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学保护2015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5年植物化学保护期末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部分1.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2.毒力: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3.药效: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农药剂型:加工后的农药具有一定的形态、组成和规格,称为农药剂型。5.农药助剂:是农药制剂加工或使用中添加的,用于改善药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称为农药助剂。6.粉剂:由原药、填料(载体)和少量其它助剂经混合、粉碎、再混和等工艺过程而制成的具有一定细度的粉状制剂。7.可湿性粉剂:由原药、填料(载体)、润湿剂、分散剂以及其他辅助剂,经混合、粉碎达到一定细度的粉状剂型。8.乳油:由原药、有机溶剂、乳化剂和其他助剂组成的一种均相透明的油状液体,将其稀释到水中,形成稳定的乳状液。9.缓释剂:可以控制有效成分从加工品中缓慢释放的农药剂型。10.无杀菌毒性化合物:在离体下(invitro)无杀菌毒性,但是在活体上(invivo)上却能够防治病害的化合物,称为无杀菌毒性化合物。11.位差选择性:在施用除草剂时利用杂草与作物在土壤中或空间位置上的差异而获得的选择性。12.时差选择性:对作物有较强毒性的除草剂,利用作物与杂草及出苗期早晚的差异而形成的的选择性,称为时差选择性。13.害虫抗药性:一种昆虫对某种农药显著地具有忍受杀死其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发展成一个品系(小种)。14.交互抗性:一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对曾未使用过的另一些农药也表现有抗药性,即称为交互抗性。15.负交互抗性:一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反而对曾未使用过的另一些农药表现的更为敏感的现象,称为负交互抗性。如在棉蚜上,菊酯类和灭多威、菊酯类和氧化乐果。16.多抗性(复合抗性):一种害虫同时能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产生抗性,称为多抗性。害虫抗药性的形成的四种学说:选择学说、诱导学说、基因重复学说和染色体重组学说。二、填空题部分1.影响害虫抗性形成的三种因子:遗传学因子、生物学因子和操作因子。2.除草剂的作用机理:抑制光合作用;破坏植物呼吸作用;抑制植物的生物合成;干扰植物激素的平衡和抑制微管形成和组织发育。3.杀菌剂的输导方式:局部内吸(短距离的移动)、半内吸或跨层转移或类内吸(在叶片内移动)、向上输导内吸(根吸收并随着蒸腾流向上输导)和真内吸(双向输导)。4.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法:浸蘸法、喷洒法、土壤浇施、涂布法和熏蒸法。5.害虫抗药性治理的策略:适度治理、饱和治理和多种攻击治理。6.种子处理的方法:浸种、拌种和种衣法。7.杀虫剂进入虫体途径:药剂可以从昆虫的口腔、体壁及气门进入昆虫体内。8.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策略的核心内容:预防为主策略,综合防治策略,科学用药策略。9.根据在病害侵染过程或病害循环中的不同时期使用杀菌剂而达到的防病效果将杀菌剂防病作用原理(杀菌剂的物理作用方式)分为:保护作用、治疗作用、铲除作用和抗产孢作用。10.杀菌剂作用机理的三种类型:抑制或干扰病菌能量的生成;抑制或干扰病菌的生物合成和对病菌的间接作用。11.按农药主要的防治对象(用途)分类,是化学保护最基本的分类,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12.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13.农药制剂的名称: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有效成分通用名称+剂型名称。14.按雾化原理,可以分为:液力雾化法、气力雾化法和离心雾化法。15.有机磷杀虫剂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主要抑制突触部位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作用于轴突离子通道的开闭;而杀螟丹及烟碱等杀虫剂是作用于突触后膜胆碱受体上的神经冲动传导。