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论文专业:对外汉语姓名:党素云班级:1132801学号:201130280127指导老师:熊进萍副教授目录:一、《浮士德》中的善的代表——上帝二、承认人性中“恶”的存在——魔鬼三、善与恶的统一——浮士德(1)、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2)、浮士德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3)、浮士德是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精神思想的化身,具有很大的象征性。四、小结五、参考文献浅析《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摘要:《浮士德》诗歌的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歌德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浮士德这一形象凝结沉淀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广袤深厚大社会心理,其内核是对“历史之谜”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国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他对自己生命本真和意义的自我意识,也就表现为分裂意识:至于型、情欲与理性、人性与神性剧烈的搏斗与奋争中,对意识的分裂和二元化的体验使他充满了苦恼:“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他们总是互相分道扬镳。”关键词:《浮士德》形象分析德国大文豪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旷世巨著和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全剧分为两部,是有感性到理想的过程。诗剧开头为“天上序幕”,描写上帝与魔鬼糜菲斯特的打赌,二是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签订契约条件为魔鬼满足浮士德的一切欲望,一旦浮士德感到满足,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他的灵魂将归魔鬼所有。《浮士德》中的上帝代表了人性中的善,魔鬼靡菲斯特则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铸就了“浮士德精神”。一、《浮士德》中的善的代表——上帝[1]歌德虽然在许多时候,表示出他的无神论观点,但他也保留了对上帝的独特信仰。他认为世间道德起源于上帝,是天生的优秀品格的代表。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可以看到,上帝对人类的执着的肯定态度正是浮士德追求的动力和源泉。当魔鬼在上帝面前觊觎浮士德的灵魂,对浮士德表示出否定时,上帝说出了他对浮士德坚定信心。“善良的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没有上帝的肯定,人类将会对至善丧失信心。上帝天上序曲中说:“如果眼下他侍奉我还浑浑噩噩,那我很快领他进入清明之境。”这里可以看出上帝已经帮助浮士德树立了一个至高的追求目标,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崇高目标,才会有下文中浮士德的5个奋斗阶段,也才有了结尾中浮士德灵魂的拯救。上帝帮助人类树立了善的追求目标之后,还派出魔鬼去帮助浮士德实现善的追求,天上序曲中上帝说:“人在努力时太容易松懈,很快会爱上绝对的清闲,因此我乐意造一个魔鬼,让他刺激人,与人做伴。”对于自己安排魔鬼靡非斯特去辅佐浮士德,上帝充满了希望,对浮士德的成功充满了信心。他说:“而你们真正的神的孩子啊,享受这生动而丰富的美吧!”上帝是至善的代表,是人类永远追求却始终无法企及的目标。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于终极的善从未能实现。在浮士德死后,看到结尾有这样的描述:“灵魂高贵的成员,已逃离恶魔手掌,我们能将他搭救,他永远奋发向上。更有爱从天降,慈光庇护起身……”。在作品中,歌德也只能借助上帝之手,让浮士德的灵魂在死后的彼岸得以飞升,借此对人追逐至善的肯定。二、承认人性中“恶”的存在——魔鬼《浮士德》中与上帝至善形象对立而设置的另一个重要形象就是恶的代表,魔鬼靡菲斯特。“否定的精灵”靡非斯特是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魔鬼在作品中首次登场,就对上帝表达了他看到的人间疾苦,否定人世间的一切美好,还说浮士德是个傻瓜,从与上帝完全相反的角度,对浮士德进行否定。魔鬼与浮士德约定后,为了能够得到浮士德死后的灵魂,靡非斯特不断在主观上故意将浮士德引向邪恶,想尽一切办法让浮士德沉溺和停止于欲望的满足和享乐。如:魔鬼把浮士德带到魔女处喝了魔汤,使从一个白发老头变成了一位翩翩少年,他每年来到小镇,邂逅了少女玛加雷特,魔鬼撮合他们相爱,为了幽会,浮士德把魔药给了玛加雷特,让玛加雷特将魔药于母亲杯中,以便顺利幽会。由于药量过重,其母一命呜呼。玛加雷特的哥哥当兵归来,得知一切,与浮士德决斗,结果在魔鬼的帮助下,瓦伦丁被杀死。,玛加雷特误杀母亲,哥哥有被杀,自己疯癫,私生子被自己溺死,因溺婴罪被处死。魔鬼把浮士德带到莱比锡的地下酒馆里,与一群说脏话的无聊大学生放肆的喝酒。在葛丽卿为了与浮士德的爱情众叛亲离,最需要安慰时,魔鬼却带着浮士德到别人的聚会上开始狂欢。魔鬼的这些所作所为,是极度残忍的。但魔鬼作恶,也有积极的作用。当浮士德在书斋中第一次见到,靡非斯特是,靡非斯特做了这样的自我介绍:“我是那种力量的一体,它常常想的是恶,而常常做的是善。”而浮士德也就是很好地利用了魔鬼的恶,才促成了自己的善。上帝也是利用了魔鬼的恶,才验证了浮士德的善。当然,靡非斯特自身也可以看出,他机智聪明,目光犀利,看透社会中人的丑恶,经常对人世中的统治者、僧侣、朝臣、资产阶级等进行讽刺和批判。在作品中,还表现出靡非斯特深刻的哲学见解,歌德自己在生活中也时常模仿靡非斯特的口吻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魔鬼恶的衬托,我们也就不能看出浮士德精神的可贵。三、善与恶的统一——浮士德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他们共同驱使欲望,使人走上向善的道路。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在上帝手上,要通过上帝的恩宠才能获得,这是获救的真义。浮士德没有忘记自己恪守的原则和他人性的本真。是他有着战胜诱惑的力量,去恶扬善,排除欲的干扰,最后在理想国的实现下攀升进灵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他的灵魂未被靡非斯特带走,而被上帝的天使带进了天堂,也正是他善良终战胜邪恶的写照。(1)、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它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浮士德在带领群众改造自然,兴建海边乐园的壮举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找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也领悟到了理想的人生:“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做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的热爱自由,积极进取,努力创造,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正是“浮士德”精神的完美体现。(2)、浮士德又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浮士德的一生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一方面受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在这样“灵与肉”,“善与恶”的辩证发展中,展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3)、浮士德是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精神思想的化身,具有很大的象征性。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身上融合进了个的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他浓缩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体验,大而言之,浮士德又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一形象揭示出人类自身存在的追求和发展必须通过现实的社会生活才能进行,并得以实现的真理。总结: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就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浮士德那种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积极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体现者而出现的。浮士德这种对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而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有着灵与肉,理想与现实实践的冲突,追求的古典美与现代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点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诱而屡犯错误,屡陷迷津。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完全堕落,完全沦落,而是处在一个不断的斗争中,这善与恶两种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与占据控制心灵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导致了他的行为的不断变换与痛苦抉择。最后,在不断地成长中,成功升入天堂。参考文献:[1].王慧华.解读歌德《浮士德》人物形象的善与恶[J].大众文艺.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