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文中的若干植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俯察品类之盛——浅析古诗文中的若干植物褚建君▲卷耳▲杜若▲菖蒲▲葛▲槐叶蘋▲浮萍▲苹▲薜荔◆褚建君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按照现代的话来说,王羲之“俯察品类之盛”,就是关注生物的多样性。孔子《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代知识分子对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可见一斑。本文试图从古典诗文的若干例子出发,来浅析古代知识分子对于植物的认识。《诗经》中的若干植物《国风》的开篇《关雎》里面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句子。这个“荇菜”,在上古时期是一种美食,可以煮汤,柔软滑嫩。荇菜是龙胆科荇菜属的一种浅水性植物,可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它的茎细长而柔软,节上生根。叶片如同睡莲,小巧别致。花黄色,数量多,挺出水面开放,花期长。现在多用于庭院中点缀水景。《国风》的第二篇《葛覃》,对“葛”这种植物的描写不惜笔墨:“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这不仅正确地描述了葛这种豆科藤本植物的外貌与生长习性,还指出了它的用途:絺就是细葛布,绤就是粗葛布。虽然,近、现代人们不再用葛来制作衣物了,但葛根粉的保健价值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葛根最解酒毒,葛粉尤妙。此物汶山山谷及沣鼎之间最多。据妹子所见,惟有海州云台山所产最佳。冬月土人采根做粉货卖,但往往杂以豆粉,惟向彼处僧道买之,方得其真。”李汝珍是连云港人,据他自己这个说法,当时的葛根粉已经供不应求,乃至出现假货了。《国风》的第三篇是《卷耳》,直接用植物的名字来做题目了。“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是石竹科卷耳属的草本植物,全株密生柔毛,茎簇生、直立,高30厘米,顶部的嫩茎叶可供食用。卷耳全草可供药用,治乳痈、小儿风究、咳嗽,并有降压作用。还可治阴虚阳亢、心悸、失眠症、头晕目眩、耳鸣、高血压、风湿痛等。有人将卷耳误认为是“苍耳”,这可能是因为卷耳的别称有叫做苍耳的,而苍耳的别称也有叫卷耳的。事实上,苍耳是一种菊科的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叶卵状三角形,长6-10厘米,宽5—10厘米,两面有贴生糙伏毛。除了苍耳子可供药用之外,这么高大、粗糙的草本植物用作食物是难以想象的。诗经中出现植物的频率是相当高的,风的第四篇就有“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葛藟荒之”“葛藟萦之”等句子。国风是周代的民歌,真实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界的亲近与了解。而知识分子也能够对这些来自生活和自然的植物内容,加以采纳和应用。相比之下,现代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是渐行渐远了。楚辞香草美人中的香草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屈原的《湘夫人》通篇不及240字,却多次提到种类繁多的植物。如果,仅仅把这些植物当做“香草”的符号来看待,我们在欣赏《湘夫人》的时候,就难免会存在不足。下面这些句子,都是有关具体的植物名字的:“登白薠兮骋望”、“鸟何萃兮苹中”、“沅有芷兮澧有兰”、“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搴汀洲兮杜若”。“白薠”为何物,《辞海》解释为,“薠草,秋生,似莎而大,生江湖间,雁所食。”现代有人专门对“薠”字进行了考证,认为有可能是“蘋”,因为这两个字的形状非常接近。但是,《湘夫人》中已经有了“鸟何萃兮苹中”,这里苹字的繁体应该就是“蘋”。无论从植物本身还是从字、词的写法上,将“白薠”混作“白蘋”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关于“白薠”的意思,应该着落在“似莎而大”的解释上。“莎”为莎草科植物,今名“香附子”,茎三棱形,为常见多年生杂草。《淮南子·览冥》:“田无立禾,路无莎薠。”将“莎”与“薠”放在一起对待。