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现在如何看甲午战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日本人现在如何看甲午战争1.日本的学校教育日本的教育分两种层次,一种为高中以下的教育,通称为学校教育,使用国家检定的教科书,历史观受政府立场的左右;另一种为大学以上的教育可称为自由教育,没有一定的教科书,也没有任何人能干涉教师的所信与教学内容。在后者,关于甲午、日俄战争可能有多种讲法,各会有其偏重。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至少有9成以上的教师会称之为侵略战争,帝国主义战争。这是因为战后的历史学界曾从马克思主义史观出发,虽经几番演变,进步史观仍占据着历史学的主流。而学校教育则有所不同。其基调虽然是和平教育,但通过对教科书的检定,国家的公式见解和立场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其中。主要倾向为维护国家利益,培养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为此,如何去回避对日本近代国家的批判,宣扬其光明,进步的一面就成了教科书检定的焦点。有关近代战争的认识,日本政府有意回避侵略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有前因后果的一贯行为的解释,试图把其分割开来,美化其中的一部分(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或者强调各次战争之间的非连续性(如回避'15年战争'的说法)、偶发性(如卢沟桥事变)、外因性等(如珍珠湾奇袭)。对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美化起源于战前的皇国史观教育。战后这种军国主义观点虽被否定,但二战后的军事审判和战争责任的追究并没有上溯到这两次战争,所以大多数日本人虽然对近代的帝国主义侵略作过反省,但总是将甲午,日俄两次战争划为例外。而日本政府也有意利用这个死角来美化近代,以维护所谓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荣誉感。这样关于甲午,日俄战争就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解释。大学的教育主要指出此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染指亚洲的侵略企图,而学校的教科书则多在宣传此战争在日本国民的自尊心向上,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产业基础的巩固和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等面的积极上进作用。由于这种对侵略战争美化的国家见解也并不一定能为受过大学教育的担当者(教谕)所接受,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几乎都结束于江户,并不涉及近代。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只需要背下那几个黑体的单词和主要事件年表即可,不需要去思考,谈论什么战争的性质。而入学考试的试卷也会尽量避开这段敏感的历史,以防去惹生是非。2.三种支离破碎的战争认识这种由国家检定课本所带来的教育结果,是三种支离破碎的战争认识。可以说其代表了几乎全体日本人最大公約数的战争观。其一是悲惨的战争观,也是政府推奖的和平教育的产物。受过学校教育的几乎所有的日本年轻人都会说战争是一种罪恶,绝对再不能重演战争的悲剧。此观点从表面看无懈可击,当然日本人也以会引此为自豪。可从教科书内容上可发现,此种悲惨的认识不过是来自于自己国家在战争中的被害体验。题材也千篇一律,如広島?長崎的原子弹爆炸体验,沖縄戦的悲惨事实,或1945年3月美军对東京的地毯轰炸等。每年的8月15日败战(国家报道都称之为终战,`以遮掩失败的耻辱)纪念的这天,日本首相总要到广岛等被害地去悼念战争的牺牲者,提起310万这个数字。无疑,这只是自国民的死亡统计,至于侵略国的加害责任和给他国民造成的死亡,给他国民带来的悲惨,日本的年轻人知道的并不多,也并不大关心。接受了这种和平教育后走出高中的毕业生们普遍认为︰战争不可能存在正义之说,不管是加害或被害者。只要动武那就是一种罪恶。这就是日本国家和平教育的结果。当然,由于悲惨的战争认识仅来自于自己的被害体验,所以大多数人意识中的悲惨的战争也仅限于对美作战的太平洋战争(1941-45),因为310万自国民的死者,大都是出于这一段时间。对他们来说,9.18事变,抗日战争并不是什么谈论悲惨的主题。其二是値得自豪,驕傲的戦争观。日本的大多数民众,一面在宣传某些战争的悲惨,一面又对某些战争的胜利而感到自豪,这就是对甲午、日俄战争的认识。因为在这两个战争中,日本打的是胜仗。一个打败了大清帝国,改变了东亚几千年来的华夷秩序,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的霸主;另一仗打败了具有世界最强陆军的俄国,使日本在战后能跻身于列强之行列。这时对他们来说,自豪,骄傲完全掩盖了战争的悲惨。并且从得失的对比上,日本人也很难意识到什么叫悲惨。甲午战争中日军付出的代价不过为战斗死亡者1500人(死亡总数约一万人中的8.5成为病死),却得到了相当于三年国家预算的战争赔款可新领土台湾;而在已愈百年的日俄战争的记忆中,作为大国的荣光,地位也足以能覆盖住10万英灵骨寒。今天,并没有人会把在203高地屠杀了五万将兵的拙将乃木希典称为杀人的刽子手。此时此刻,本应该成为悲惨记忆的战争,却成为了日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当然这种支离破碎的战争认识并不都是教科书的产物,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学校以外的场所。如媒体的宣传,报导和各种文艺作品,电视剧本的故事情节中。可谓是一种民众史观,娱乐史观却又代表了当代日本人对甲午、日俄战争认识的主流。其三我称其为不自觉,不知道的战争史观,指的是近代日本对琉球王国的兼并。这是一场侵略战争,消灭了一个有几百年历史和国际交往的主权国家。