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2浅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现状与问题蒋珉铭AnalysisofenterprisefundsmanagementgroupStatusandProblems选题的目的: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一、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1.1.1企业集团的概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起步较晚,企业集团作为新的企业形态,我国学者在理论上对其法律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无论是从宏观上对企业集团这一新型市场经济主体的研究和管理,或者是在微观上协调和处理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都是十分不利的。目前,学者们对企业集团概念的表述主要有:1.1.1.1企业集团是若干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组成的经济联合组织。两个以上企业的联合、成员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和集团的统一管理是企业集团的三个基本法律特征。1.1.1.2企业集团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企业组成的联合组织,集团的所有企业在经济上都接受集团的统一领导和管理。1.1.1.3企业集团是主要以资本为连接纽带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由母子公司、投资公司以及其他成员组成的,并以共同的章程为经营基础的企业法人联合体。1.1.1.4企业集团是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接受支配企业统一管理的企业联合。企业集团本身不是民事法律主体,而是对企业联合关系的形象描述。要领会企业集团的法律内涵,应抓住以下几点:1.1.1.4.1企业集团是一种稳定的联合,而不是一种紧密的组织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3并未明确规定企业集团为商业组织体,在实践中,企业集团常被视为企业之间的一种联合。企业集团本身并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不能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并且在我国理论界随着“企业集团不具备法人资格”这一通说的形成,基本上结束了“集团法人资格”或者“集团双重法律人格”的争论。在经济上,集团内部虽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统一的管理,甚至可以看作为一个经济体,但这不能作为企业集团的法律特征。若把企业集团定义为“经济联合组织”、“联合组织”、“联合体”等,再加上我国1998年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条例要求企业集团必须具备(共同的)集团章程,就更容易使人误认为企业集团是一独立的民事主体了。1.1.1.4.2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以法人企业为主,但并不限于法人企业。如德国称企业集团为康采恩,并未将康采恩成员企业限于法人,组成康采恩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企业可以是股份公司、股份两合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等资合公司,也可以是无限公司、两合公司等人合公司,还可以是民法上的合伙。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股东)和国家(国有企业)也可被视为“企业”。事实上,德、法、英、美等国均承认普通合伙的法人地位。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不承认合伙的法人地位,而我国有关企业集团的规范性文件中都明确将企业集团的成员限定为法人企业,从而将合伙排除在企业集团之外。这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极为不利。其一,合伙企业虽然在控股型和相互持股型企业集团中难以存在,但在契约型和相互交易型企业集团中却有其生存的空间,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其二,把合伙排除在外,不利于与国际接轨,德、法、美等国对集团成员企业无严格限制,如我国在域外欲吸收上述国家的合伙企业作为成员企业、或这些国家的企业集团到我国投资欲吸收我国的合伙企业作为成员企业时,都会涉入法律适用的两难境地。因此,只要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企业均可成为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没有必要限制合伙企业成为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1.1.1.4.3企业集团成员之间以资本为主要连接纽带,也包括控制契约、董事兼任等其他方式。现代企业是资本企业,资本是企业的血液,控制了公司的资本就等于控制了公司。在美国和日本企业集团都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形成的,而在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典等国家的企业集团除了通过股权式联结而形成外,还有通过缔结企业合同的方式而形成。股权式联结以经济实力和财产关系作为基础,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借此组成企业集团或把某个企业纳入集团。如此形成的企业集团以密切的财产关系作为坚实基础,以总公司(母公司)对成员企业董事会的控制为基本手段,因而使它的统一管理较为稳定、持久并富有成效。但这种集团内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配并非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公司法并未赋予母公司直接干预子公司事务的任何权利,这种管理是通过母公司作为大股东行使其股权并进而控制子公司董事会的途径实现的。合同基础上形成的企业集团虽然与集团内的财产控制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由于合同是双方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动力下自愿制定的,“合同就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使得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控制具有直接的“法律”根据。1.1.1.4.4企业集团应以控制为基础。综观世界各国立法,无论是股权联结型企业集团还是合同型企业集团,在企业集团内部形成的实质上是一种控制关系。虽然企业集团强调统4一管理,但统一管理只是一种外表形式,它实质上是控制关系的外在表现,与控制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我国理论界的通说是强调企业集团的统一管理,以统一管理作为企业集团的基础。但是,企业集团在实践中的统一管理形式多种多样,以至法律无法穷尽罗列。并且康采恩虽然是企业集中的典型形式,但不是企业联合的唯一形式,换言之,还存在许多其他形式的关联企业,在这些关系企业中并不存在正面意义上的统一管理。因此,“统一管理并非公司法调整企业集团的理想出发点,中国将来的企业集团法应以从属概念或日控制概念作为出发点。”即控制关系是企业集团的本质基础。综上所述,企业集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企业,以资本和合同为主要连接纽带而形成的具有控制关系的一种稳定的企业联合。1.1.2企业集团的特征1.1.2.1企业集团具有显著的法律特征。首先,企业集团为若干个企业的联合,集团本身并不具有法人资格,也不能作为具体民事活动的当事人。企业集团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也没有能力对外以集团的名义承担责任。其财产的所有权归集团成员企业所有,若再以集团的名义对该财产享有所有权,则与“一物一权”的法律原则相违背。其次,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特别是在公司集团的情况下,各成员公司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虽然在经济上具有控制与服从关系,但在法律人格上它们都是平等的。