱等教育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没有从一个社会普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承担的义务方面去认识它,教育成了灌输、被动的教育;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方面,他们往往仅停留在认识和遵守道德法律的层面,却不愿主动制止不道德和违法行为,简单的一个弯腰捡垃圾的习惯能够做到的学生屈指可数,尽管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都不十分理想,把义务与权利、义务与道德混淆在一起。学生片面的认识自己的权利,漠视自己的义务,把顶撞老师、不尊重老师认为是在维护权利,把作为子女、学生、社会公民应该承担的义务忽视。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仅仅体现在书本上、体现在口头上,却没有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意识。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行不统一。我们曾经所提倡的见义勇为现象在逐渐的离我们远去,而一些像“碰瓷”这样的新生事物正逐渐的被当成是一种新常态。良好公民意识的形成,有助于中学生形成同社会主义法律相适应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帮助中学生认识到权利和义务都是有条件的、受限制的,没有条件且不受限制的权利和义务是没有的;对个人权利和义务的限制,正是对他人权利和义务的尊重,是4对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尊重;不受限制的权利必然造成许多危害,甚至走向反面,导致犯罪。因此,对中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刻不容缓。三、增强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对策与实践。3.1创设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风、制度和校园文化等。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是德育部门或德育课老师的职责,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学校各职能部门等都负有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职责。学校领导要积极倡导和支持,教师要身体力行,教书育人,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管理育人。第一,良好的校风,是中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的前提。学校坚持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小事着手,通过开学初的全员军训、百名文明标兵评选、文明大讲堂、早操观摩、校园文明岗、校园纠察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第二,健全或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完成了《第二中学制度汇编》,制定并实施《第二中学月绩效考核办法》,在年度专业技术干部考核、骨干教师评选、职称晋升、评先评优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按章办事的风气的形成成为中学生法律意识形成的基础。第三,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奖惩来激励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纪律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立、自律能力。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第二中学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实施班5级值周制度,每两周评选一次常规管理流动红旗,每月评选一次星级班级流动红旗,每学期评选一次文明班级、特色班级、优秀社团、优秀学生会干部活动,所有的考核都能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公民意识。3.2建立和完善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内容构成3.2.1加强宪法意识。中学时期是人格养成的最关键时期,是进行宪法教育、公民教育的最佳时期。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宪法在我心中”主题班会、向国旗敬礼、法制讲座、“知法、守法、尊法”学习园地评比等活动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同时邀请国家安全局、部队、高校、律师事务所、党史研究室的领导和专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加强学生的宪法意识。3.2.2培养民主、自由与平等意识。民主教育的基本内容有: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宽容意识。学校去年提出实施学生领导力建设,目的就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决策、组织、沟通、协调、妥协等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了民主、自由、平等的环境。讲武社、话剧社、漫画社等社团的同学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本社团的活动,成为学校的精品社团;在东湖举行的测向、定向体验赛活动中,各小组的组长、联络员、测向员、救护员都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任务,强化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竞选、志愿者服务都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63.2.3深化公德意识。一个国家公民的公德水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人的公德水平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我们的思想政治有很多的口号,有很多英雄的榜样,需要学生背诵很多理想道德,但一些学生知行不一,部分学生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薄弱。学校开展品格主题教育月活动,确立文明礼仪、自信、感恩、诚信、创新、关爱、合作等主题开展教育活动,文明大讲堂、二中少年说、“你敢挑战吗?”、“星满校园”“走出校园一步、代表学校形象”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在活动中深化学生的公德意识。3.2.4树立规则意识。延续了几千年的人治与宗法社会,留给我们的不是规则意识而是“潜规则”意识。“潜规则”一词是吴思发明的,他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说到:“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不讲规则或讲“潜规则”在中学生中也有其特殊的表现。比如,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假期参加社区劳动,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参加,他们的父母亲会为他们找关系开一个假证明。开学初的军训,部分家长就会想办法帮助学生逃避军训,这种给“规则”打折扣现象对孩子法纪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在学校的不同场合、不同地点我们都会给学生立下规矩。7例如校门口的黄线是学生绝对不可能逾越的,上下楼梯都给学生提出安全要求,出操、卫生、集会、仪容仪表、听讲都有要求,对违纪、违规现象及时处理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着规则意识的培养。3.2.5提高人权意识。9.11事件后,据统计,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拍手称快;此外,当一些伤亡事件发生后,经常听到一些学生说,中国人那么多,死掉一些人没什么关系。这都说明我们的一些学生不仅没有现代的“人命贵于天”的意识,甚至连起码的侧隐之心也没有。本学期学校启动了“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项目,首先是分批对学生、家长和老师开展救护员培训,然后是开展亲子教育讲座、生命安全体验等活动,与此同时开展“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命的重要,提高人权意识。3.2.6重视生态意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生态危机问题。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的高度责任感和珍惜态度,是公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校先后开展“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我的低碳生活手抄报评比,变废为宝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3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中学教师的素质和对公民意识的认识水平公民意识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实施者。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已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公民教育工作者8必须具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同时,作为公民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要用人格塑造人格,成为学生信服的楷模。此外,还必须强化公民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坚持开展学生评教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校本培训研究》的课题研究,利用中心理论组学习、教职工大会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升教师的素质。四、增强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反思与困惑。1.教师公民意识的滞后制约着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一边在为学生立规矩的同时,却一边违反者自己立下的规矩,例如升旗的时候,老师很多时候规矩意识没有为学生树立榜样,而是起了负面影响,学生在捡起纸屑的时候,老师却将烟头扔在地上等等现象都会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2.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育人格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更好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结束语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中学时期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关键和最佳时期,学校教育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机构和场所,对增强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意义重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敢于肩负起这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