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1必修三复习资料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有界性: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2.区域的特征:区域内部之间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二、区域的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3.区域划分区别或联系乡村地域城镇地域范围大小产业活动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以非农业生产的为主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3.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4.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传统农业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工业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区域发展阶段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类型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按照常用指标区域类型可划分为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二、区域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题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缺乏有实力的中心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2.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的趋势,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出现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整个区域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2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且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区域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区域发展差异一、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划分标准: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2.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情况东部(12个):辽宁(辽)、河北(冀)、山东(鲁)、江苏(苏)、浙江(浙)、福建(闽)广东(粤)、广西(桂)、海南(琼)、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沪、申)中部(9个):黑龙江(黑)、吉林(吉)、内蒙古(内蒙古)、山西(晋)河南(豫)安徽(皖)、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西部(10个):陕西(陕、秦)、甘肃(甘、陇)、宁夏(宁)、青海(青)、新疆(新)、云南(云、滇)、贵州(贵、黔)、四川(川)、重庆(渝)、西藏(藏)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1.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东高西低,东快西慢2.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3.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东部进程快,中、西部相对滞后;东部地带的工业产值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带;中、西部仍然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2)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上东高西低,城市综合实力东高西低,城市分布密度东密西疏。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时间上东早西晚,程度上东高西低(1)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格局1979年,提出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确定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三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边境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开放开放;(2)改革开放的空间格局:从沿海到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全方位开放三、南方与北方1.界线:秦岭—淮河2.比较北方南方气候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亚热带和热带湿润气候区,水热充足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自然资源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里资源相当丰富限制性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面临问题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人地关系日趋紧张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3四、西部大开发(1999年)1.背景: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3.范围:西部10个省区以及中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开发开放。4.优势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5.限制性因素:人才、技术、资金匮乏6.意义: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便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一、资源跨区域调配1.原因(背景):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分布于生产力的空间配件配置存在矛盾,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二、南水北调1.调水线路比较西线中线东线调水源地长江上游通天河、直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线路走向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长江从丹江口水库北上,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基本可自留到京津利用大运河提水北送,一路向北经隧道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输往烟台、威海水量较小较大最大水质最好较好较差地形、地势地形复杂,工程量大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向北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2.影响有利:改善受水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环节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不利: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给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三、西气东输1.主体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2.分支: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3.意义: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4.不利影响:会管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四、西电东送1.概念: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42.线路比较北线工程中线工程南线工程主要电力类型火电水电水电、火电输出省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四川、湖北贵州、云南、广西电力市场京津唐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3.影响输出地: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大气污染、产业层次偏低等;加快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等。输入地:保证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大气污染等。五、产业转移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转移原因: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也会对迁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原因: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影响:加速大陆的饿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原因:发达地区产生人口、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和房租、低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有显著改善。影响:缩小地区差别,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4.产业发展过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低级阶段——对环境的破坏不大重化工业阶段——“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张高科技产业阶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趋于减少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荒漠化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3.类别(表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次生盐渍化等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1.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地形:地势高,海拔高,周围多上高山环绕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河流:稀疏短小,多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植被:稀疏,由东向西经度(干湿度)分异明显2.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自然因素物质条件:地面疏松,覆盖着身后的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5人为因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三、荒漠化的治理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具体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等)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建防护林、封沙育草、设置沙障工程等)调节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兴建沼气池,营造薪炭林,节约能源)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生态移民,计划生育)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一、湿地概况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类别: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3.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二、湿地的价值1.维持生物多样性(生命摇篮、鸟类乐园)2.调蓄洪水(天然水库)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宝库)4.航运5.旅游观光6.调节气候(天然空调机)7.进化水源(地球之肾)三、湿地资源的问题及防治措施1.洞庭湖面临的问题及主要原因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围湖造田,泥沙淤积2.防治措施:退田还湖、还沼;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治水污染;建立法规,严禁滥捕滥猎;加大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湿地的意识等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一、开发前的田纳西河流域地理位置:美国东南部,距墨西哥湾不远地形:上游山地丘陵,中游丘陵,下游冲积平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冬春多与,夏秋降水较少河流:支流众多,落差大,流量及季节变化大,主汛期为12月到次年4月中旬资源:水能、煤炭、石油及铜矿资源丰富田纳西河概况: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二、早前田纳西河开发所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土地退化——长期种植棉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矿山开采,过度垦殖导致植被破坏,降水丰富,暴风成灾环境污染——炼铜企业的发展三、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1.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2.确立水资源综合开发是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梯级开发)3.依据优势资源发展工业(电力资源丰富——水电、火电、核电)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6四、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1.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效控制了危害多年的洪水2.大坝、船闸和和运河,改善了航运条件3.建成了一个以电力工业为龙头的,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业基地4.美化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