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演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演变【考纲解读】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5、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复习思路】1.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中之重。2.要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观点来指导复习。【学法导航】1.本单元的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2.复习本专题内容,要在加深基础知识记忆的同时,把握一条主线,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把思想变化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知识记忆将更为牢固。3.注意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加以比较,体会中国古代文化领先世界的特点。4.注意本专题的易错知识点:⑴孔子“仁”的思想是爱人,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在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被尊称为“至圣”,孟子为“亚圣”,荀子为儒学集大成者。⑵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道家思想——“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⑸理学在社会道德规范上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所谓“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二程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其意思即三纲五常是天理。朱熹主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或天理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的(理学)外衣。⑹李贽不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称谓“反封建的先驱”。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知识网络】2【单元主题概述】【专题讲解】一、知识整合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①“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经济兴起,井田制崩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士大夫崛起。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3③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孔子、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时代著作重要思想主张孔子春秋圣人整理六经;后人整理《伦语》。“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核心);为政以德(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编撰文化典籍(六经)。孟子战国亚圣《孟子》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荀子战国儒家学说集大成《荀子》综合儒家、法家、道家思想施政主张“仁义”、“王道”;君民“舟水关系”;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3)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比较(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亚圣”。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战国时期的显学,别其他学派吸收,战国后不被重视(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道家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在文学、美学等方面建树颇丰,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与儒家互为表里,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孙膑重视战争规律和人的作用2、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汉朝统治者实现大一统的需要;②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顺应了汉朝大一统的需要。思想比较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仁政礼法并重]民本思想爱惜民力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4A.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边境不宁,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B.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取代以前的“黄老之学”(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董仲舒把儒学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思想。(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①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加强君权;②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③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形成封建伦理道德规范。④针对土地兼并等社会现实,提出相应措施,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3)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②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天人感应”的思想二者兼顾。③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④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逐渐成为正统思想。(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①汉武帝肯定新儒学思想,积极推动儒学。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学所垄断。②兴办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凭太学生的资格入仕,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③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得到推广。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⑤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的政权,也禁锢了思想自由。3、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三教合一(1)历程:①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互相影响和发展③隋朝:儒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④唐朝:三教并行;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2)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4、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学和心学(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背景:①政治:唐中后期以来,长期的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②经济: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科技的进步③思想:宋代入学者敢于疑经改经,大胆立论,讲注义理含义: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是儒学从道、佛之中吸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①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之源在于天理。②政治思想: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③认识论:格物致知,即求“理”的方法。影响: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备受推崇,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5②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特点:①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②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内容,使之更理论化、思辨化;③更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2)陆王新学——主观唯心主义代表:南宋的陆九渊,明朝的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①核心思想:心是宇宙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心外无物”。②认识论: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3)宋明理学的影响①作为当时儒学主流,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自我克制,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③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5、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变化---民主进步思想的产生(1)背景:①经济因素: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②阶级基础:工商市民阶层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③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三纲五常扼杀人性,人们要求挣脱思想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④政治因素:统治者加强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极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明清之际出现思想批判是适应时代潮流的。(2)李贽的离经叛道时代背景:①社会原因:明朝统治后期,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封建社会内部产生资本主义萌芽②个人原因:李贽任职期间,目睹官吏和道学家的虚伪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离经叛道”性格思想观点:①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②批判道学家虚假说教(反权威反正统);③反对“存天理,灭人欲”;④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赞扬改革;人人平等,尊重生命;肯定农民起义;批判重农抑商,主张理财,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倡导功利主义:认为人人都有趋利之心,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包括物质、权利的占有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满足),仁义道德不过是道学家的假面具。⑤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意思是:童心即本然之心,像儿童那样天真纯朴,人人都有;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侵蚀时,而保持的一颗毫无造作、纯朴天真的本心。)李贽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评价:①李贽是我国反专制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②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的先驱。(3)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时代背景:①政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6②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③思想: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④个人经历: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明夷”本为《周易》卦名。“明”指太阳,“夷”是损伤,“待访”指对太阳重新升起的企盼。暗指贤人处于黑暗的时代,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明儒学案》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思想观点:①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认为天下之人应该是国家的主人,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