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测绘界名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展望了我国新世纪的大地测量,提出应逐步进入精确、动态、实时的现代化体系,即完善国家三维空间大地网;建立GPS综合服务体系;提供导航和定位服务;测定地壳运动、电离层参数、大气中可降水份等信息;精化中国地区重力场参数;建立新的国家重力基准网;完成分米级精度的中国似大地水准面的推算;积极开展海洋和空间大地测量,为资源、环境的管理以及防灾监测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这一国家重点学科源于一级学科“测绘科学技术”下的两个二级学科大地测量学和工程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具有测绘学科的基础学科性质,工程测量学是测绘学科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中国的测绘学科,包括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学科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1941年我国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夏坚白先生发表了《天文、重力和大三角测量关系》的论文,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论述了大地测量学科的主要内涵。从此中国的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就围绕这篇论文所阐述的研究方向在发展。陈永龄院士对几何大地测量学和椭球面大地测量学的学科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叶雪安教授对大比例尺地图投影和大地测量主题计算有精湛的研究。解放后,方俊院士促进了中国物理大地测量学科的发展。以李庆海教授为代表的一批老一辈工程测量学家,发展了工程测量学科。传统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学科的内容概括地说,是测定地面点位置、地球重力场和海底表面,其工程技术任务主要是建立全球区域的高精度测量控制网,为测绘全国或区域范围各种比例尺的国家基本地形图及工程建设服务。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大地测量与工程测量的时空局限性。现代大地测量与工程测量的观测技术已能跨越时空和恶劣自然环境的限制,成为一种能持续稳定工作,以高灵敏度感测地球动力过程而引起的地表动态变化信号的精密技术系统,具有检测瞬时地学事件和解决众多与时间相依的科学工程问题能力。由于以上这些变革,在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原有的几个分支学科外,出现了空间大地测量学(含卫星大地测量学)、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或称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行星大地测量学和精密工程测量学四个分支学科。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全球定位技术GPS、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卫星激光测距SL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RA、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给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新前景。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观测结果在地球结构和演化的研究以及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使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学科的服务应用领域大大拓宽,能够与地球科学和工程学科的多个分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导致学科性质的变化。作为基础学科,它研究地球及其外层空间星体的形状、大小、重力场等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作为工程应用学科,它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中的各种工程建设的测量保障应用。在新的变革中,出现了一批新的学术带头人,其中包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均是师从不同分支学科的老一辈测绘科学家,在各自分支学科领域开展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共同为发展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做出不懈的努力,并在学科发展中逐渐形成相关分支学科的合理的学术梯队。目前这个学科已确定了7个新的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并在这7个研究方向上组织学术梯队和研究小组,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攻关,力争有新的突破1939年,夏坚白、陈永龄、王之卓三人为我国最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测绘学者,被我国学术界誉为“三大贤”、“三杰1956年,学科创建伊始,荟萃以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金通尹、叶雪安等5位一级教授为代表的全国测绘学精英。他们和30位正副教授成为第一代学术带头人。王之卓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功勋卓著,被誉为“中国航测之父”;金通尹(1891-1964)开一代新风,奠定测绘学科“大道首为公”之治学精神和注重提高质量、按教育规律治校的传统;叶雪安(1905-1966)以学术研究和学科理论研究的杰出成就,成为中国现代测绘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测绘科技异军突起,一批留苏学者和国内培养的专家构成了测绘学科第二代学术带头人。宁津生的物理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研究卓有建树;张祖勋拓展了数字摄影测量理论和应用的新领域。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基础扎实的中青年教师留学欧美或在国内潜心研究,学成归国和国内培养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成为测绘学科第三代学术带头人。李德仁院士在德国留学完成的博士论文独创性地处理测量误差,“解决了测量学上的一个百年难题”;刘经南致力于卫星定位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GPS工程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迅速成长,学术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基础扎实,善于通过出国留学、访问和短期工作等汲取当代学科发展精华。一批青年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获得各类基金资助和奖励,第四代学术带头人崭露头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龚健雅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商品化,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有自主版权的GIS软件;开展对地观测研究,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建成揭示物理大地测量学中地球重力场各参量间关系获重要进展,对未来卫星重力计划产生重要影响。刘耀林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在土地评价方面取得突出成果。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葛茂荣在国家高精度GPS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水平已接近国际著名软件系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袁修孝在高精度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等研究方面成绩显著,杜清运教授在地理信息语言学模型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艾廷华教授在地图数据处理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绩,许才军教授致力于大地测量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朱庆教授长期从事2维、2.5维到3维地球空间信息的表示、获取与处理研究,李清泉教授在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等研究领域成果颇丰,珞珈特聘教授申文斌、珞珈讲座教授高阳等都取得了一批突出成果。