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竹艺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目录摘要(中文)…………………………………………………………………………2摘要(英文)…………………………………………………………………………3前言……………………………………………………………………………………4一、竹子的生长特征………………………………………………………………5二、文同画竹…………………………………………………………………………6三、苏轼“画竹必先成竹于胸”……………………………………………………8四、元代画竹之风……………………………………………………………………9五、郑板桥画竹………………………………………………………………………11六、传承与发展………………………………………………………………………13结论………………………………………………………………………………16参考文献……………………………………………………………………………17后记…………………………………………………………………………………18黑河学院学士毕业论文(设计)2摘要我国的画竹艺术,历史悠久,自三国、晋开始,及至南北朝隋唐五代逐渐发展,经两宋的提倡,在画竹的艺术创作技法和理论探讨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唐以前多着重对竹的生机形态自然美的表现,形式上多钩勒着色。两宋以后还盛行墨竹,文苏提倡“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是以景促情,借景抒情,重作者的感受和表现。在表现形式上,形成为工笔,写意或兼工带写,不过南宋以后更偏重墨竹艺术的发展。以下就其艺术特点略述个人的看法。关键词:竹子文同苏轼郑板桥黑河学院学士毕业论文(设计)3AbstractChina'spaintingbambooart,hasalonghistory,sinceTheThreeKingdoms,jin,andwhenthesuiandtangdynastiesandthe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iesbeganfivegenerations,andthetwodevelopgraduallytothepromotionofthesongdynasty,intheartisticcreationdrawbambooskillandtheoreticalstudy,allhaveaccumulatedmuchexperience.Beforetangmanyfocusesonthelifeformofbamboonaturalbeauty,form,moreperformancehookcolor.TwoafterthesongdynastyinMoZhu,wenalsoSueadvocatepaintingbamboowillfirstgetintobambooinbreast,ispromotingthelovescene,whichtheauthorsfeelheavyfeelings,andtheperformance.Inperformanceforms,formsforChinesepaintingfreehandbrushworkin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orwrite,butwithworkandsouthernsongdynastymoreemphasisonMoZhuafterthedevelopmentofthearts.Underitsartisticfeaturesoutlinetheindividualopinion.Keywords:bambooWenTongSuShiZhengBanQiao黑河学院学士毕业论文(设计)4前言竹子,四季常青,挺拔秀丽,色彩缤纷,千姿百态。历来都有名家大士描写竹子,留下了大量的竹画和咏竹诗。中国人最早的竹子情结大约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据陈寅恪先生的研究,这大概与当时人对天师道的信仰有关。到了后来,春联中常有“竹报平安”的话语来企迎吉祥,于是竹子就从一种文化意象演变成了一种民俗的意象。代表人物有王维、吴道子、文同、赵孟頫、管道升、倪瓒、李衎、吴镇、柯九思、王绂、夏昶、苏轼、高克恭、石涛、郑板桥、李方膺、金农、李鱓、蒲华、吴昌硕、丰子恺、黄宾虹、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霍春阳等。黑河学院学士毕业论文(设计)5一、竹子的生长特征竹子,四季常青,挺拔秀丽,色彩缤纷,千姿百态。凤尾竹,枝叶挺秀细长;琴丝竹,在金黄色的枝干上镶有碧绿的线条;湘妃竹,枝干上生有花斑,青秀婀娜;斑叶苦竹,在叶片上生有斑白图案;紫竹、黄竹、赤竹,其枝干分别带有紫色、黄色和紫红色;花身竹,在绿色的竹竿上镶有黄色的线条;佛肚竹,枝干短粗,并向外凸出,好似罗汉的大肚子。此外,还有龙鳞竹、碧玉竹、鸡爪竹等,也是竹中的珍稀品种。竹类属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竹子的分布很广,全球皆有生长,全世界约有65属,1250多种,竹子喜爱生长在温暖潮湿的气候,因此,主要分布在低纬度的热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洲是竹子的生长中,竹类是东方的特产。台湾目前生长约有79种,其中固定种有17种。分布自北到南,从海平面到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皆可见其踪影,竹子主要生长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地区。竹类的生长快速,有的一天之内能长一公尺以上,在仅仅两三个月内便可以完全发育,以后便不再长高或长粗,永远保持这种大小一直到枯死。竹子的生命周期不长,数年之间而已,等到竹子老的时候,就会开花,然后枯死,这样是为了要淘汰老竹子保存留新株,以促进竹林的成长生命力,但是竹子们常常一起开花枯死。黑河学院学士毕业论文(设计)6二、文同画竹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文同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故其画竹法度谨严,同时作为文臣,其作品又有着区别于职业画家的新意。《图画见闻志》说他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宣和画谱》则进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看到了文同墨竹画中所具有的特质。可以说文同这类作品的出现,是文人画开始兴起的标志之一。文同的墨竹作品给当时苏轼、金代王庭筠父子、元代李刊等诸多画家以重要影响,墨竹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文同是北宋中期中国画处于转折阶段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苏轼、米芾一起掀起了文人画思潮,影响深远。要理解这样一个转折和思潮,文同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的绘画思想及创作集中体现了当时画风的时代典型性和过渡性。