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音乐鉴赏摘要:《勃兰登堡协奏曲》兼有意大利和德国两种音乐文化特色,成为巴洛克时期最为优秀的协奏曲作品之一,在欧洲器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六首协奏曲的风格迥异,不仅乐器组合彼此不同而且协奏方式也各异。全曲共有三个乐章,音乐素材简洁统一富有逻辑性,丰满厚重的音乐织体,使之华丽而丰满,运用大量对位法、赋格手法,并且将多种创作方法交融一起,运用于音乐创作之中。关键词:巴赫,协奏曲,乐章,形式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1685年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是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至巴洛克音乐发展于顶峰。一、巴赫的音乐作品巴赫的创作涉及除歌剧以外的当时所有的音乐作裁。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其中以声乐作品最多,三百首宗教大合唱、二十首世俗大合唱、三部受难曲(取材于《圣经》),以及清唱剧(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弥撒曲(这是一种天主教里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会曲。)其中以《b小调弥撒曲》最著名、众赞歌(一种教会众人合唱的赞美诗,为混声四部合唱曲。十六世纪以后,被改编为器乐曲或清唱剧等。晚年著有《赋格的艺术》一书。器乐作品有管风琴音乐、古钢琴音乐、六部《勃兰登堡协奏曲》、四部管弦乐组曲,以及钢琴协奏曲、由乐队伴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长笛奏鸣曲等。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b小调弥撒曲》等等。二、协奏曲的组成乐器大协奏曲是17世纪中期开始在欧洲流行起来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其特点为器乐的“分组对抗”,即没有突出的独奏乐器,而是一小组乐器(通常由3-4把提琴组成)与大协奏组(由大提琴和低音通奏组成)旋律进行竞争和对位。这六首曲子大部分采用了三个乐章快—慢—快的常见协奏曲形式,而第三首例外,没有慢板乐章,采用了大中小提琴各三把、管乐和低音通奏,分成三组进行协奏,从乐风中可以听出巴赫深受当时风靡欧洲的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特别是维瓦尔迪的影响。三、音乐结构特点分析六首协奏曲的风格迥异,不仅乐器组合彼此不同,而且协奏方式也各异。第一、三、六首中没有独奏乐器组显现,协奏关系表现在乐队分与合的布局之中,接近室内交响乐的风格。第二首是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和高音小号的四重协奏曲,高音小号和第一协奏曲中高音小提琴的音色,在现代的乐队中是很难听到的。第四首是小提琴和两支长笛的三重协奏曲。第五首是羽管键琴、小提琴和长笛的三重协奏曲。值得注意的是,该首协奏曲在第一乐章结束前的那一大段的羽管键琴独奏,或许正是现代协奏曲中华彩乐段的鼻祖。这六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都是以活泼明快的气氛开始。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交音乐,体面、欢乐、有点趾高气扬,是当时这类音乐的标签,适用于任何仪式、庆典、宴会等场面。整个乐章只建立在一个单一的主题之上。巴赫在创作上坚持着每次只做一件事的古老原则,在一个音乐内核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才能。这或许会被认为是一种单调的音乐,因为它不象现代的协奏曲,对比的主题形象,产生二元的戏剧效果,戏剧效果产生故事。我们已经习惯了听故事,一旦没有听到所期望的戏剧效果,便会感觉音乐平淡。其实,我们应该学会每次寻听一种情感,多数的人生不也是在平淡中走过的吗?第二乐章都是抒情的慢板乐章。这里即有沉思、忧伤情绪又有充满诗意田园画卷。聆听这一乐章,不求在音乐中得到什么,只需放松身心,享受缓缓流过的音乐时光。传统的热情又回到第三乐章。巴赫在这里向我们展示了他高超的作曲技巧。第二、四、五首以赋格体结束。巴赫将这种对位音乐的最高形式发展到了顶峰,后面再也不曾有人超越这位巨人。一个音乐主题飞翔(拉丁文Fuga意为飞翔)在乐队的各个声部之间,变化多端、穿梭往来。赋格曲就象延绵起伏的山脉、海浪一样,错落有致,乐队中每个声部的个性都能被听到。第一、三、六首采用民间舞曲体裁,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正适合套曲的结束。总之,巴赫的音乐创作是一条体现信仰的道路,这也是辨别其音乐风格的准则。在巴赫的音乐中,诗的文学性与音乐语言的结合,尤如一幅幅图象,蕴含着节奏、形象、和声、旋律、装饰音等等,装点着音乐的空间。参考文献:[1]冯伯阳主编.《音乐作品欣赏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12。[2]林逸聪《音乐圣经》,华夏出版社。1999-1[3]《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