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中国南海问题上扮演的角色国研所时间:2011-08-03作者:张瑶华责编:李静2010年当美国对中国南海问题表示“关切”后,日本也开始积极介入南海问题,并在中国东海问题上向中国发难。这一连串举动绝非偶然,它与日本长期以来在海洋问题上的对华政策密切相关。在中国南海问题上,日本的政策总体上经历了战后初期对主权归属的无异议、80年代开始关注、冷战后的谋划介入到现在的积极设法介入等四个发展阶段。未来日本海洋战略的重点在东海和太平洋的扩张,但出于其自身航道安全,以及牵制中国力量、遏制中国海权发展和争夺与中国东海谈判的主动权等多重因素考虑,日本将继续联美拉越,在南海问题上扮演搅混水和趁火打劫的角色。一、中国南海在日本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变化(一)从占领到归还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了台湾,并从此开始逐步侵占中国沿海岛屿。1939年3月,日本侵占了南沙群岛并将其划归台湾省高雄管辖。随后,为准备太平洋战争,日本在南沙群岛设置了海军通信基地和潜艇基地并派驻了陆战队。日本投降后,1946年11-12月,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精神,当时的中国政府委派专员接管了西沙和南沙群岛。[i]二战后,根据《波茨坦公告》,日本在其所签署的战后文件和出版物中,均承认了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在《世界新地图集(1964年)》和《新中国年鉴(1966年)》及《世界年鉴(1972年)》等出版物中,[ii]日本均承认南沙群岛属中国。1972年9月29日,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声明中关于“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的表述,[iii]既表明日本同意归还其侵占的中国领土的规定,也等同于日本承认南沙群岛属中国的立场。(二)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开始关注南海问题。日本资源匮乏,一次能源消费的95%依赖进口,[iv]一次能源中最重要的石油主要经南中国海航线运抵日本国内,且日本进出口总额的99%须靠海上运输。其中出口到欧洲市场的货物转运和对东南亚地区以及大洋洲的进出口贸易亦主要依赖南中国海航线。若货船绕道菲律宾以东航行,将使日本制成品的成本上升25%。因此,南中国海航线被日本视作“生命线”。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日本愈发加大了对南海航线安全的关注度。与此同时,军事实力的增强也使日本开始考虑保卫航线安全。日本自卫队成立之初,其防卫区域是以本土为中心200海里范围以内及宗谷、津轻和对马海峡;80年代美国逐步收缩全球战略,要求日本扩充军备,承担更多的防务任务。1981年,日本首相铃木善幸访美,正式接受美国的要求,答应由海上自卫队承担1000海里海上航线的保卫责任。此后至今,日本担负从大阪湾到巴士海峡“西南航线”的护航任务,巴士海峡以南的航线仍由美国海军保护。[v]《1983年版日本防卫白皮书》首次明文表述:“日本周围数百海里、海上航线1000海里左右的海域为日本防御的地理范围。”[vi](三)冷战后日本调整了国家战略目标,从战略上开始逐步介入南海地区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争取成为政治、军事大国被确定为国家战略目标。同时,在日本看来,中国的快速发展,给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中日矛盾上升。在此背景下,日本的目光投向南海争端并设法插手南海地区安全事务,不断强化在该地区的影响力。1995年中菲美济礁争端爆发后,日本开始采取政治介入的态度。日本领导人在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时,屡屡表达对南沙群岛的关切之意。外相河野洋平在参加第二届东盟论坛时提出,南海问题可在“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中讨论。日本希冀能从南海问题上积累对付中国的经验,同时也想借南海争端牵制中国。