受文同影响的文人画家既从他身上受到启发,又从自身和所处时代出发对他的画法有选择地予以学习和继承。这种由选择带来的差异,既有个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时代画风逆转的体现。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分析两个转折是如何具体入微地体现在宋元时期文人画当中的。要理解这一点,须先从文同的两种画风说起。文同虽以法度严谨、潇洒有致的墨竹画闻名,但据文献记载,他的画实际上有两种风格“:文同⋯8943.善画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者也。复爱于素屏高壁状枯槎老蘖,风格简重,识者珍爱。”“[2]文同⋯8943.善画墨竹,知名于时。凡于翰墨之间,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戏。顷守洋州,于谷构亭其上,为朝夕游处之地,故于画竹愈工。至于月落亭孤檀栾飘发之姿,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盖亦进于妙者也。或喜作古槎老蘖,淡墨一扫,虽丹青家极毫楮之妙者形容所不能及也。”[3]可见文同的绘画,就创作内容、态度、技法而论,显然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路是以《墨竹图》为代表,工笔带写、法度严谨的风格。文同画墨竹在写生上花了很大功夫“,于谷构亭其上,为朝夕游处之地”,画竹能“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样的探索必然能够达到“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逼真效果。再结合其传世作品《墨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绢本)来看,虽是以墨写竹,同样遵循了随类赋彩的写实原则,正如米芾言“: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4]竹的干、枝、叶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叶黑河学院学士毕业论文(设计)7繁而不乱,至细处,每一枝、叶的生长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有些竹叶似用极轻细的墨线勾勒,而后分浓、淡两种墨色层层渲染;有些又似用“撇出法”,线不闭合,微露笔痕,故而言其法度严谨而又潇洒有致;另一路是多以“古槎老蘖”为题材代表的、粗阔简重的风格。从其创作的载体———“素屏高壁”和创作的手法———“淡墨一扫”来看,比之于墨竹画的“工”,这一类作品当属于“逸”了。实际上,无论“工”还是“逸”,都是文人画风格的表现。《宣和画谱》记载了至少在上流阶层中人们对文人画的评价。联系上文已引用的该书二十卷《墨竹》篇和下文《墨竹叙论》篇片断来看:“绘事之求形似,拾丹青朱黄铅粉则失之,是岂知画之贵乎有笔,不在夫丹青朱黄铅粉之工也。故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盖胸中所得,固已吞云梦之八九,而文章翰墨,形容所不逮,故一寄于毫楮。”文同精细一路的画法,形神兼备“,盖亦进于妙者也”;粗阔一路的画法,则“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淡墨一扫,虽丹青家极毫楮之妙者形容所不能及也”。文同的两种风格虽然都得到极高的评价,但从画史上看,这两路画风的影响面却是不同的。一方面,在文同生活的时代,他能墨竹画闻名,说明前一路画风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另一方面,将文同放在画史的角度看,文同的后一路粗阔的画风影响则更为深远。文同对当时和后人的影响是要从这两种风格来看的。对于前一路画,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将墨竹这一形象提取出来,加以凝练化并赋予人格意蕴,从而确立了文人画的传统题材。但学习者对其法度严谨、工笔带写这样具有时代共性的画法是不甚留意的;而对于后一路画,虽不闻名于时,但由于文人的喜爱和学习,其影响却是巨大的。至于元代,柯九思等既学习文同,又将粗阔简重“、逸笔草草”的风格用书法性加以规范。从上引文中看出,文同注重写生,在北宋当时士大夫普遍重书法、轻绘画这样的时代风气下,这一点尤难能可贵。苏轼赞文同有四绝:诗、楚辞、草书、画,可见文同的修养是很全面的。这样深厚的学养加上扎实的写生训练,即便是在《墨竹图》这样小趣味的画幅上亦能展现出既合法度又不失潇洒的大手笔来。以高强的造型功底画粗笔画“,淡墨一扫”,率意中渗透着功力,这才是丹青家极尽毫楮所不及的原因。这样来看,文同画的“工”笔和“逸”笔都做到了笔墨为形象服务,真是形神兼备的大手笔。黑河学院学士毕业论文(设计)8三、苏轼“画竹必先成竹于胸”苏东坡(1037-1101),本名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也许,有很多人对苏轼的印象止步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知道他爱游名山大川,却并不了解东坡对竹子的偏好。在东坡的生活中,随处有竹,“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因厅。下为人所往,上密不容钉”;“予谪黄洲,寓居定惠院,饶舍皆茂林修竹”。竹俨然东坡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伙伴,也见证了东坡一生的坎坷,无怪乎东坡的诗文中处处有竹的修身纤影。对于画竹的理论,最为精辟的见解莫过于“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了。这是东坡画竹心得的高度概括。东坡戏墨,突出其“神”,“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是最好的佐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顾形了,“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近因院画记》),因此若要画好竹,必先知竹之常形、常理。因此,对“成竹在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首先胸中当有竹的形,知道竹子的各种形态,这才有画竹的根本;但要让画有“气”,最重要的,胸中当有君子之心,方能挥洒卷上,使墨竹为墨君。东坡提倡神似,画以传神为贵,看重墨竹所传达出的作者的精神世界。他赏文与可的墨竹时便始终依照着这种审美的方法。也只有他对与可的画发出了:“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的探问。所以与可尝云:“世无知我者,唯子瞻一见识吾妙处。”这样的绘画理论不仅适用于画竹,推而广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东坡的诗文也遵循这样的原则,首先让创作的基本元素烂熟于心,然后才凭借胸臆中那股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