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点专题辅导: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政治文明的含义政治文明指的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它是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精神支柱,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规范要求,政治行为文明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政治意识文明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观念形态的进步状态,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进步体现公平、公正、正义、理性、权利、义务、责任、自由、自主、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等一系列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文明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中制度形态的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中所形成的适合社会政治发展的组织体系和办事规程的完善程度。如国家代替氏族组织、选举制代替世袭制、任期制代替终身制、民主制取代专制、法治代替人治等。政治行为文明是指人们涉及政治生活的各种活动方式的进步状态,包括具有多样性的政治参与、管理、统治及斗争等活动的规范及合理程度。衡量其文明程度的评价标准有合理、合法、和平、理性、公开、公平、公正等,其之精髓是“有序”。总之。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文明程度。2、党的十六大为什么要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致力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十六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所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要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诸如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等问题的存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形成了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继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使政治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使社会政治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2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根据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要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应该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完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主实践。3、我国应当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1)、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最根本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的特点。)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等。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3)、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①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②依法治国的实质,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③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并且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④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4)、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这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依法治国才有可靠的保证。)(5)、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6)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关键。)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四个方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其中政治文明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3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5、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1)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2)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3)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总之,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在整个文明系统中,政治文明起着规范和保证的作用。)6、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前提: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3)性质: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主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着眼于民主政治发展。(5)目的: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6)必要性: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②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③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客观需要。7、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形成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共28个。(《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体现了哪些政治学道理?)这次政府机构改革,重在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国务院已取消了1195个行政审批事项。(根据十六大报告的提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有哪些?)(2)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进一步转变职能,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3)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点①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专门承担监管国有资产的职责,是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特设机构);②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③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④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⑤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⑥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⑦不再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4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重要性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就属于文化范畴。)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中华民族和生死存亡。(2)科学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区别(1)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2)法治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绝对权威;德治是运用道德治理国家。(3)法治以其权威性、强制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教育、导向的作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4)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法律是外在的规范,是他律,是硬约束;道德是内在的约束力,是自律,是软约束。(5)对于抑制犯罪来说,法律治“标”,道德治“本”。法律“惩恶扬善”,道德“扬善抑恶”。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联系(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2)在我国,法治与德治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以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两者都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反映。5(3)法律和道德相互渗透。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升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