二、日本为全面介入南海及周边地区安全事务布局(一)日本利用南海问题扩展自己在地区安全事务上的影响力日本在中国南海周边地区奉行的是区域大国的外交战略,要在东亚地区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日本将东盟的支持视为其主导本地区的必要条件。而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对日本在该地区的优势地位形成挑战。于是,日本采取了借助美国,拉拢东盟,牵制中国的战略。1997年1月,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出访东盟,提出与东盟发展全面的伙伴关系,将其在东南亚的利益重心从经济转向政治、安全方面。2003年12月,日本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日本在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等地区多边对话机制的同时,推进与东南亚国家之间“1对1”的安全对话,建议“就地区安全问题与每个东盟国家举行坦诚的双边对话”。[vii]除参与美国等在该地区的一系列军演外,日本自卫队还频繁出访菲律宾、新加坡等国,使自卫队直接或间接地进出南海地区,不断加强其在东南亚的军事与安全存在,并采取或明或暗的方式对南海问题的发展施加影响。近年来,日本在积极发展对越关系的过程中,意欲介入南海、牵制中国的用意愈加明显。由于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日本把越南视为其在东南亚扩张经济势力和抗衡中国的重要据点。在对东南亚的援助中,日本对越南尤显“慷慨”,日越关系急速升温,日本成为越南最大的援助国。在日本政府对本国企业“舍弃中国,进军越南”的鼓动下,日企对越投资的规模也明显增大。舆论认为,日本之所以向越南招手,包含了遏制中国的政治因素。[viii]其实,早在1994年5月,越南政府就批准了包括美国和几家日本公司在内的国际石油财团提出的开发南海青龙地区油田的申请。[ix]2007年11月,日本经济产业省所属的国有石油公司与国营的越南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协议,合作开发南海附近的油气资源。[x]由此,未来中国任何有关南沙主权及资源开发都可能涉及日本的经济利益。2008年3月,日本“松雪”号和“滨雪”号护卫舰访问胡志明市,并与越南海军进行军事演习。2010年7月24日,日本外相冈田克也在河内与越南副总理兼外长范家谦举行会谈,就召开由两国外交、国防人士参加的“日越战略对话”一事达成共识。10月31日,日本首相菅直人正式访越。日越首脑发表了《为亚洲和平与繁荣——日越发展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声明》,为两国关系的未来与发展奠定新框架。[xi]11月29日,越南国防部长冯光清与日本驻越大使谷崎安明就两国展开海上军事合作进行了广泛讨论。12月10日,首次“日越战略对话”在河内举行。双方围绕南沙群岛问题及共同关注的国际与区域问题等交换了意见。(二)日本从军事战略上谋划介入南海事务日本对南海问题的政策并不仅仅着眼于海洋争端,更主要的是从地区战略的角度看问题。南海问题既是日本地区战略的一个局部问题,同时也是其谋求战略优势的一个着力点。在日本走向军事大国化的过程中,其对外军事目标始终包含着对南海的关注。1.对“日美安保联合宣言”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进行模糊解释,为涉足南海做准备。出于其亚太安全战略的考虑,日本把南海争端与朝鲜半岛、钓鱼岛争端、台海问题等紧密地联系起来。对日本来说,东南亚及南中国海航道与台湾海峡同为“海上生命线”的组成部分。因此,1997年新修订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提出了“周边事态”概念,将中国大陆、中国南海和台湾纳入“周边事态”范围。[xii]为确保《防卫合作指针》的实效性,日本于1999年4月通过《周边事态法》,明确将包括南海在内的亚洲大部分地区划入“周边事态”范围。[xiii]同年5月又出台《自卫队法修正案》和《日美相互提供物资和劳务协定修正案》等相关法案,为日美两军联合应对日本领土之外的“周边紧急事态”完善法律依据。2001年底,日本在东海的中国专属经济区内击沉一艘“可疑船只”,首次从作战行动上突破“专守防卫”的政策限制。2003年6月,日本通过《武力攻击事态法》,将行使武力的时机从“受敌入侵后”提前到“遭武力攻击”或“可能遭武力攻击”之时。