16.神经冲动传导包括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导和突触部位的化学介质(乙酰胆碱)传导。17.土壤处理的方法:浇灌法、沟施法、撒布法和注射法。波尔多液(碱式硫酸铜):(1)理化性质:天蓝色胶悬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贮存;具碱性,对金属容器有腐蚀作用,不能用金属容器盛放。(2)生物活性:良好的保护剂,在病菌侵入前使用;粘着力强:碱式硫酸铜不溶于水,耐雨水冲刷,持效可达15d左右;对霜霉病和炭疽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叶部病害效果尤佳。石硫合剂(多硫化钙):(1)理化性质:褐色透明液体,具强烈臭蛋味;呈碱性,酸性条件下分解。在空气中易氧化,高温及日光下更易,故应密封贮存。(2)生物活性:具有杀菌、杀虫、杀螨作用;接触空气、经水、O2和CO2作用,CaSx分解形成单质,其杀菌作用比硫磺制剂更强;(3)应用:熬制好了的石硫合剂必须经过稀释后才能使用。(4)防治对象:主要对白粉菌和锈菌效果好,对霜霉菌无效,对介壳虫和螨卵有杀伤作用,若与有机磷药剂交替使用,可延缓螨类对有机磷农药抗性的产生。(5)使用浓度:不同作物、时期对石硫合剂的敏感性不同;小麦白粉病和锈病:0.5B。(波美度);果树生长期防治炭疽病、叶斑病、桃褐腐病:0.3-0.4Be°;果树休眠期涂干:3-5Be°,用于防治越冬虫、螨、病原菌等。三、简答题部分1.农药对作物的影响:(1)农药的性质一般来说,无机药剂较容易产生药害,有机合成药剂比无机药剂要安全得多,除非使用浓度和次数超出正常范围,一般不会产生药害。农药是否容易产生药害可用安全性指数(K)来表示。(2)植物的种类和生育阶段、生理状态不同种类植物对药剂的敏感性不同,主要是由于其组织形态和生理的差别所致。(3)环境条件药害的产生不仅与药剂和作物有关,也与施药时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温度、湿度、露水)。(4)植物药害的症状药害一般分为急性药害和慢性药害两种。急性药害症状一般是叶面产生各种斑点、穿孔,甚至灼焦、枯萎、黄化、落叶等。果实上的药害主要是产生种种斑点或锈斑。慢性药害症状一般是叶片增厚、硬化发脆,容易穿孔破裂;叶片、果实畸形;植株矮化;根部肥大粗短。2.分散度对农药性能的影响:(1)增加农药覆盖密度。药剂覆盖密度的增加,意味着农药与靶标物接触机会增多。(2)改善农药颗粒在处理表面上的附着性。附着性受到颗粒大小和重量影响。(3)改变颗粒运动性能。药剂粗的颗粒重力较大,很快向垂直方向沉落,较细的颗粒易受空气的浮力作用,做水平运动,散布较为均匀。(4)提高药剂颗粒表面能。药剂表面能往往与分散度呈正相关。(表面能指溶解能力、气化能力、化学反应、吸附能力等)。(5)提高悬浮液的悬浮率及乳液的稳定性。3.杀虫剂进入虫体途径:(1)从口腔进入杀虫剂从口腔进入虫体的关键是必须通过害虫的取食活动。害虫必须对杀虫剂的食物不产生忌避和捕食作用。咀嚼式口器害虫取食时的呕吐现象会影响药剂从口腔进入虫体;内吸性的杀虫剂通过被植物吸收,刺吸式口气昆虫取食后药剂进入虫体。(2)从体壁进入体壁是以触杀作用为主的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主要屏障。昆虫的体壁由表皮、真皮细胞和底膜。表皮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3层。上表皮又分为护蜡层、蜡层、角质精层;外表皮是表皮层中最硬的一层;内表皮的化学成分是几丁质,有亲水性。真皮细胞控制膜的渗透性,调节表皮营养和控制昆虫蜕皮。底膜是真皮层与血腔的分割层。绝大多数昆虫的体壁,由于上表皮所含的蜡质及类脂与水无亲和性,所以表皮不能被水湿润。农药剂型中,乳油的润湿性较好,药剂更容易进入表皮层。此外,昆虫的节间膜、触角、足、翅等部位药剂较易侵入。(3)从气门进入大多数昆虫的呼吸系统是由气门和气管系统组成。气管系统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气门是体壁内陷时气管的开口,是昆虫进行呼吸时空气和CO2的进出口。4.杀虫剂对体壁的穿透:(1)杀虫剂穿透昆虫体壁现在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是触杀剂。由于昆虫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体壁接触药剂的机会多。昆虫的表皮是一个代表油/水两相的结构。上表皮代表油相,原表皮代表水相。当昆虫接触到药剂以后,药剂溶解于上表皮的蜡层,再按照药剂中的油/水分散系数进入原表皮。杀虫剂中,亲水性强而易溶于水的药剂,因为不能溶于表皮的蜡层,不能穿透表皮;脂溶性的药剂因为溶解于蜡质,容易穿透上表皮,但能否继续穿透原表皮则决定于药剂是否有一定的水溶性。