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高三历史复习的实效性临海市大田中学邵绍定漫谈之一:关于基础和主干1、千万不要高估学生的基础和水平2、如何夯实基础?结论:任何不从现实出发,无视学生基础搞教学模式的创新都将是徒劳无功的,不可取的。高三教学不要老是想着去创新,不要搞花里胡哨的形式,应该追求实打实的效果①特别强调:大部分学生对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是认识不足的,在学习中通常只注重记忆具体、微观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反复强调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尝试着去做。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⑴辨结构、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②推荐一种好办法:知识结构=分期+事件+阶段特征要求:学生按这种办法整理出各本书的知识结构,贴在床头,睡前看两遍,时间长了就记住了⑵要抓落实如何抓?我的一些办法:A课前5分钟随机提问,有时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以调节气氛B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由组长落实教师指定要背诵的知识,组长则背给课代表听,教师随机抽查以防止组长徇情C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基础知识3、何为主干?何为非主干?⑴判断标准:①该事件人物等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②与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的关联度③与史学研究动态的关联度⑵非主干知识举例(个人见解,不要轻信)中国古代史:夏商周的更替和制度、春秋战国的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战国的手工业、商业和城市、春秋战国的艺术、秦末农民战争、编户齐民、匈奴的兴衰、魏晋南北朝北方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道教佛教与反佛、隋的建立和统一、隋的暴政和灭亡、唐的手工业、唐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辽宋夏金的建立和与宋的战争、契丹女真的制度、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元朝的灭亡、宋代理学、明朝特务统治的加强和靖难之役、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明清手工业、清的疆域、明清小说、明清类书丛书的编撰中国近代史: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过程、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袁世凯专权、袁世凯称帝、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帝国主义的干涉和中山舰事件与整理党务案、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情况、皖南事变、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全面内战的爆发、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假和平与北平和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和伟大意义、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镇压反革命运动、恢复国民经济措施之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和合理调整工商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文化大革命、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世界近代现代史:拉美独立运动、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意大利统一、列宁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苏联1936年宪法和肃反运动、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二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⑶非主干知识的学习策略:这类知识一般不会出大题,而是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因此,一是按课本掌握基本史实,不过多分析,不多化时间,二是考练渗透,通过做题和试卷讲评掌握基本知识。漫谈之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1、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⑴多提问、多辨析,注重启发式不少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往往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就让学生回答,一旦学生回答不上来,马上就自己讲解。有的甚至既不给学生思考时间,也不让学生回答,自己就开始讲解了。这样,问题就失去了意义。结论: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尽量让学生表达,宁可因此牺牲一点速度。如此,才能养成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否则,提问流于了形式,仅仅只不过是在教学中使用了疑问句而已。⑵谈谈一个常见的但许多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的错误:2、教给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反复运用⑴、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①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②政治背景=政局+制度(或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③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⑵、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⑶、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②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⑷、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①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②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③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⑸、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①、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A、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B、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a、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政策b、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②、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⑹、历史影响、意义①、性质分析:阶级+任务+手段+结果……②、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A、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B、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阶级+民族+……C、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⑺、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①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②事件、事态评价=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正义)+结论…3、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4、高度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高三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一般都是十分重视的,但我们会发现,教师在分析具体题目时,往往重在分析怎样审题,怎样寻找解题思路,怎样提取有效信息,而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状况通常很少予以关注和检查,更很少去刻意训练。但在改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更多地表现在语言表述上。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审题,也不是学生找不到解题思路,而是因为基本史实掌握得太差,于是只好张三李四胡扯一通;或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太差,以至心中有所想却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述,于是出现了用词不当、辞不达意的现象;出现了叙述口语化,缺少学科特色的现象;出现了以罗列史实或描述过程来代替概括式表述等现象。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表达状况的关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漫谈之三: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历史1、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要学好历史,头脑中必须树立两个概念:①要有时间概念;②要有构建知识体系的概念。2、学习时间的安排:有些学生学习的随意性很大,有时几天不看历史,有时想到了,就一下子看很多,效果可想而知。正确的做法:①坚持每天有计划的复习,但复习时间不宜太长。每天能有一小时就够了。这一小时又可分三部分,30分钟看当前正在复习的课本,15分钟复习已经复习过去了的教材,另15分钟用于做练习。②要善于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学历史3、关于记忆:⑴滚动记忆原则:以每天复习两节书本为例,第一天复习1、2两节,第二天在复习3、4两节前,先把1、2两节快速复习一遍,再复习3、4两节,第三天先把3、4节复习一遍,再复习5、6两节,以此类推。一章看完后,再进行总结。这样的复习符合记忆规律,效果比较好。⑵介绍一些记忆方法给学生。如谐音法、字头法、口诀法、简化法、图示法等。4、关于笔记:做笔记时,固然要把老师的提纲记下来,但作为高三的课,这已不是重点。需记的重点有: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等。5、关于阅读教材⑴阅读完后,要跟进归纳、总结这一环节。不是书本从头至尾看完了就意味着完成任务,看完了不等于理解并掌握了,所以我总是告诉学生,看完书后一定要跟进归纳、总结这一环节。先回忆刚刚所看的书本都讲了些什么(也就是书本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再回忆具体的内容并努力地记住,最后要找出各内容之间的联系。⑵在第二遍阅读同一内容的时候,应该在阅读前先回忆,然后再阅读,再归纳、总结。⑶看书的时候要边看边划边写。用各种标记划出认为需要掌握的内容,写出看书时联想到的一些内容,以便于日后复习时一目了然,更可以明确基本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