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衡山县岳云中学邓梦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三者缺一不可。二、实验原形及不足之处:(原实验装置图)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P2O5),对教室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健康。2、(2)中的白磷燃烧现象不明显,且较易浮出水面,在水面燃烧起来而引起火星和液滴的飞溅,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3、本实验不便于重复观察实验现象。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用塑料袋来收集产生的白烟,使实验自始至终都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2、利用双连球向试管内鼓入空气(氧气),使操作起来更安全。3、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意控制燃烧,有利于学生多次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四、实验器材:(1)(2)仪器:具支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双连球、塑料袋、药匙、镊子、试管架药品:红磷、白磷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原理:利用酒精灯给红磷和白磷加热,利用双连球向具支试管中鼓入空气(氧气),随着温度的上升,白磷先燃烧起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上升至240℃或240℃以上,则红磷也能燃烧起来,说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六、实验过程:1、加入0.2g红磷于具支试管底部,距其2cm初放一米粒大小的白磷,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导管口离试管底部0.5cm左右。2、由双连球鼓入空气,发现无明显现象(说明可燃物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3、先用酒精灯均匀预热,然后对准红磷与白磷的中间部位集中加热,(温度在40℃或之上)同时挤压双连球,使进入的空气先通过红磷,再到白磷。此时可观察到红磷无明显变化,而白磷却剧烈燃烧;(说明可燃物在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有氧气存在时能够燃烧),若停止鼓气,则白磷停止燃烧(说明仅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氧气时,可燃物不能燃烧)。若加热时间足够长,红磷也能燃烧。七、实验效果:可清楚的观察到白磷燃烧发出黄光,试管内产生大量白烟,通过支管被塑料袋收集,整个实验不会有白烟逸散到空气中,能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八、自我评价:本实验成功率较高,现象也较明显,操作也比较简单,但有如下几点注意事项:1、红磷与白磷间的距离要稍微远一点,避免白磷将红磷引燃。2、塑料袋应选用较厚实的,防止导管口温度过高将塑料袋熔化,而使产生的白烟逸出(也可在塑料袋的内层贴上一层透明胶)。水电解装置的改进株洲市第七中学马伶俐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课题开头就安排了水的电解实验,该实验的演示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对于研究水的组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实验展现知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经历探究实验过程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本实验的成败对帮助该课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教材中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如右图)该装置的不足之处:1、试管、接线柱等仪器固定难度大,全套仪器组装、提携不方便。2、收集气体的试管放入或拿出电解液时,手因接触电解液而易受腐蚀,而且湿手接触电器材料存在安全隐患。3、多次实践证明,该装置电解水实验耗时长,氢气检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简易装置不好固定和操作,且效果很不理想。于是根据水的电解原理和有关物理知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制作了气压式水电解器。在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创新与改进之处:1、制作材料常见易得,制作过程简便,一经制得可长期使用,适宜于在农村中学推广应用。2、采用了气压球自由控制装置内外气压平衡,使实验现象从容呈现。3、该装置携带方便,实验时可直接摆放在讲台上,无需固定.4、操作简单,从容安全,手不沾液,耗时短,现象明显。5、可多次反复实验,学生也可参与实验。实验器材:500mL广口瓶、五孔橡皮塞、导线、电极、接线柱、学生电源、电解管、气压球。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1、水是弱电解质,为增强导电性,电解液用15%的NaOH溶液。2、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通过气压球上旋纽控制装置内外气压平衡。实验过程:1、向广口瓶中加入适量电解液,组装仪器。2、打开电解管活塞,挤压气压球,使电解液(恰好接触活塞)充满电解管,关闭活塞,接通电源,在6~8V直流电压下电解2~3min。3、关闭电源,比较两极气体体积大小。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打开活塞后,一手均匀挤压气压球,一手进行气体的检验。实验效果:1、实验过程中两电解管中有大量气泡迅速冒出。2、当生成氢气体积10~10.2mL,氧气体积4.8~5mL时,关闭电源,此时结论最接近VH2:VO2=2:1。3、检验气体时,正极生成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木条复燃;负极生成的气体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体被点燃,均匀挤压气压球,能观察到气体持续燃烧一段时间,现象明显。