昆虫表皮中的孔道和上表皮丝液有助于杀虫剂向体内渗透。(2)杀虫剂穿透昆虫的消化道昆虫取食了含有杀虫剂的食物后,杀虫剂能否穿透肠壁被消化道吸收,这是决定胃毒剂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昆虫的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及后肠。肠壁的构造和性质与表皮很相似,杀虫剂的穿透与体壁相近。杀虫剂在昆虫消化道中的穿透和吸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被动扩散、主动运输。穿透和吸收受到细胞质膜的选择透性影响。多数化合物靠被动扩散,受膜内外浓度梯度影响,质膜内外溶液的pH可影响杀虫剂的解离程度和穿透能力。此外,穿透速率受到药剂油/水分配系数影响,亲脂性强的化合物容易被肠壁吸收。(3)药液从血液达到作用部位-神经系统昆虫的血液循环,自从在头部离开背血管以后就在血腔内由头部向后流动。昆虫的血脑屏障:可能在胶质细胞或其附近。类似生物膜结构,非离子部分可以穿过,电解质的离子部分被阻挡在屏障的外面。杀虫剂的电离常数及溶液的pH等因素影响穿过血脑屏障。(4)昆虫体内排泄杀虫剂的过程昆虫中有多种器官具有排泄外来化合物的功能。昆虫能代谢外来化合物,使其转变为水溶性的轭合化合物。1)昆虫由马氏管与后肠组成排泄系统,功能像哺乳动物的肾。2)昆虫体内的脂肪体也能储存代谢外来化合物,进入血液的杀虫剂很容易被脂肪体吸收。3)昆虫血腔的围心细胞具有代谢废物和组织碎片的功能。5.昆虫神经系统传导神经冲动的机制:(1)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导当神经膜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膜的极化状态遭到暂时破坏,通透性发生变化,Na+由膜外渗入膜内,膜外负性增高,K自膜内向外渗透。由于膜内外包围着大量的电解质,在兴奋产生时膜内外形成了动作电位。(2)突触部位的化学介质传导在突触部位,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靠化学介质-乙酰胆碱来激发的。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膜神经末梢时,使神经膜产生收缩。囊泡与突触前膜进一步靠拢,并与前膜碰撞而形成裂口,囊泡内的介质全部进入突触间隙。进入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分子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Na+通过后膜进入膜内,K+由膜内流向膜外,引起后膜产生动作电位。6.有机磷杀虫剂的特点:+(1)理化性质有机磷原药为油状液体,少数为固体,密度一般比较小,有较高的折光率。大多数不溶于水,而溶于一般有机溶剂。(2)广谱、高效、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广谱、高效、作用方式多种多样杀虫剂一般对虫、螨均有较高防治效果。多数具多种杀虫作用方式,杀虫范围广,能同时防治并发的多种害虫。但因品种而异,对硫磷以触杀为主,敌百虫以胃毒为主,内吸磷以内吸作用为主。有些有机磷品种具有强的选择性,仅对某些害虫有效,尤其是内吸性农药,可通过内吸性作用杀虫,对天敌伤害小。(3)在生物体内易于降解为无毒物大多数杀虫效果高的有机磷农药在人、畜体内能够转化成无毒的磷酸化合物。例如:杀螟硫磷、灭蚜松、敌百虫、乙酰甲胺磷、双硫磷等。(4)持效期有长有短,可供选择和有机氯杀虫剂相比,有机磷杀虫剂的持效期一般较短。有的施药后数小时至2~3天完全分解失效,如辛硫磷、敌敌畏等。有的品种因植物的内吸作用可维持较长时间的药效,有的甚至能达1~2个月或更长时间,如甲拌磷。(5)作用机制有机磷杀虫剂是由于抑制体内神经中的乙酰胆碱A或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而破坏了正常的神经冲动传导,引起一系列急性中毒症状。7.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特点:(1)分子结构与毒性有密切关系。分子结构不同的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其毒效和防治对象有很大差别。(2)大多数种类的速效性好,持效期短,选择性强,对飞虱、叶蝉、蓟马等防效好,对螨类和介壳虫无效,对天敌安全。(3)毒性差异大。多数品种如异丙威、仲丁威、速灭威等的毒性低。少数品种毒性高,如克百威、涕灭威等。(4)增效性能多样性,可作为某些有机磷杀虫剂的增效剂。(5)由于分子接近天然产物,在自然界易分解,残留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