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不同病原物的寄生性有很大差异,可区分为三大类,即、和。专性寄生物;非专性寄生物;腐生物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依附于寄生植物而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对寄主的破坏和毒害的能力。由于病原物对寄生植物具有寄生性和致病性,因而可以引起植物病害。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称寄生物,是从其他活的有机体上吸取养分;营腐生生活的生物称腐生物。根据病原物寄生性的强弱,可分下列几类:专性寄生物(严格寄生、专寄生):在自然情况下,这类病原物寄生能力很强,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否则将不能生活,对这类寄生物统称为专性寄生物。这类病原物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非专性寄生物:这类寄生物既能在寄主活组织上营寄生生活,又能在死亡的病组织上营腐生生活。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非专性寄生物的寄生能力也有强有弱,有的主要营寄生生活,但是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腐生能力称为兼性寄生物,如玉米黑粉病菌、水稻白叶枯病等。另有一些以腐生为主的弱寄生物,称为兼性腐生物。它主要在死体上营腐生生活,但在适宜的条件下,也能侵入生长衰弱或有伤口的植物。如甘薯软腐病、水稻烂秧。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一大类微生物,它们只能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无生命的有机物作为营养,而不能在活体上营寄生生活,特称为专性腐生物,如蘑菇、银耳、酵母菌等。总之,上述微生物寄生能力的顺序是专性寄生物、兼性寄生物、兼住腐生物、专性腐生物。实际上,在寄生物与寄生物之间,有时也很难划清界限的。可以把病原物分为4种类型。(1)专性寄生物(严格寄生物)它们的寄生能力最强,可以也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所以也称为活体寄生物。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死亡后,病原物也停止生长和发育,病原物的生活严格依赖寄主。该类病原物包括所有的植物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大部分植物病原线虫和霜霉、白粉和锈菌等部分真菌。它们对营养的要求比较复杂,一般不能在普通的人工培养基上培养。(2)强寄生物(兼性寄生物)其寄生性次于专性寄生物,寄生性很强,以营寄生生活为主,但也有一定的腐生能力,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营腐生生活。它们虽然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勉强生长,但难以完成生活史。如外子囊菌、外担子菌等多数真菌和叶斑性病原细菌属于这一类。它们适应寄主植物发育阶段的变化而改变寄生特性。当寄主处于生长阶段,它们营寄生生活;当寄主进入衰亡或休眠阶段,它们则转营腐生生活。而且这种营养方式的改变伴随着病原物发育阶段的转变,真菌的发育也从无性阶段转入有性阶段。因此,它们的有性阶段往往在成熟和衰亡的寄主组织,如落叶上发现。(3)弱寄生物(兼性寄生物)弱寄生物一般也称作死体寄生物或低级寄生物。该类寄生物的寄生性较弱,它们只能侵染生活力弱的活体寄主植物或处于休眠状态的植物组织或器官。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可在块根、块茎和果实等贮藏器官上营寄生生活。这类寄生物包括引起猝倒病的丝核菌和许多引起立木腐朽的真菌等,它们易于进行人工培养,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完成生活史。(4)严格腐生物(专性腐生物)该类微生物不能侵害活的有机体,因此不是寄生物。常见的是食品上的霉菌,木材上的木耳、蘑菇等腐朽菌。2.病原物在寄生过程中,对受害植物的破坏能力称为。致病性致病性是较为固定的性状,如有的病原物引起叶斑,有的病原物则引起组织腐烂。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病原物的致病性大致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如寄生性种子植物和线虫,靠吸收寄主的营养使寄主生长衰弱;(2)分泌各种酶类,消解和破坏植物组织和细胞,侵入寄主并引起病害,例如软腐病菌分泌的果胶酶,可分解消化寄主细胞间的果胶物质,使寄主组织的细胞彼此分离,组织软化而呈水渍状腐烂;(3)分泌毒素,使植物组织中毒,引起褪绿、坏死、萎蔫等不同症状;(4)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或干扰植物的正常激素代谢,引起生长畸形,如线虫侵染形成的巨型细胞,根癌细菌侵染形成的肿瘤等等。不同的病原物往往有不同的致病方式,有的病原物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或多种致病方式,也有的病原物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致病方式。3.简述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及植物抗病性之间的关系。寄生性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就是它的寄主或宿主。寄生是生物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是寄生关系。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寄生物,但寄生的程度不同,可用植物病害检测仪检测。有的是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专性寄生物,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有的是除营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非专性寄生物,这种以死亡的有机体作为营养来源的寄生物称为死体营养型。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的寄生物称腐生物,在植物病原物中,如真菌中的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以及寄生在植物上的病毒和种子植物,都是专性寄生的活体营养型。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和植物病原细菌都是非专性寄生的,但它们寄生能力的强弱有所不同。寄生能力很弱的接近于腐生物,寄生能力很强的则接近于专性寄生物。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寄生物从寄主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对寄主起着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一种病原物的致病性并不能完全从寄生关系来说明,它的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如病原物的产物以及植物对这些产物的反应,都可以对植物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一般来说,寄生物就是病原物,但不是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物。例如,豆科植物的根瘤细菌和许多植物的菌根真菌都是寄生物,但并不是病原物。寄生物和病原物并不是同义词,寄生性的强弱和致病性的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专性寄生的锈菌的致病性并不比非专性寄生的强,如引起腐烂病的病原物大都是非专性寄生的,有的寄生性虽弱,但是它们的破坏作用却很大。抗病性是植物抵抗病害的特性。植物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变化着的环境产生了很强的适应性,对一些不良条件产生了忍耐性和抵抗性,这种适应、忍耐和抵抗性有时统称为抗逆性。无论是对非侵染性病害或是侵染性病害,植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能力,可称为广义的抗病性。有人把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性称为忍耐性或抗逆性,如对低温、霜冻、烟害的抗性;而把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性称为狭义的抗病性,如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