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师院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古代文学史1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文学院09中本1班黎建军1二、古代文学教材介绍•1、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可算得上是最早的《中国文学史》,全书分为十六篇,其内容广,包括文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修辞学等。P4•2、谢无量《中国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P4•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线索非常清晰,阐述问题简明扼要。是一本比较好的参考书。•4、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六十年代编写的教材。前者作品分析较为详细,后者基本按史学体例编排,从思想到艺术比较全面。这是二十世纪最权威教材。•5、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1998年•这是国家教委七五规划文科教材,力求吸收众书之长,反映三十年来文学史研究新的成就。本书编者说他们主要致力于三个方面的改变:体例的变更,以作家为纬而兼顾文体的演变;内容的增补,增补空白,增补作家,增补作品;规律探索。•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该书力图作到两点:•准确介绍文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注意挖掘新资料、提出新问题、找到新视角,将学生带入本学科的前沿,给希望深造的学生指出自学门径;•给教师留有发挥的余地,为学生进一步钻研提供线索,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三、中国古代文学特点1、文学史与文学史学•历史上对文学的发展与变迁的记载较早,但文学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较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各家对这门学科的理解不同,因此文学史的写法有很大差异,也形成各自的特色。2、文学本位•坚持一体两翼:即以文学创作为主体,以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为文学史的一翼,而文学传媒为文学史的另一翼。•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史主要研究三个层面:•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文学创作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文学作品,这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一翼: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区别于文学理论与批评史,文学史关注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并用它来解释文学创作,并注意文学的接受,引导读者正确地鉴赏文学作品。•一翼:文学传媒(口头传说、书写传抄、印刷出版、说唱演出)。•文学作品靠了媒体才能在读者中起作用,不同的媒体对文学创作有不同的要求,创作不得不适应甚至迁就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学创作的状况是取决于传媒的。3、史学思维•突破过去那种按照时代顺序将作家作品简单地排列在一起的模式,应当注意“史”的脉络,清晰地描述出承传流变的过程。人文学院09中本1班黎建军2•要将过去惯用的评价式的语言,换成描述式的语言。去重点描述文学的情况、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并予以解释,说明创作的得失及其原因,说明文学发展的前因后果。4、文化学视角•文学的演进本来就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5、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纯客观地描述文学史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会多少带有一些主观性。•当代人写文学史一定会具有当代性。即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具有当代性的文学史著作,更有可能因反映当代人的思想观念而格外被人注意。•撰写《中国文学史》应该借鉴外国文学理论,但必须从中国文学的实际出发,不能将外国时髦的理论当成公式生搬硬套地用于解释中国文学。6、文学史史料学•文学史史料学,包括与文学有关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辨伪,史料的检索等,这是撰写文学史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四、中国文学的演进P7•推动中国文学的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主要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内部因素非常复杂:(1)文学的发展不平衡性特别突出(文体发展不平衡;朝代的不平衡;地域的不平衡)。•(2)在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它们的互动作用值得注意(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各种文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文与道的离合)。五、中国文学史的分期P11•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况•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人文学院09中本1班黎建军31、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歌谣与神话(1)远古歌谣是一种口头文学,不可能全部保存下来,现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还能看到零星记载。如今人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中载周代歌谣15首,而这些基本上反映的是周代以前的情况。•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歌辞以最简炼的语句反映了以弹追逐野兽的情景,它最早见于《吴越春秋》,相传是黄帝时的作品。•又如《蜡辞》P23•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从蜡祭中反映当时人们的愿望:土地不要流失,水不要泛滥,昆虫不要作恶,草木回到该生长的地方。而《礼记·郊特牲》载神农氏就开始蜡祭,一般认为这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歌谣。(2)神话•神话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我国记载神话比较多的书是《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这些记载比较零散,但反映的内容却比较丰富。P41(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从神话与远古歌谣,我们认识到:文学与劳动有密切关系,起源于以劳动这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文学与宗教亲系密切。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P21•有了文字才有书面文学。