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1第一章概况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武夷山市地处福建省北部,东邻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与光泽县毗连,北部与江西铅山县交界,隶属福建省南平市。市域总面积约2813.91km2。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地处武夷山市的中南部,北连市区,西隔崇阳溪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相邻。区内中部至东部为低丘地貌,西部及南北沿溪未开发建设部分现为农田和滩地。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火山岩及含煤地层,白垩系、第三系也有零星出现。地震基本烈度为5+、6—度。本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881毫米,平均气温17.9℃,四季宜人。区域边沿有两条溪流经过,崇阳溪由北向南沿本区西边流过,梅溪由东向西在本区北部边沿经过并汇入崇阳溪。区外另有黄柏溪、九曲溪,分别在北面和南面汇入崇阳溪。本区与景区隔溪相望,在区内可观大王峰、玉女峰、三姑峰等主要景点,景观条件甚佳。二、社会经济概况区内现有公馆、角亭两个行政村,隶属武夷街道管理。至2003年常住人口(包括角亭、公馆两个村及双利新村安置区)5800人,村民在村内主要从事果、茶、粮等生产,和兼办部分旅馆业;外来暂住人口(经商及服务管理人员)约8000人。当地社会秩序安定,民风淳朴,保持着山区人民坚忍谦让,热情好客的良好传统。现状区内共有宾馆约127家,总床位数为12350个。三、历史沿革武夷山市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早在1985年,根据省政府已审查同意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溪东旅游服务区已着手开展了总体规划工作。在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确立了“溪东旅游服务区”。两项规划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由省政府批准实施。通过省地市各方的努力,至1992年,溪东旅游服务区已初具开发条件。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武夷山的旅游资源,扩大闽北地区对外开放,加快旅游业利用外资的步伐,发展外向型经济,省政府于1992年6月决定设立武夷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包括景区、溪东旅游度假区、黄泥垄文化体育娱乐区、杜坝旅游加工区和五九路商贸区共五个功能区,其中溪东旅游度假区正式向国务院申报国家级度假区。武夷山溪东度假区于1992年10月4日由国务院正式批为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第二章编制整治规划的动因和目的一、92年总体规划简介1992年,根据建立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要求,南平地区行署和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在原溪东旅游服务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以修编,并把规划范围从原来的10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并改为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该总体规划于1993年12月11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立足武夷山旅游资源和度假区的区位、土地、环境优势,根据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定位要求和省政府对度假区开发所赋予的加快旅游业利用外资步伐、扩大闽北地区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决策要求,对武夷山旅游发展前景、度假区开发建设条件、度假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的,确立了“建设具有武夷山特色的集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国际性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规划本着创建设高水平的旅游接待设施、高质量管理服务水平和旅游度假环境的指导思想,注重度假区与景区在整体环境面貌上达到相互协调、度假区与市区及市域其他地区在区域整体上进行统一部署和相互协调的原则。在规划方法上,针对以吸引外资开发为主、投资趋向难以预测的特点,采取控制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方法,以使规划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规划根据度假区的发展目标、主要功能及用地条件,对本区的规模作出估算,对建设内容提供指导,对开发建设强度及影响环境面貌的因素提出必要的控制指标和要求。规划在总体布局上将全区分为旅游接待区、休闲度假区、高尔夫度假区、综合娱乐区和特色游览区五大功能区。力求把度假区作为提供旅游者食、宿、购、娱、游完善服务设施的基地,并建设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观光点。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2二、92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及问题分析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对度假区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为度假区的整体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原规划指导下,度假区在初期开发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至今,度假区的开发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已建成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和接待设施,为促进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度假区在建设上也出现了与规划要求不相符的现象和有碍度假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1、城镇化氛围较浓,景观和环境面貌与度假区的性质和规划目标相距甚远。2、用地使用强度偏高,建筑容积率和密度等指标大大超出规划要求,整体环境呈现建筑密集、杂乱的不良景观面貌,难以与武夷山的世界级品牌和整体景观风貌相协调。3、建设起点偏低,景观最佳的地段已被大量中低档次的旅游接待设施和商住建筑占用,违背了土地使用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原则,不利于度假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4、规划要求保留的生态景观绿地受到蚕食,部分用地已被批给开发商建设使用,使度假区整体的生态景观绿地系统将受到破坏。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一)原因一在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管理制度平台,技术支撑不足,造成规划很难实施到位。同时,作为国家首批的度假区的管理机构,面临很多超越其职能行使范围的困难及所带来的压力,很难依据规划理想的方向运作,规划失去了其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也是造成现状与规划的差距的原因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原因。