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英译过程中的格范畴问题——以《心经》为例几年前,曾写过一篇关于原始佛教语言问题的文章,那篇文章最后认为古代半摩揭陀方言是原始僧团常用的语言。事实上,流传最广的,仍然要属梵文佛典了。随着全球化额加剧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也从传统的佛经汉译逐渐向佛经英译发展。虽然这方面工作在国内比较少见,但是做一些这方面的探索是极为必要的,季羡林先生曾言,我们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因此,作为东方学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佛经的英译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1、当前梵文佛经英译的局限与困难。当前的佛经英译,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汉译佛经的基础上展开的,众所周知,由于佛教曾在发源地印度有过灭绝的历史,因此,流传下来的原始经典极为有限。而在汉译的三藏经典中却完整的保留了很多佛教典籍,因此汉译佛经往往也是佛经英译的首选底本。但事实上,使用汉译佛经作为底本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佛经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多数人都认为佛经的使用语言为古印度的梵文,其实不然,在这方面学术界已经有过很多讨论。事实上,很多佛教典籍中所使用的梵文与波你尼等古典文法家所确立的古典梵文并不相同,这被称为混合梵文(或者叫做佛教梵文),著名的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的原典便是由此种类型的语言书写而来,此外,南传教派的诸多典籍当中还有糅和巴利文的情况出现。总的来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往往会造成佛经中所使用的语言存在一定差异,按照艾泽顿的观点来说,可以分为三期:(1)第一期:韵文、散文均保有中期印度语的色彩。如《大事》(Mahāvastu)《Sikṣā-samuccaya》所引用的Bhikṣu-prakirnaka断片、刊本《Jātaka-mālā》所附录的Jātaka断片即属此类。(2)第二期:韵文部分同前期,含有颇多中期印度语的成分。散文部分多呈梵语化,而语汇中包括一般用语及可视为佛教梵语者亦甚多。如《法华经》、《华严经》〈入法界品〉、《宝积经》、《十地经》、《护国尊者所问经》、《无量寿经》等即属此类。(3)第三期:基本上以古典梵语书写韵文、散文,但多使用佛教梵语特有的语汇。如《有部毗奈耶》、《文殊师利净律经》、《菩萨地持经》、《八千颂般若》、《十万颂般若》、《大孔雀明王经》等即属此类。二、汉译过程当中的差错问题。由于汉译者自身梵文的水平问题,有的时候在翻译过程当中也会出现译错的情况。做不到忠实原文,以这样的版本作为底本也会出现问题。比如说在本文接下来要讨论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首句就出现了译者的谬误。Avalokitesvaro一词原本应当译为“观自在”,然而由于初期的译者将其中的词根-svaro(自在,自由)错看城-svara(声音)使得很多时候被译为了“观世音”,当年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当中就曾指出:“阿缚卢枳多伊湿伐剌,唐言观世音,观世自在皆讹谬也!”因此面对这样的错误,确实是汉译佛典无能为力的地方。三、汉译佛经的意译问题。古代许多僧众在汉译佛经当中,往往会加入许多自己的理解与知识,有的时候会大胆的对原文进行添加和删节,这样汉译佛经很多并没有完全保留佛经原典的原貌。比如说同样是在下文将要叙述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中,pañcaskandhāstāṁścasvabhāva-śūnyānpaśyatisma|在玄奘法师所译的版本当中(这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个版本),对应的译文为:“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然而在原句当中,并没有“度一切苦厄”所对应的句子,由此看来此句应当是玄奘法师在翻译过程当中自行添加的。所以,英译佛经应当以现存世的梵文原典佛经为基础来进行,以此力求译作地完整和准确。2、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有的也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当中一部言简意赅,内容丰富,提纲挈领的经典。《心经》存世的版本相当多,梵文本当中以日本法隆寺贝叶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经》,原本现收藏于东京博物馆。相传此本原为迦叶尊者手写,后由菩提达摩传给慧思禅师,再经由小野妹子于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传入日本。净严和尚于1694年以梵文悉昙体手写抄录。穆勒(MaxMuller)于1884年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传至欧美国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订梵文本。此外在法国巴黎,菲尔(H.L.Feer)校订之梵文本。原本现藏于法国巴黎帝国图书馆,CatalogueNo.967,为梵藏汉蒙满五本对照本,其梵文为兰札(lan-dza)字体在英译本方面,最早的英译本是毕尔(SamuelBeal)于1864年依玄奘汉译本所译。穆勒(MaxMuller)于1884年将梵文本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并首次将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译成英文传至欧美国家。穆勒转译时间早,且当时英文的佛教用词尚未固定,故此译本以今日标准看并非佳作,但这无损于穆勒在心经研究史上的地位。1957年及1967年,孔睿(EdwardConze)校订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并译成英文。孔睿是二十世纪欧美研究般若经典最出色的学者,其心经译本几乎被当成标准本,地位等同玄奘译本在汉字文化区的地位本文在此选用法隆寺贝叶经版本的《心经》作为梵文底本,采用Conze在1967年的英译本作为英文对照本,通过对比的形式,着力于格范畴的不同而造成的梵文英译困难。