•甲骨卜辞、铜器铭文。•文句简朴,形式单一,标志着书面文学的萌芽。3、诗乐舞紧密结合•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P22•《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仅三人手持牛尾,边舞边唱。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P231、文史哲不分P23•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形态。•散文,不是历史著作,就是哲学著作。•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2、作者各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人文学院09中本1班黎建军4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先秦文学作品在传承过和可能也有所损益。有的是师说与后学之说混杂在一起,有的典籍经秦火以后,又为汉人重新编定。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P271、由巫到史•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有关锡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活动。•春秋时史官文化活动达到高峰。•由巫到史,把历史散文推向高峰。2、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良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袭断。•贵族成为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文学的创造者。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时,贵族与庶人之间兴起一个士阶层。•士的人数迅速增加,他们的社会作用也日益重要。•士的地位空前提高,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把诸子散文推向高潮。总之,先秦文学作者的演变是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第四节、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1、神话P38•(1)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2)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3)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2、《诗经》•(1)《诗经》的编定和体例•(2)《诗经》的内容•(3)《诗经》的艺术特点•(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自学)•精讲作品:《关睢》、《氓》、《君子于役》、《蒹葭》、,七月》、《采薇》•自学作品:《谷风》、《载驰》、《伐檀》、《硕鼠》、《东山》3、历史散文•(1)从甲骨卜辞到《春秋》(略讲)•(2),左传》的叙事与记言•(3)《国语》的文学成就•(4)《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人文学院09中本1班黎建军5•(5)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自学)•精讲作品:《晋公子重耳之亡》、《郑子产相国》、《邵公谏弭谤》、《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自学作品:《无逸》、《曹刿论战》、《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鲁仲连义不帝秦》。•4、诸子散文•(1)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2)《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3)《庄子》哲学思想的表现•(4)《荀子》《韩非子》的议论文•(5)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自学)•精讲作品:《子路……侍坐章》、《齐桓晋文之事章》、《劝学篇》、《兼爱》、《逍遥游》、《五蠹》•自学作品:《长沮桀溺耦而耕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民为贵章》、《胠箧》•5、屈原与楚辞•(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2)屈原的生平与作品•(3)《离骚》•(4)屈原的其他作品•(5)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精讲作品:《离骚》《湘夫人》•自学作品:《山鬼》、《国殇》、《九辩》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诗经》的编定1、《诗经》的名称、数量。•《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诗经》称为经,始见于《庄子·天运》。(“经”是书籍之意)•汉代提倡儒术,将据说经过孔子整理的书,都称为“经”,作为常法,尊为经典。•《诗经》305篇,另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邱》《由仪》六篇目笙诗,有目无辞。2、《诗经》收集的作品的时间•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作品的上限主要因对商颂创作年代的不同看法而有不同理解:古文家认为商颂为商人所作:今文经学家则认为商颂为春秋时宋人所作。•《诗经》中作品的下限为春秋中叶是肯定的。一般认为最晚的作品是《陈风·株林》人文学院09中本1班黎建军6约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年),还有人认为最晚是《曹风·下泉》作于前510年。•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3、关于《诗经》的编辑整理(1)孔子删诗说(见P81注释[7][8]•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理由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聘问鲁国,请观周乐,则依次鉴赏的正是与《诗经》一书分类相同的“十五国风”“二雅”和“周颂”,而孔子当时只有八岁。•理由二:孔子多次提到“诗三百”,他没有提到“诗三千”。如果真经过删减,应该会留下许多逸诗,但实际上在先秦典籍中却看不到。•理由三:孔子删诗应是去其恶,存其爱,而他说过:“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而“十五国风”中,存留最多的是“郑风。”•结论:《论语·子罕》载:孔子晚年“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根据这些孔子只有可能做过一些诗乐的整理工作。(2)、采诗说(见P68注释[6])•西汉人写的《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说明采诗是以观风察政为目的。•《孟子·离娄下》也说:“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说明《诗》的存亡与代周代礼乐制度的密切关系,也说明采诗说不是汉人凭空臆测的。•《诗经》中的大量篇章就是由周王朝负责采集诗歌的官员从各地收集来的。(3)、献诗说(见P67注释[5])•《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晋语》六:“于是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左传·襄公十四年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