[xiv]之后,为实现与美国海军作战“一体化”,日本决定建立卫星通信网络,以联结中央司令部和前方舰艇、飞机的情报共享系统,使自卫队在“有事”和发生“周边事态”时,能与美军展开联合作战或对美军进行后方支援。[xv]2005年10月,在日美防务“2+2”谈判中,在美国的要求下,日本自卫队宣称其防卫范围扩展到马六甲海峡。2010年6月14日,美日两国在中国南海举行“太平洋伙伴2010”的联合人道主义救援演习。美方派出了海军军事补给部队的医院船,日本则派出“国东”号船坞登陆舰和2艘大型气垫登陆船参加演习。一旦战事爆发,日美舰艇可及时将伤员送往日本治疗,极大增强了美军的后勤能力,有助于美军在南海的作战。2.制造“中国威胁论”,为谋求战略优势创造条件首先,日本在官方文件中公然制造“中国威胁论”。从《2000年版防卫白皮书》妄言“中国的导弹瞄准日本”起,日本都不忘在每年一度的《防卫白皮书》中宣扬“中国威胁论”。而《2009年版防卫白皮书》更将这种威胁论扩大到南海区域,特别指出,“中国还在我国近海以外的地区加强活动,比如南中国海上与东盟国家存在领土争端的南沙和西沙群岛附近”。[xvi]白皮书称,中国致力于军事的进一步现代化,“将对本地区、特别是日本的安全造成何种影响,非常令人担心”。[xvii]《2010年版防卫白皮书》在长达19页关于中国的篇幅中,突出强调“中国在我国近海的活动趋于活跃”,指责中国国防政策和军事动向不透明,并将其列为“包括我国(日本)在内的地区及国际社会的关切事项”,[xviii]极力煽动所谓中国的威胁。其次,利用媒体大肆散布“中国威胁论”。2009年2月,《日本时报》刊文公然指责中国在南沙群岛问题上采取的姿态,鼓动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四国在南沙群岛问题上抛开争议,采取“连横”政策一起对抗中国;[xix]3月,《读卖新闻》声称,中国加快增强海军实力,想通过在南海和东海地区采取强硬措施来扩大“主权防卫行动”。7Dhj[xx]2010年3月,日本军事专家野口裕之发表文章指责中国陆基海上防卫力量的发展,提出“南中国海正在变成中国的内海”的谬论;[xxi]7月,《朝日新闻》称,“中国开始将南海称为核心利益”,“日本不能简单地忽视中国的这些举动,将其视为别国的问题”。[xxii]最后,日本政府高官开始就南海争端明确表态。7月24日,日本外相冈田与越南副总理兼外长范家谦举行会谈,就南沙群岛问题交换信息时明确表态,“日本对南海问题不能毫不关心”;[xxiii]7月27日,冈田再次表示,南海争端应在有美、日等国参与的“国际框架”下讨论。[xxiv]政府表态后,日本媒体及学者配合呼应。《读卖新闻》发表社论称,“日本政府应同美国、越南以及印度等有关国家加强合作”,“联手遏阻中国进出南海”。[xxv]一些日本学者还妄称,撞船事件表明中国的“南海战略”已扩张至东海,呼吁日本与美国、越南、东盟甚至韩国联手,对中国“实施反制措施”。[xxvi]3.以打击海盗为名,实行军事演练和布防,提升日本对南海及周边地区的干预能力。对日本来说,打击海盗既可作为扩大日本海外地位的工具,更可直接促进日本防务从“本土防御型”转向“海外干预型”,是使其安全政策得到“规范”的捷径。被称作“东方直布罗陀”的马六甲海峡是日本海上运输石油等战略物资的必经之路。鉴于二战时日本曾武力夺取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对其深存防范戒备之心,反对外来势力干涉海峡事务,因而日本要想扩大其影响力,只能采取隐蔽、迂回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涉足海峡。1999年10月,一艘日籍商船在南海海域遭海盗劫持,让日本找到了在马六甲海峡扩大影响的突破口。于是,日本声称海盗猖獗严重威胁日本商船和原油进口,在派舰船赴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多次联合训练后,又派海上保安厅长官相继访问越南、新加坡等国,商议定期派大型巡视船赴东南亚海域打击海盗的计划。2002年2月,载有直升机和重型武器的日本大型巡视船正式驶入东南亚海域。2004年11月,日本积极主导与东盟、中国、韩国、印度等通过了《亚洲海盗对策地区合作协定》草案。2005年3月,一艘日籍拖船在马六甲海峡遭海盗袭击后,日本海岸警备队即向马来西亚等国称要派军舰和飞机到该海域。2007年1月,日本海上保安厅正式成立海盗对策室。2009年6月,日本众议院通过《海盗对策法》,为日本政府派兵打击海盗提供了法律依据,拿到了可“随时出海”的通行证。[xxvii]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