(二)原因二以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标志,我国的大众化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启动。作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的武夷山度假区,在规划设计或是开发建设方面均是一个新的尝试,缺乏相应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而在规划实施至今的十多年来,正是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变化的时期,也是武夷山旅游规模大幅度增长的时期,在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有所失控。(三)原因三在度假区建设初期,正逢房地产开发热潮,从政府到开发商都过于注重短期效益的追求,过分侧重商业性的开发,开发的强度过大,风景用地、生态保护用地逐步被吞食,使现状建成区变得人口稠密、建筑密度过高,这种完全城市化的建设模式,已偏离了度假区本质的要求,不利于度假区生态环境、景观资源的保护,不利于全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四)原因四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使度假区的用地建设条件和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武夷大道穿越度假区,使原规划一号路由度假区的主干道变为市区的对外交通干道,将大量的对外交通引入度假区,并使道路沿线成为低层次房地产开发的密集区,对度假区的环境面貌形成了不良的影响。此外,高尔夫球场建设用地的变化,使度假区北部的路网和用地布局应作相应的调整。三、编制整治规划的动因距离度假区上一轮总体规划,已有十二年的时间,十二年中度假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事业均有长足的发展。随着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改善,度假区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鉴于上述诸方面的原因,度假区的现实相对原规划已有较大的偏离,使规划对度假区今后的具体建设难以作出有效的指导。为更好地继续有效指导全区的建设工作,在不作总体规划修编的情况下,有必要在对原规划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实际,在总体规划框架下,编制一个总体整治规划,为度假区整治和改造以及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四、编制整治规划的目的编制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的目的是:针对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弥补原总体规划(1993年省政府批复的和1995年又作局部调整)的局限性,使度假区建设更好地发挥武夷山自身的特色,更好地顺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为把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面向国际的旅游胜地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整治规划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概括起来为八个字,即“整治、整合、规范、提升”。1、整治:本规划努力为遂步整治度假区的现状建筑风貌、道路交通及市政公用设施等提供指导性和部分强制性依据。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32、整合:为遂步整合度假区现状建设中,各自为阵的旅游服务和商业服务体系,为使度假区的用地功能和用地结构趋于合理,提供建设性意见,同时,为各片区详细规划提供指导性和强制性依据。3、规范:为规范度假区各类用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本规划努力提供一些操作性、征对性较强的规划建设管理的技术手段。为度假区早日编制《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提供参考。4、提升:通过本次整治规划,最终目的是提升度假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品位,使度假区成为展现武夷山“双世遗”的重要窗口,成为特色显明,富有竞争力的旅游度假胜地。第三章度假区建设现状评价一、用地现状(一)现状用地构成现状建成区主要由三姑集镇风貌区、兴闽度假村、旅馆Ⅰ期和双利新村四大部分组成。四大片区均依托武夷大道逐步形成。现状用地构成一览表用地名称面积(ha)占总用地的比例(%)已建设用地148.0711.65已批在建项目用地213.6116.79已批未建项目用地323.3625.42协议回拨用地41.53.26未出让用地545.4642.88总用地1272100从上表可见,度假区已建设用地占总用地11.65%,现状已批租在建和未建用地占总用地的42.21%,其中已批未建占已批租用地的60%,而且大部分用地条件较好。而相反,未出让用地显然占总用地42.88%即政府可控可操作用地,主要为集中在度假区东北部邻近南横铁路的丘陵山地,用地条件不佳。(二)未开发用地条件分析未开发用地包括已批未建用地在内的林地、山丘地、农田和荒草地等。1、未开发用地一:度假区北部,武夷大道以东,现状角亭村附近。现状为农业用地,目前植被状况良好。由于北临梅溪,中部又有从梅溪引至的灌溉水渠,基地亲水条件较好,基地西侧正对景区连绵翠绿的山峰,景观条件较好。同时,基地临近武夷山机场,基地的未来建设应符合机场的净空控制要求。(净空高度海拔高程220米,实际用地高程188左右)此外,在基地中部有两座信标台,按机场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以信标台为中心,半径150米范围内不得作为度假区建设用地。但可作为生态或景观用地。优势:景观条件好,未批租。劣势:净空受限,噪声影响大。2、未开发用地二:度假区东部,高尔夫球场东南侧。现状为山地丘陵,坡向东北,地形起伏,植被状况一般。东侧为战备路和南横铁路,外部交通便捷。基地内部有一小水库及山体自然汇水形成的小溪,有较好的山水景观。由于临近铁路,受铁路噪音影响较大。优势:山水自然景观条件好,未批租。劣势:噪音、地形受限,植被一般。3、未开发用地三:度假区南部,武峰房产等用地。基地坡向东南,朝向良好,西侧正对武夷主景区,地处高处,视野开阔,观景条件极佳,植被条件一般。优势:景观极佳,用地条件好。劣势:植被一般。4、未开发用地四:度假区西北部,武夷大道以西,现状双利村西北部。基地面向崇阳溪和景区,与三姑峰等主要景点隔溪相望,有很好的景观视野,场地地势低洼,亲水条件极佳。优势:景观、亲水条件好。劣势:地势低洼,施工土方量较大。二、现状建设情况(一)功能建设方面1、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区内主干道已经建成,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十八条道路已完成60%。建成3.5万伏输变电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整治规划(2006-2020)4站,日供水2万吨的自来水厂。建成连接景区的兰汤大桥,连接机场和市区的武夷大桥,连接101省道的公馆大桥。同时,武夷大桥至度假区的路灯工程建设、人行主干道的道路铺设和绿化等工程建设,大大改变度假区的面貌。2、旅游接待体系基本建立改革开发以来,武夷山作为福建旅游业的“拳头产品”推向市场,进行了重点的开发和建设,旅游业的发展给度假区带来勃勃生机。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断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整体功能有了较大的提升,已成型的度假接待区较为成功的承担了旅游接待的任务,并且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①食——度假区聚集餐馆168家,农家宴5家,并形成以餐饮三条街为主的各种风味特色餐馆区。区内各个宾馆酒店都能够提供质量较好的饮食服务。但现状的餐饮三条街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