自我评价:通过实验创新改进,我认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体现如下:1、改进后的实验能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实验说服力。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2、在实验中运用物理中的电学、气体压强等知识,有利于学生加强学科间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3、改进的装置取材于日常生活和实验室废弃仪器。如:电解管选用破损的酸式滴定管或报废的霍夫曼水电解管;气压球来自于医院里报废的血压计上的气压球;电极用普通的铜导线;等等。使用低成本材料进行再创造,有利于弘扬一线教师推行新课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务实求真的敬业精神。“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创新益阳市安化县东坪中学唐汝友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木炭还原氧化铜”,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比较重要而又难于操作的一个实验,通过它可以使学生认识单质碳的还原性,了解什么是还原反应。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1.实验原型:图6-7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6-2】把刚烘干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如图6-7),用加网罩的酒精灯(最好用酒精喷灯)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冷却后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2.原实验不足之处:⑴木炭和氧化铜的质量比难以把握,无论哪种反应物过量,都会掩盖生成的红色铜。⑵使用酒精灯加热,反应速率太慢,而酒精喷灯使用较麻烦,并且有的学校实验室没有。⑶最后冷却时,空气进入试管,很容易将灼热的铜重新氧化,导致实验失败。三.实验创新之处1.用铜片表面的氧化铜薄层代替氧化铜粉末,增加反应物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速率,并且使生成的铜集中在铜片上,防止可能过量的木炭粉掩盖生成的铜。2.用玻璃管代替试管,并将表面氧化的铜片用铜丝固定在橡皮塞上,木炭粉也分两次加入。这样,通过橡皮塞的控制作用,反应时可以使铜片表面的氧化铜与木炭粉充分接触;反应后可以使铜片离开木炭粉,更快地冷却;最后还可以方便地将它取出。3.实验结束时,将导气管的胶皮管用弹簧夹夹好,防止空气进入试管将灼热的铜重新氧化,确保实验的成功。4.设置对比,进一步强化实验效果。四.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玻璃管、导气管、弹簧夹、橡胶塞、酒精灯、垫木、火柴、小试管、试管架、药匙、烧杯、剪刀、滤纸、木炭粉、表面氧化的铜片、石灰水、棉布。五.实验原理及装置1.实验原理:2CuO+C2Cu+CO2↑2.实验装置:六.实验步骤1.将一表面均匀氧化的铜片剪成两段,并分别通过铜丝固定在橡皮塞上,其中一段用于做实验,另一段供实验后对比。2.先从玻璃管的一端送少量木炭粉到合适位置,再从玻璃管另一端,将表面氧化的铜片放入管中,塞紧橡皮塞并调整好位置,使表面氧化的铜片刚好在木炭粉上,然后放入木炭粉将其覆盖,装上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气管,并将玻璃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如装置图)。3.用酒精灯加热几分钟,注意观察石灰水的变化。4.待石灰水中没有气泡冒出后,先用弹簧夹夹住导气管的胶皮管,再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移出,然后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5.调整橡皮塞使处理后的铜片离开木炭粉,更快地冷却,冷却后拔出橡皮塞将它取出。6.将处理后的铜片和原来剪下的那一段对比,观察其表面的变化。七.实验效果实验只需用普通酒精灯加热几分钟,就可以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冷却后取出铜片,可发现原来表面的氧化铜变成光亮的红色铜。八.自我评价实验创新之后,缩短了实验时间,降低了操作难度和对仪器的要求,同时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和可观察性,使该实验的教学变得简便而快捷,而且效果更加理想。高温木炭还原氧化铜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创新设计及其他长沙市二十六中学贾绍明一、设计思路1、背景:(问题即课题)①现行教材中对浓硫酸、浓硝酸分别与碳等非金属的反应这些重要学习内容只有反应介绍而无相应实验,导致学生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时比较肤浅。②目前所见同行的同题实验设计方案仍然存在着仪器生僻、装置繁琐、效果欠佳和污染严重等不足,它们放大了实验操作的难度,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2、目标:仪器常规化、装置简单化、操作安全化、效果最优化。二、实验原理主反应:OHCONOHNOC2223244红棕色无色副反应:OHONOHNO2223244红棕色无色因为两个反应都产生2NO,所以主反应的发生应该通过检验2CO来确认。OHBaCOOHBaCO2322)(白色沉淀2NO的吸收:OHNOBaOHBaONO2232222)(2)(24三、创新之处1、仪器:H型试管(可用两支普通试管加工成具支试管然后再组合)2、操作:①加热反应物:将灼热的木炭块投入到冷浓硝酸中,受热主要集中在木炭与浓硝酸的接触面上,能有效地控制装置中副反应的发生和总压强,防止意外。②检验生成物:用氢氧化钡溶液取代传统的澄清石灰水,其浓度稍大可使2CO的检验现象更加明显,残留的毒性气体2NO能得到更好地处理,可谓一箭双雕。③搅拌加速:挤按小小的乳胶头增大了装置内气体的流动性,将吸进的液体再反复鼓入溶液,可使气体与液体的接触更加充分,反应速率加快,缩短实验时间。④处理尾气:用检验2CO后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吸收2NO,把这个工作做在装置拆卸前,彻底避免了毒性气体的逸出和扩散,维护了实验操作者和观察者的健康。四、设计价值消除了一个隐患(毒气外泄),跳出了一个误区(产物检验),提供了一个范例(同类参考),填补了一个空白(只讲不做)。校内的推介情况表明:这是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实验创新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