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十二五”(2011-2015)科技发展规划前言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充分发挥武昌区区位和科教资源的综合优势,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促进武昌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促进武昌区科技事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全区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强城区综合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为创新型城区建设奠定基础。为此,根据《武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指导思想,制定本规划。一、武昌区“十二五”科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武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工作,紧紧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发展政策,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在科技创新的基地建设、品牌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创新型城区”建设得到切实推进。武昌区连续六次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一)、“十一五”期间武昌区科技发展的主要成绩1、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全区科技投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区财政科技经费2009年达2500万元,是“十五”末期的2.45倍,年平均递增幅度达到26.14%。以科技资金引领的社会科技融资达到1.5亿元。武昌区委、区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武昌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武昌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武昌区科技企业激励政策操作办法》等直接涉及科技进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城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2、科技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聚集全区采取“政府扶持、院校共建、企业参与”的方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官、产、学、研、金”深度结合的运作模式,积极建设打造科技产业园区并实现突破性发展。2009年末,已建成湖北机电科技园、东创研发设计创意园、光通科技园、珞珈科技信息产业园、武昌现代制造业孵化基地5家特色鲜明、功能齐备的产业园区,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的进展以武昌国家创业中心为龙头的多形式建设、多模式管理的“一个中心,多个孵化基地”区域性科技孵化网络基本形成。全区积极铺设地区科技创业“绿色通道”,创建了科技信息、产业促进、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和组织项目推介会、科技成果展示会、校企座谈会,建立校企的联系,搭建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地方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十一五”期间,区内技术交易额达到40亿元,转化实用科技成果达1170余项。4、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设计创意产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围绕信息、现代制造等优势领域,大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规模不断增大。2009年的高新技术产值达116亿元,增加值达37.43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82.75%。目前已形成了以设计产业、信息产业、中介服务业、现代制造业、机电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了一批领域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推进地区设计业的联合与发展,着力打造“武昌·中部设计之都”。2009年,设计产业产能近100亿元。设计产业产能快速增长,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资源优势、行业实力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武昌·中部设计之都”品牌效应初步显现。5、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成果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化科普工作全面拓展以提高辖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采取部门、企业、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的方式,构建了由单一到多元、由局部到整体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在全市率先实行了科普文化广场轮办制;率先开展了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三进三创一反对”活动得到省、市科协的肯定;科普教育与培训力度不断加强,地区专家学者科普报告团、科普志愿者队伍经常性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宣传普及科普知识;科普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先后在武汉大学、中科院水生所、701所、武昌造船厂等辖区单位建立了动植物、舰船、国防等方面9个科普教育基地,全区共建科普橱窗250余座、800余块,总长度近2000米;科普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建立完善了分别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居民群众、企业职工和未成年人为对象的科普宣传教育“四个网络”;全民科技素质有效提升,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工作方式,针对重点人群,开展了科学素质“三大行动”并取得积极成效。2007年再次荣获中国科协“科普示范城区”称号。2009年,区科协“科普文化广场活动”荣获“百县百项科普示范特色建设专项”奖。6、城区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作用持续增强科技进步有力促进了城区经济、教育、环保、卫生、社会治安、城市建设等领域的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资助科学软课题研究项目共38项,资助金额达到128.6万元。随着《发挥武昌创意设计资源优势,打造中部设计之都》、《武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概念性规划》、《武昌排水系统现状及整治对策》、《区属行政机关行政自由裁量权规范化研究》、《政府管理转型下的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研究》、《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干事文化》等研究项目成果的落实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城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武昌区建设“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强力的科技支撑。(二)、“十一五”期间武昌区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科教优势的充分发掘利用还不够,科技优势有待进一步转化发挥;2、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结合还不够紧,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促进、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3、科技园区建设整体尚处初步阶段,园区的功能效益需进一步提高;4、创新创业平台数量和水平相对不高,公共型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大;5、科技对经济社会的统筹布局不够,特别是科技对城区建设发展的引导作用有待增强。(三)、“十二五”期间武昌区科技发展面临形势1、促进城区发展方式转变对武昌区科技发展赋予了新使命“十二五”是武昌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必须为城区产业结构调整重大转折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强有力支撑。一方面传统工业迫切需要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另一方面服务业也面临着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严峻挑战,需要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深入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对武昌区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深入推进,以及武汉市作为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全面实施,迫切需要在全区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束缚,破除障碍,力争在重点领域、典型区域、关键环节上的创新体制和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在全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较大进展,为建设创新型武昌打下坚实基础。3、城市创新发展竞争加剧为武昌区科技发展带来了新挑战随着城市发展的逐步转型升级,武汉各城区功能与发展模式必然出现趋同化,特别是发展服务业转移成为各城区继制造业转移之后的必然选择,这势必导致城区发展的竞争加剧,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形成新的创新引领优势和亮点,打造新的城区自主创新品牌。4、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武昌区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推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带来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产业链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分散化,而产业发展的路径呈现集聚化、虚拟化的特点,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产业边界的逐步模糊,一些新的产业类型、高增值的产业环节层出不穷。对于武昌区,特别是商业服务资源发达的区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武昌区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创新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实现武昌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5、城区功能升级为武昌区科技开放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武汉作为我国中部龙头城市和全国中心城市正面临着城市大发展、大跨越的新阶段,武昌是省会之区、武汉江南核心城区,区域、资源优势突出。全区正在加强推进总部经济为龙头,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与配套体系建设,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必须充分把握机遇,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积极拓展科技布局的深度与广度,为城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二、“十二五”期间武昌区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坚决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自主创新促进城区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为主线,以园区为基地,以大院、大所、大企业为依托,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以培育壮大高新科技企业为重点,以发展高端知识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提升全民科技素质为目标,以优化科技环境为保障,为武昌区加快“两型城区”和“创新型城区”建设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促进科教资源优势转化加快城区竞争力提升。——坚持以创新基地建设推动城区产业聚集发展和科学布局。——坚持以发展高端知识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带动城区经济结构转型。——坚持以创新环境建设的突破推进城区创新体系升级。——坚持以社会化科普工作的深入推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三)总体思路1、完善1个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这一关键环节,建设创新型武昌,提升武昌区核心竞争力。2、助推2类重点产业。高端知识服务业:工业设计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科技中介服务产业;先进制造业:信息安全设备制造产业、汽车电子制造、机电产业、高科技船舶制造产业。重点扶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中的支柱企业,形成龙头带动效应;扶持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地区两型社会建设进程;扶持总部企业,引导、鼓励开发核心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开发地区新兴优势产业。3、建设3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融科技信息传递、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产学研交流合作为一体的,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科技信息与产业促进服务平台;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引入风险投资机制的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依托地区院校、院所多领域、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队伍搭建的科技智力资源服务平台。4、促进4个提升。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规划和支撑作用;提升科技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城区“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提升全民科技素质。5、打造6大特色科技功能片区。根据科技资源、科技产业的自然分布和技术研发、服务支撑的特定优势,打造小洪山、首义、徐东、中北路、石牌岭、白沙洲6个不同产业发展导向的特色科技功能片区。(四)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建立和完善城区科技创新体系,显著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技术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人民的科技素质,为武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投入水平目标。到2015年,全区研究开发(R&d)投入达到12亿元以上,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以上。全区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5%以上,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以上。——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科技园区体系,全区科技园区达到15家。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健全。面向重点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平台布局基本形成,科技信息、成果推广的平台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建成5家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创新目标。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