3、格范畴的概述。在汉译佛经的理论体系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格范畴的系统对应,这是指译者为了实现梵汉两种语言结构类型的对等转换,全面参照原典梵语的名词格尾体系构建汉语格范畴的显性表达系统。而对于英文来说,由于在格的转换上有着明显的标记,因此,在这方面的翻译上相较于汉语要简单许多。但是,由于梵语的名词变换远比英语复杂,因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当中依旧存在许多特殊的现象。首先,先来探讨一下所谓的“格”是什么。“格”是人类语言共有的重要语法范畴,指处于底层的句法-语义关系,不管是否体现在表层上。梵语的格范畴表现为名词(包括形容词、代词)的八种尾格变化,以前也有译为“八啭声”:体、业、具、为、从、属、依、呼。八格每一格都有特定的意义和用法,句子当中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都可以通过格尾的变化表现出来。而在英语当中,则通过名词或者代词的格范畴变化来体现句法-语义关系。4、以《心经》为例。(1)为格的特殊表达为格是梵文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格式,有这样几种用法,(一)表示间接受词,跟在动词“给”、“寄”、“应允”、“表演”等之后;(二)在动词“生气”、“渴望”、“期待”等字后使用;(三)表示动作的目的;(四)表示某人的某动作为了某人或某事的利益而做;(五)表示动词移动后的地点;(六)在नमः敬礼和मत्ररित欢呼之后使用。而在英文当中便没有这样多的变化和区分,除了在(三)、(四)、(五)条的某些情况下会采用不定式todosomething或者采用表目的的短语如inordertodo等来表示为格的状态,其余情况均没有特殊变化,在《心经》当中有这样一段话॥नमःसवज्ञायि्॥(对应的拉丁文转写为:||namaḥsarvajñāya||)此处नमस्(namas)(नमस्namas-不及物动词)敬礼,致敬,归命सवज्ञायि्(sarvajñāya)(सवज्ञाि्sarvajñā-阳性名词单数为格)[向]一切皆知者,[向]一切智者此处的为格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将利用to来表现。即giverespecttoallthewisemen。(2)属格标记属格也是梵文当中一类特殊的格,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属格与动词的行动并没有关系,它常被用于两个名词之间,其作用相当于英文中的介词of;(二)梵文当中并没有能表达英文当中“tohave”意思的词,因此在表达上存在一定区别,例如:英文当中:Tomhasanapple.在梵文当中则需表达成:ofTom(there)isanapple.(三)属格与以下介词连用:डपरि(在......之上相当于on)、अघः(在......之下相当于under)、पुितः(在......之前相当于infrontof)、पश्रात्(在......之后相当于behind)、कृतॆ(为了......的理由相当于becauseof)因此,在英文实际的翻译过程当中,需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则将属格当做of或者相关的一些词汇来进行处理,这在《心经》当中亦有体现:आयावलककतिोि्ेबोधिसेोगभीिायाांेां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याांचया相对应的天城体转写形式为:āryāvalokiteśvarobodhisattvogaṁbhīrāyāṁprajñāpāramitāyāṁcaryāṁ这当中,प्रज्ञारिमतायाम्prajñāppāramitāyām(प्रज्ञापारिमताprajñāpāramitā-阴性名词单数属格)[达到]般若波罗蜜多此处就是一个典型的连接上下文名词的情况,将上文的गेीिgambhīra这个单数位格(属格)与下文的चयाि्caryā-这个阴性名词的单数宾格联系起来。因此,实际的翻译当中的情况为BodhisattvaAvalokiteśvara,whiledeeplyimmersedinprajñāpāramitā此处利用while这个词来替代了of的作用。倘若遭遇的是第二种情况,则需要将原文的语序进行重新编排,例如《心经》当中的这样一段话。तेाेािेिपऽेुशतायाेेांनपां相应的天城体转写形式为tasmāccāriputraśūnyatāyāṁnarūpaṁ此处,शतायाम्śūnyatāyām(शताेśūnyatā-阴性名词单数属格)空,空的状态就是一个典型的情况二的例子,此处涉及梵文当中的否定式,,否定词नna放置在名词之后,按照英文的习惯应当提前,然后针对属格可以用have来翻,也可以采用therebe的句型。对应的译文为Therefore,inemptiness,thereisnoform.第三种情况虽然在《心经》当中并没有涉及,但是,在实际其他经文的翻译中也可能出现,但是这种情况下的属格在英文当中只需依照前面介词的意义直译即可,并不存在语意上太大的冲突,此处就不过多赘述了。5、结论。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实际的翻译过程当中,格范畴的不对应不仅仅是简单的增删问题,多数情况下,对于句式结构以及表达方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译者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错译误译的情况。所以对于格范畴不对应的情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灵活的采用多样的句式。当然,除了格范畴之外,动词变化、句法结构也会引起相同的问题,这在本文就不多讨论了。2014年12月底于成都动笔2015年6月初稿2015年11月于宾州终稿参考文献:《大正新修大藏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隆寺贝叶经梵文版)TheHeartofPrajnaParamitaSutraEdwardConze《梵文基础读本》【德】A.F斯坦茨勒著季羡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吠陀梵语语法教程》牛津大学1916年版(多伦多大学影印本)SanskritDictionaryFromtheEsoteric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