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导学案【目标解读】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及文言知识。2.掌握阅读、分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3.学习老子的论证技巧,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学习方法】1.诵读,先结合注释,借助词典,认知生僻的字词,掌握各类文言知识,然后有表情地诵读。2.理解,借助课件等多媒体资料,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从中借鉴其立身处世的原则。3.交流,相互讨论交流对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批判地吸收老子的哲学思想。【学习过程】第一层级:知识记忆与理解一、解文题《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之一。分上下两册,81章,五千字左右。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作者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其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老子道德经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二、识作者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被道教尊为道祖。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三、正字音1.请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音声相和.()一轂.()埏埴..()户牖.()自矜.()赘.形()其脆易泮.()起于累.土()枯.槁()1.hègǔshānzhíyǒujīnzhuìpànléikū2.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枯槁.(ɡǎo)辐.条(fù)柔脆.(cuì)B.埏.埴(yán)相盈.(yínɡ)自矜.(jīn)C.累.土(léi)轻诺.(nuò)易泮.(pàn)D.户牖.(yǒu)车毂.(ɡǔ)自见.(jiàn)2.C(A项,“辐”读“fú”,B项,“埏”读“shān”,D项,“见”读“xiàn”。)四、释词义3.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进行解释。(1)自见.者不明()(2)死而不亡.者寿()(3)其脆易泮.()(4)起于累.土()3.(1)“见”通“现”,表现;(2)“亡”通“妄”,荒谬;(3)“泮”通“判”,分离;(4)“累”通“蔂”,一种盛土的工具。4.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含义。(1)知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②知.人者智()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⑤草木有生而无知.()(2)当①当.其无,有车之用()②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③当.是时,其兵冠诸候()④百姓当.家,则力农工()⑤犯法当.死()(3)强①自胜者强.()②强.行者有志()③其死也坚强.()(4)徒①柔弱者生之徒.()②圣人之徒.也()③迁徙之徒.()④仲尼之徒.()⑤徒.慕君之高义()⑥徒.留无所施()(5)徒①皆知善之为.善()②埏埴以为.器()③为.无为()④为.至于未有()4.(1)知道/了解/通“智”,智慧/主持,管理/知觉⑵有,只有/抵挡/在/判罪/判罪⑶刚强/竭力/硬⑷同类/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服徭役的人/门徒,弟子/副词,独,仅仅/副词,徒然,枉然(5)是/制作/以……作为/解决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高下相盈.盈:充满B.是者不彰.彰:表彰C.故有之以为利.利:利用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作:作为5.A(B.彰:明显;C.利:便利;D.作:兴起。6.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不行..①古义:_____②今义:_____从事..①古义:_____②今义:_____坚强..①古义:_____②今义:_____以为..①古义:_____②今义:_____强行..①古义:_____②今义:_____不明..①古义:_____②今义:_____几成..①古义:_____②今义:_____6.不行:①古义:走不远。②今义:不可以从事:①古义:做事。②今义:投身到坚强:①古义:僵硬。②今义:意志信心等不可动摇以为:①古义:来做成。②今义:认为强行:①古义:竭力实行。②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不明:①古义:不能明理。②今义:不清楚,不明亮,不懂得几成:①古义:几乎成功。②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四、默名句6.根据课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语句。(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2)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矜者不长。(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_________________。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4),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5)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强大处下,柔弱处上。6.请自己对照课文。第二层级:概括分析与提升一、理思路1.根据文章内容,完善下面的表格。部分层意概括作者主张第一则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第二则阐述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第三则阐述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就会离目标越远客观地对待学习与生活伟大来自于平凡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第四则第五则阐述“无为”思想,以德报怨的的调和矛盾思想,看问题要看到正反两面。第六则举例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第七则指出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坚硬的东西最脆弱。1.说明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勇于克服自身弱点二、明主题2.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有无相生》的主旨。2.本文阐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矛盾的一方不存在,对方也不存在。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矛盾统一观念的进一步明确,是当时人类认识世界深化的表现。三、学翻译3.将下列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翻译:。(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翻译:。(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翻译:。(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翻译:。(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翻译:。3.(1)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2)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3)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4)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5)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四、赏文意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下列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意义。(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老子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举例说明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其中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这里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这些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4)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这种直观、经验的认识,可以说是老子处弱、贵柔思想的认识论之根源。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要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希望人们不要处处显露突出,不要时时争强好胜,有良好的处世修养,坚强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四、析手法5.简要分析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表达了什么主张?5.对比论述,体现了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辅相成,矛盾的一方如果不再存在,对方也就不再存在。他主张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承,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因声相和,前后相随,横也”。这句话明确了矛盾统一的观念,是当时人们认识深化的体现,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再如课文第七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者折,柔弱处上。”老子这一“守柔曰强”的思想,指出处于劣势地位的人必然“置之死地而后生”,“柔”“弱”的一方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对启迪人生智慧具有积极作用。由此看来,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独特的思维特征,反映了老子敏锐的思想意识和逻辑思辩能力。第三层级:鉴赏探究与运用一、赏修辞1.《王好战,请以战喻》以说理为主,不乏生动的比喻,从文中找出一处并谈谈这些语句对说理的作用。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三个比喻,比喻事情的成功或远大目标的实现都是从眼前的具体、细小的事情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人们需要从中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由这些有点抽象的概括所萌生的种种社会、人生经验,并且要领悟到在现实人生中那些还需要自己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这三个比喻也是三个举证。从中人们需要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由这些有点儿抽象的概括所贯穿的种种社会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