可是日本的教科书却称其为琉球处分。处分之语意在与把这场国际间的纷争小化为家庭间的口角,结果由家父长出面处分了某一肇事的弟兄。现在琉球处分作为高考必知的最重要单词之一,以黑体字形式出现于所有教科书中。处分这词语并不是谁人的捏造,最早出现于日本合并琉球时的政府外交文档中。当时不过是一种为蒙骗世界舆论的外交手段。将这种外交词令不加解释地搬入教科书中又赋予其重要地位的,可称是教科书检定者的杰作。事到如今,除了一部分琉球本土人外,已不会再有人把琉球的悲剧看作为战争,也绝不容许任何人对此固有领土问题插手、置喙,甚至包括那些至今已所剩寥寥无几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学者。3.无构造史观以上三种支离破碎,自相矛盾的战争认识,我统称其为无构造史观。是受到政府管制的学校教育的必然结果。日本的教育主管部门并不是无知,而是有意地避开对侵略战争的历史构造进行分析,因为这样分析的结果会形成一个侵略国家的形象,有损于国威,国益和民族的自尊。这种不教授历史构造,只培养爱(和平)憎(战争)感情的教育方针和方法导致了科学的构造史观被教育拒之门外,而非科学性的民间史观却在肆意泛滥。如司马辽太郎史观,40年周期论等。司马辽太郎(1923-1996)是日本战后最有影响的历史小说家,活跃于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时代。他的小说题材跨越古今,著述畅销国外,对一般民众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流行作家,司马懂得怎样去适应国民的口味。在战后复兴和高度成长的社会背景下,他极力描写时代的光明,鼓舞国民上进,创作了许多激励国民奋斗精神的作品。同时他也经历过战争,痛恨发动侵略战争的军国主义。所以在创作中,司马颂扬明治时代的伟业却从来不以黑暗的昭和时代为题材。这种文艺的手法通过他的作品,评论等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一种以伟大的明治与黑暗的昭和对比的时代解释。所谓司马辽太郎史观指的就是这种历史认识。其代表著作之一,就是两年前被搬上电视银幕的长篇小说《坂上的白云》(文芸春秋、1969-72)。司马在这里通过对几个青年主人公的描写,刻画出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国日本的时代形象。而甲午,日俄战争的胜利则是这光明时代的顶点。司马认为在此后,日本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走向了黑暗的昭和时代。司马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也没有意图去制造一个什么史观,甚至在生前一直拒绝将《坂上的白云》搬上屏幕,唯恐其产生歌颂军国主义的政治效果。可是他这种用来鼓舞国民上进心的创作手法,却被政治家或一部分别有用心的右翼学者,教育家利用,使之发展成一种以伟人的活跃,国益的向上为价值基准的断代史观。现在自称为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代表藤岡信勝),意图编造所谓新教科书的右翼组织,即以司马辽太郎史观为出发点。无构造史观蔓延的结果,使日本人无法认识近代侵略战争的一贯性和相互关系。可以说,经过和平教育大多数日本人都能反省到9.18事变,认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但能反省到甲午,日俄战争,称其为侵略的日本人为数并不多。至于能反省到琉球合并,称之为侵略的人更可谓凤毛麟角,即使在大学的讲堂上,也难听到这种声音。许多进步的和平爱好者,战争反对者也不例外,比如日本著名的和平运动指导者加藤周一(1919-2008)一方面反战,反核,主张维护和平宪法,一方面又称明治国家的强兵政策是防御,颂扬日本对俄战争的胜利,认为日俄战争是一个分水岭,日本是在其后才走上膨胀主义道路的。4.甲午龟鉴甲午战后,日本国内笼罩着一种大国崛起的民族意识,大国,大国民,膨胀之日本雄飞海外的论调充斥于世,无人不为大日本帝国的崛起而兴奋,自豪。宛如今日之中国。可不久日本又饱尝了所谓三国干涉(1895年4月)的屈辱。发现在亚洲可称王霸道之大国日本,在西方列强的眼中还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卒。辽东半岛的还付又激发了日本民族的敌忾,通过卧薪尝胆的战后经营最终使国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对俄复仇的战争火种。甲午年可以说是近代大国意识,日本军国主义的原点。而起爆药即为三国干涉。为此,在检定教科书中的三国干涉可以说和琉球处分一样是一个顶级黑体重要单词。暗示日本民族不要忘记这个国家的耻辱。好像被割去的不是强盗的赃品,而如同自己的血肉一样。和现在的安倍晋三政权同样,至少在心情上,日本的国家教育还在憧憬着一个没作完的,失败的大国梦。和平教育与大国主义同床,可以说是日本的学校教育和无构造史观的盲点。大国主义能拯救日本么?维新后,日本为了获得领土,资源搞了大半个世纪的扩张侵略,使上千万人丧生,换来的只是一场败战。把近代化富国强兵的老本也赔了个精光,剩下的只是4个岛屿和8000万饥饿的人口,被逼的不得不走小国之路。大国主义终将败国,这是日本近代的教训,血的教训。战后日本人进行了反省,放弃了大国主义,靠劳动和人的资源实现了小国模式的经济成长,可现在的安倍政权又忘乎所以,热衷于改宪,军备,企图踏着祖上岸信介(1896-1987)的脚印使过去的残梦复活。历史的龟鉴并不只限于日本。我想,复兴至小康有余之境,中国也有反思的必要。回顾下毛泽东时代国大民衰,改革开放下国小民盛的历史,想想饥贫的政治时代,记住富起来的道理。最近中国也似乎又来到来了一个转折点,国家也好,民众也好,都忘乎所以的去追求什么大国的地位、强国的声誉、崛起者的模式。仿佛甲午战后膨胀之日本。爱大、爱国固然不是件坏事,却不要忘记小、忘记百姓。沉醉于扬威四海,挥金于飞船战舰之际,也需想一想有今天多少民工失业返乡,有多少贵重的劳力在浪费。且记住小国主义者石桥湛山的名言,只要人人有工作,景气一定会向好。大国主义也绝不是中国的救世主。此应为甲午之鉴的启示,不仅适用于日中之过去,更有鉴于亚洲、世界之未来。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