“桃李芝兰四海五湖来,敬业乐群,经天纬地结硕果;美名声誉五方六合传,戮力同心,求是创新展宏图。”这是测绘学人的永恒追求。夏坚白:开创基业在信息学部天文台,夏坚白院士(1903-1977)的半身塑像静立在绿树碧草间。这位测绘学科的开创者,深邃的目光给后来者以启迪。1939年,夏坚白完成德文博士论文,获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陈永龄、王之卓也以优异成绩获该校工学博士学位。三人为我国最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测绘学者,被我国学术界誉为“三大贤”、“三杰”。1950年,由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提名,夏坚白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专司测量制图事宜。夏坚白是我国杰出的测绘教育家,当代中国测绘科学研究先驱者之一,我国大地天文学奠基人。他与陈永龄、王之卓合著的《航空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应用天文学》和《实用天文学》填补了我国测量学教材的空白。1956年,夏坚白参与制定我国科技12年发展规划,发起创建中国测量制图学会。1957年,他领导在武汉和广州完成测量天文基本点,在国内外尚属首次。他主持编著和翻译了一批专业著作,对我国测绘学科具有开创性意义。夏坚白的突出贡献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嘉许。1958年,毛主席在武汉接见教育科技界代表时,与他亲切握手交谈。“文革”中他带领研究组,率先进行卫星大地测量问题的研究。他主持编译英文专著《卫星大地测量学概论》、德文专著《卫星大地测量方法》,这是我国卫星大地测量领域翻译最早的外国文献。王之卓:一代宗师信息学部的林阴小道上,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步伐稳健地向图书馆走去。直至90高龄,他仍坚持着这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他就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1909—2002)。他是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奠基人,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享有“荣誉会员”最高荣誉称号的全球7人之一;89岁高龄还获得中国科学的权威奖——陈嘉庚奖中的地球科学奖。王之卓青年时代被选中以庚款公费留学英国专攻测绘,后转赴当时世界上测量科学最先进的德国,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航测专家。王之卓被称为“测绘先知”、“一代宗师”。1978年,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的构想。历经10多年实现了对摄影测量的根本性变革,199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今天,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发的软件VirtuoZo,已成为国际上同类软件的五大品牌之一。“数字时代”的到来,有力地证明了王之卓的远见卓识。王之卓桃李遍天下,有不少成为我国测绘事业的栋梁之才和国际测绘界的知名专家,李德仁院士、张祖勋院士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为我国测绘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他领导实施的专业改造系统工程,成功地将航空摄影测量专业改造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这一全国重点学科,在国际上可与美、德等强国的同类学科相媲美,被称为“世界三强”。陈永龄:开拓新境1939年,陈永龄(1910-2004)来到西南联大任教。他编写的《测量平差法》、《大地测量学》连同已出版的《测量平差法》等大地测量用书,形成了中国第一套大学测绘教材。1980年,70岁高龄的陈永龄身患多种疾病,视力已完全衰退,仍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测绘学》卷总编辑任务。1989年,他再次写下《从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的崛起展望今后的大地测量任务》的论文,接着又倡议和组织了有几十位专家参加的“地球动力学座谈会”,推动大地测量学和地球动力学的结合,为开创大地测量新领域而努力。1962年,陈永龄主持制定了全国《1963—1972年测量与制图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大地测量和其他全国性测绘技术标准和我国测绘的根本大法《大地测量法式》。陈永龄力主在中国引进卫星多普勒技术被采纳,在中国建立了比较精确的地心坐标系,为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006年,资深院士陈永龄铜像在我校信息学部天文台前花园揭幕,这位珠峰测高第一人,为建立我国独立而完整的测绘体系作出杰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又回到了他亲自选址、亲自参加创建的校园。陈俊勇:追求第一2005年10月,陈俊勇参与发布了珠峰高程测量情况,这位1975年珠峰高程测定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又一次与珠峰“结缘”。他利用绝对和相对大地水准面首次发表我国地心坐标转换参数研究成果,1976年国家测绘总局正式转发全国使用。在莫里茨教授指导下,他推导出“1980大地参考系”整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通过决议采用至今,中国人首次进入为全球测量参考基准提供数学基础的行列。他主持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我国高精度“85重力基准网”,使我国重力基准精度提高了几个数量级。他组织并与芬兰合作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野外标准长度基线检定场。目前正为建立我国第二个这类检定场而努力。他提出分布式广域差分方案,成功地研制了改进差分计算技术软件,保证GPS卫星实时定位和导航精度在1-3米。他参与建成GPS-A级网和月级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陈俊勇雷厉风行,讲究效率,就这样与地球打了50多年交道李德仁:矢志创新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李德仁指导的博士生第四次入选,他再度成为全国获指导教师奖次数最多的博导。谈到指导博士生的经验,李德仁说:“我要让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他组织并参与的航测与遥感学科专业教学改革,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和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撰写的教材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李德仁长期从事航空、航天、遥感、空间定位与传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集成与应用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多项奖励。他领导研制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地理信息软件系统“吉奥之星”,提出了一系列测量学新理论;主持完成的“联合平差程序”成果解决了对地理环境恶劣地区进行航摄这一多年来的难题,GPS用于空中三角测量的试验研究使野外工作量减少了90%;挂帅研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清晰度可视电话;主持研制成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我国首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负责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6项重大专项中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组织全国十多位院士、77个专家开展研究。在创新的征途上,李德仁永不停息。正如他在接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时所说:“我们的永恒追求是在事业上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