1.1.2.2企业集团最本质的经济特征有以下两点。首先,控制企业对集团其他成员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计划的持续的长期的控制。虽然在法律上控制企业与其他成员企业为平等的法律主体,具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但在经济上控制企业往往控制着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这也是控制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根据控制企业对从事企业所实施控制程度的不同,企业集团可分为过度集中型、过度分散型和适度集中型。过度集中型是指以控制企业为中心,所有经营决策都由控制企业作出,从属企业只负责执行。显然,这里的从属企业实质上只不过是控制企业的一个部门。过度分散型恰好相反,控制企业一般不干涉从属企业的业务活动,从属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财务以及人事方面均享有较大自主权。此种状态容易产生从属企业的经营决策目标与控制企业的总体计划相悖甚至相冲突。所以,在实践中这种控制模式是非常罕见的。而适度集中型是控制企业只对从属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进行控制,诸如经营战略的选择、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决策、长远发展计划的确定等。此外,从属企业则可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上述分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概括,不能涵盖实践中的所有情况。在实践中,控制企业对从属企业的控制是千丝万缕的,不能严格的将其归人某一模型,但最基本的控制标准还是适度集中型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组建企业集团的目的。其次,从属企业为了控制企业或企业集团整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从而追求集团利益的最大化。控制企业可以要求某一成员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向另一成员企业购买产品或服务,或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控制企业也可以要求从属企业提供无息贷款、放弃有利可图的订单以及无偿提供技术秘密等。这些指示往往是为了整个集团的利益,5有时甚至损害从属公司的利益,若从属公司为一子公司,也就间接损害了债权人和其他小股东的利益。这与公司法所规定的“每一公司均为独立主体”的原则相违背,而且“子公司自身的企业利益被侵害,就成为母公司实施持久控制的必然结果。”所以,从法律上看,从属企业拥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应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但从经济上看,从属企业虽然应该是拥有完全独立经营自主权的经济实体,应追求其自身的利益。但从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出发,从属企业是被作为企业集团的一分子而设立的,以至于在实践中被当作控制企业的一个分支机构,服从企业集团或控制企业整体利益的需要。因此,即造成从属企业法律上的独立性与经济上的非独立性的矛盾。所以,要求控制企业对从属企业的债务承担一定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1.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有关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研究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地开展起来了。在众多的研究论文中,均认为我国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方面对子公司分权太多,管理分散,应该采用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随着网络财务软件和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逐步在企业集团中推广使用,财务集中管理逐渐成为企业集团的选择,更成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要求。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国资发评价[2005]281号文件《关于做好中央企业2005年度财务决算和2006年度财务监管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各中央企业要结合内部机构重组和扁平化管理的需要,积极推进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加强财务集中管理,积极探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加大财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增强集团公司资源配置和财务监控能力”。那么,集团财务的集权管理与集中管理到底是什么关系?财务的集中管理是否就意味着集权管理呢?1.2.1集中管理≠集权管理集权管理是与分权管理相反,涉及集团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管理决策权限的划分,是一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而集中管理应该与分散管理对应,涉及对集团母子公司的财务经营数据和资金的管理是集中于集团母公司,还是分散到各成员企业,是一种集团公司财务监控方式的选择,两者有着不同的内涵。集权管理是指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决策权,包括融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产处置权、资本运营权、资金管理权、成本费用管理权和收益分配权等一系列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权限,绝大部分集中于集团母公司。集团母公司集中控制和管理集团内部的经营和财务,做出财务决策,而所有子公司必须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的决议,各子公司仅仅进行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财务管理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而集中管理是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实现集团财务统一核算制度、统一报告制度和统一管理制度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指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的财务情况全部纳入到母公司的核算和管理之中,所属单位只有进行日常决策的权利和执行集团公司的各项政策的义务,其实施的对象是集团公司的所属单位,包括会计集中核算、财务集中控制和财务集中决策。集权管理基于集团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在集团母子公司之6间的财务管理决策权限的划分上,将财务管理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一方面便于集团母公司较容易调动内部生产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便于集团母公司通过集团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如通过统一采购(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或统一销售(共享销售网络,降低销售成本)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而集团财务的集中管理体现的是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它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会计的集中核算,将集团母子公司的财务会计数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