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潍坊学院委员会文件潍坊学院党字〔2011〕3号中共潍坊学院委员会潍坊学院关于印发《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各党总支(支部),各单位、各部门:《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学校党委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二〇一一年三月十日-2-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十一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未来五年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编制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意义重大。一、“十一五”的主要成绩和经验(一)主要成绩学校围绕“十一五”确立的奋斗目标,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服务,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既定目标基本实现。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建筑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6亿元,图书馆藏书达到310万册。实现了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本科专业达到55个,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达到20000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实施“质量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以优良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15项,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招生第一志愿率超过100%,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校企、校地、校际合作取得明显实效,荣获“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先进单位”称号。合作共建歌尔科技学院、海运学院。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企业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拥有山东省成人教育品牌专业2个、特色课程4门。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学科专业建设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3项;出版学术著作79部,发表学术论文5769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349篇;获得省级科研奖励9项、市级科研奖励821项;取得科研经费790万元;学科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光学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实验室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成为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成为山东省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山东省首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单位。设立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海文化研究院等30多个研究院所。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培养提高”与“引进优化”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施“2125”人才工程,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得到改善,涌现出一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省级教学名师22人;博士、硕士学位人员887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4-人员543人;聘请16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学团工作全面加强。坚持育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健全学生工作机制,辅导员队伍建设向“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方向迈出较大步伐。学校以“高分双优”成绩通过省德育工作和校园文明建设检查评估。在校生获得专利12项,获得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奖28项。多次荣获“山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大学文化建设经验在全省高校推广,大学文化被评为潍坊市“十大文化”品牌。世博宣讲服务团成为团中央立项支持的100个世博宣讲团之一。荣获“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志愿服务突出贡献奖”、“山东省优秀团委”等荣誉称号。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创新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了后勤服务水平。增收节支、节能降耗和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显著,荣获“全国城市节水示范校园”、“全国高校节能示范单位”、“山东省花园式单位”等称号。以预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运行效果明显,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省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图书管理、档案管理更加规范,被评为“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档案工作优秀单位”。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被评为“山东省平安校园”。疾病防治、医疗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党员教育和基层党建工作,党员素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5-增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被评为“山东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召开第二次党代会,确定了未来五年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宣传工作开创新局面,由学校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MTV《记着老百姓》获首届“泰山文艺奖”,校歌《腾飞的梦》获全国校歌大赛创作、演唱等7项大奖,校报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报纸”。学校获得“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文化发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重视离退休、统战、工会工作。(二)基本经验学校经过五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验弥足珍贵。——坚持解放思想是前提。坚持解放思想,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坚持科学发展是根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是动力。深化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学校发展的宏伟目标。——坚持依靠师生员工是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学校健康发展。——坚持党的建设是保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亿万群众对美-6-好生活的新期盼。未来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蓬勃发展。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未来几年,我省将进入转型调整期,迈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阶段。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等重大区域带动战略的实施,需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新一届党委班子科学务实,师生员工群情振奋,对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充满信心。所有这些,都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内外竞争的日趋激烈,都对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生源数量下降,学校招生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深化,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够合理,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信息化水平需要提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创新与完善,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进行认真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三、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突出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不断提-7-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显著提高,增强整体竞争实力,争取进入国家新建本科院校示范建设行列,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发展思路。围绕一个核心,实施四大战略,建设十大工程。一个核心。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按照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原则,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机制、保障机制和开放办学的改革。四大战略。通过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战略,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十大工程。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德育创新、教育信息化、特色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组织保障等十大工程。四、主要任务与具体目标(一)主要任务教学立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确立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教学投入,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8-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需要,加快课程开发,创新课程建设,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突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取得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科研兴校,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科研水平是学校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提升科研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着眼世界科技革命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新趋势,实施科研兴校战略。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突出区域特色,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相互支撑的重点学科。选择重大社会需求问题为研究主攻方向,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中做出重要贡献。争取一批高层次科研立项、科研获奖,产生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转化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人才强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以教师为本。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按照国家行政事业改革的要求,以提高能力和水平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洁、高效精干、奋发有为、保障有力、善于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管理人才队伍和服务人才队伍。特色名校,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立足学校定位,创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炼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和办学-9-方式方法等办学特色,创建教育特色、教学特色、科研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和信息化特色。加快学校特色发展进程,力争进入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行列。服务社会,拓展学校发展空间。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围绕区域战略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人才结构、学科专业设置和研发攻关等方面提前布局。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为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在职培训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鼓励教师开展志愿服务。通过深入的社会服务,使学校成为新兴产业的促进者、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地方高水平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二)具体目标办学规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稳定在22000人左右,本科专业数达到60个左右。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数量达到300人;留学生数量达到100人;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的人数达到15000人;远程教育的人数达到10000人。办学资源。校园面积达到2000亩,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快土地的征用和建设工作。教学行政用房达到3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达到1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1亿元,图书馆藏书达到395万册。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高校一流水平。人才培养。国家级特色专业达到3-4个,省级特色专业达-10-到6-7个。建设1-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建大学生创新技能竞赛基地、教师培训基地。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5-17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达到5-6门,出版“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20部,获得省教学成果奖6-8项,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教学成果奖的突破。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50项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