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要求:正确认识池塘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理解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池塘施肥理论与增产原理;明确池塘鱼产力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与难点:池塘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池塘施肥的生态效应。一、池塘生态的基础知识二、池塘生态的化学特性三、池塘施肥的生态效应四、池塘的土质和淤泥一、池塘生态的基础知识(一)池塘生态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意义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的统称。2.生态系统: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共同结合、相互作用、彼此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自然体系。可以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3.池塘养鱼生态:是研究池塘生态中鱼群相互之间、鱼群和其它生物群落、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运动规律。池塘生态系统包含三个单元:一个是空间的中央系统;另一个是池塘底部的底质系统;第三个是周缘系统。4、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池塘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分解者三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消费者生产者生物因素化学部分物理部分非生物因素生态系统(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生物体的一切能量都来自太阳。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并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生物体获得能量以后,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所消耗,另一部分用于增加自身成分而储存体内作为传到另一生物的能源,类推。但是,生物体获得的能量大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一是转化为热散发出去,二是随排泄物排出体外,只有少部分储存在体内构成自身的能源;根据统计,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化率,平均只有10%,这种传递的规律称为十分之一定律(也叫林德曼规律)。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的方式。生物之间这种以饵料转化到其他生物所形成的连锁反应,称为食物链。能量的流动随着食物链的关系,由一个生物传递到另一个生物。2.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动,首先通过绿色植物吸收各种营养元素,合成植物有机体,进入食物链,转到其他食植物的动物体,最后被分解为各种营养元素回到环境,这些被释放到环境中的物质,再被绿色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这种物质传递的过程,称为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一是作为能量的运输工具,二是作为建造生命有机体结构的物质基础。能量不以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内,将会自由散失,也就不可能传递给其他生物,生态系统就不能维持;实际上生物体从环境中取得营养物质的同时,也获得了能量。所以能量和物质的传递是同时发生并按同样的途径流动。(三)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开放的,所以物质和能量是不断的输入和输出,当输入与输出趋于相等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处于稳定状态,对外来的干扰并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来稳定状态而达到生态平衡;从这个概念来看,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平衡,就是池塘生态平衡。二、池塘生态的化学特性(一)溶解氧(DO)氧盈:溶氧超过100%以上得到的值(Oxygensuper简称OS)。其计算公式为:OS=DOt-SOt(mg/L)氧债:是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其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理论耗氧值:(TheoreticalOxygenConsumption,简称TOC),就是在溶氧充分供应时有机物的耗氧值。在池塘自然情况下的耗氧即为实际耗氧值(ActualOxygenConsumption,简称AOC)。其计算公式:OD=AOC-TOC(-mg/L)(二)二氧化碳(CO2)主要来源:水生动植物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而产生。主要消耗:被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利用,以制造营养的有机物。存在形式:溶解的游离二氧化碳,以及碳酸氢盐(HCO3-)和碳酸盐(CO32-)的形式,后二者称为结合的二氧化碳。控制二氧化碳的方法:对碱度和硬度偏低的池水施加石灰。游离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控制施放有机肥料,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鱼池中游离CO的含量,在夏季超过40mg/L时,表示池水已被污染至危险程度。(三)硫酸盐与硫化物养殖水中SO42-浓度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1、土壤岩石中含硫矿物的溶解作用;2、随水源补给。硫化氢的来源:1、硫化氢(H2S)是在缺氧条件下,含硫有机物经嫌气细菌分解而形成;2、富有硫酸盐的水中,因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再生成硫化氢。硫化物和硫化氢都有毒,而以硫化氢毒性最强。一般硫化物在酸性条件下,大部分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精养鱼池底有机物经嫌气分解产生大量有机酸,pH值降低,硫化物则大都变成硫化氢。当水中溶氧丰富,硫体氢即被氧化而消失。底质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活性铁,硫化氢也会被转化为无毒的硫及硫化铁沉淀。硫化物的管理:1、促进水的垂直流转混合,打破其分层避免底层水发展为厌气状态;2、保特底质、底层水呈中性、微碱性;3、施用铁剂,提高底质含铁量,提高底层水中Fe离子浓度;4、施用石灰肥料及铁剂,还有催化硫化物氧化无害的效果;5、避免大量SO42-进入养殖水体。(四)酸碱度pH﹤5.0为酸性水;pH在5~6.5为弱酸性水;pH6.5~8.0为中性水;pH8.0~10.0为弱碱性水;pH在10.0以上的为强碱性水。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会造成水体的pH升高,反之,水生植物在夜间的呼吸作用会造成PH值的下降。三、池塘施肥的生态效应(一)施肥理论1、有机肥有机肥细菌纤毛虫(细菌)无机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2、无机肥无机肥料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细菌(分解、转化)(死骸)底栖动物四、池塘的土质和淤泥(一)土质对水质的影响土壤磷、氮等有机物浮游植物腐殖质无机盐(细菌)鱼类浮游动物(二)淤泥的性质1、淤泥的组成粘土无机盐非腐殖质腐殖质生物有机物淤泥(三)淤泥的特性1、淤泥是水域有机物的“贮存库”;2、淤泥是一个“生物加工厂”;3、淤泥的含水量大,通气情况差,其理论耗氧值极大,氧债高;4、淤泥中的无机盐类根据淤泥中的氧气条件而不断调整;5、淤泥是一种胶体物质。(四)淤泥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1、淤泥具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肥度的能力;2、淤泥过多,容易恶性循环化质;3、淤泥过多,容易发生鱼病。(五)池塘底质改良1、排干池水,挖除过多淤泥作为作物或青饲料的肥料;2、使池底日晒和冰冻;3、施放生石灰,提高淤泥的肥效;4、养鱼与作物轮作;5、在鱼类生长季节,采用水质改良机械吸出部分淤泥或翻动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