这样看来,一直语焉不详的“白薠”应该是比莎草略大而形态相似的一种水生植物。那么“登白薠兮骋望”的意思,应该是登高而骋望白薠了。“荪”是一种菖蒲科的水生草本植物,有香味,可提取芳香油。喜生于沼泽、沟边、湖边。我国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的习俗。至于木兰科的辛夷、桑科的薜荔、睡莲科的莲、马兜铃科的杜衡、鸭跖草科的杜若等,现代依然沿用相同的名字,只是人们缺乏关注罢了。楚辞中的这些香草或植物,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有助于构建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文字内容显得神秘而生动。古诗文中的植物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的这首七言绝句,人们耳熟能详。杨梅、荔枝,人们非常熟悉。那么,“芦橘”是什么呢?是一种橘子吗?从诗人的描述来看,“芦橘杨梅次第新”,芦橘应该比杨梅要成熟得早。而我们知道,在没有“反季节”水果的时候,橘子的成熟应该是秋后的事情了。这首诗歌说明,苏东坡对植物物候的观察是非常准确的。原来,这里提到的芦橘并不是橘子,而是枇杷。枇杷是蔷薇科的植物,原产中国,中文古名芦橘,又名金丸、芦枝。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的这首《辛夷坞》展示了他对植物生长特点的了解。辛夷、芙蓉花,这里指的都是玉兰花,属于木兰科的植物。大凡植物的花的发生,有两种状态:要么是单独一朵一朵开放的,如玉兰、桃花;要么是一群一群开放的,如葡萄、向日葵。而单独开放的花,也只有两个发生部位:要么是枝条的顶端,也就是末端,如玉兰;要么是枝条的侧面,如桃花。“木末芙蓉花”,就是盛开在枝条顶端的玉兰花。“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则描述了玉兰花花期不长的特点。可见,对于植物的认识,有利于提高诗词写作的技巧和境界。现在,我们把高等植物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诗词中,对这些植物都有大量的涉及。如,关于苔藓植物的有: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王维《宫槐陌》:“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王维《书事》:“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刘孝威《怨诗》:“丹庭斜草径,素壁点苔钱。”李白《金陵凤凰台置酒》:“六帝没幽草,深宫冥绿苔。”辛弃疾《水调歌头》:“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关于蕨类植物的有:《诗经·小雅·四月》:“山有蕨薇,隰有杞木夷。”《诗经·国风·召南》:“陟彼南山,言采其蕨。”王禹偁《读史记列传》:“西山薇蕨蜀山铜,可见夷齐与邓通。”智圆《赠林逋处士》:“风摇野水青蒲短,雨过闲园紫蕨肥。”杨万里《与主簿叔蔬饮联句》:“蕨含春味紫如椽,酒入春风浪似山。未信乾坤非细物,小吞螺浦半杯间。”蘋、萍、苹辨析蘋、萍、苹,这三个字,都与植物有关。有必要辨析清楚。杜甫《东屯月夜》诗:“抱疾飘萍老,防边旧谷屯。”明李景福《暮春遗意》诗:“三春看又尽,身世一飘萍。”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个“萍”,是指浮萍科的植物,属于种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我国有3属,6种,如浮萍、紫萍等。这类植物,浮水、生于淡水中;植物体退化为鳞片状体,微小,有根或无根,常以出芽法繁殖。由于它“居无定所”,常用以喻不定的生活或行踪。常见的词语有:萍泊、萍踪,萍水相逢等。《诗经》有:“于以采苹?南涧之滨。”这个“苹”现在应该是繁体字“蘋”的简化形式。繁体字的“蘋”或简体字的“苹”,是指苹科植物。这类植物与浮萍科植物不同,不是种子植物,而是蕨类植物。苹科的植物,一般为多年生水生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亦称“大萍”、“田字草”。全草可入药,亦作猪饲料。从植物本身的特性来讲,“萍”是可以无根而漂浮的,“苹”则是有根而定植于泥土中的。所以,这两个字在应用上,应该有严格的区别。需要说明的是,蕨类植物中有一个科,叫做槐叶苹科(也有做槐叶蘋科),里面有一种植物叫槐叶萍的,多生于水田,沟塘和静水溪河内。也叫槐叶苹、蜈蚣萍的。“萍”、“苹”莫辨,到了如此的地步。至于“蘋”,若做繁体字对待,则可以当做简体字的“苹”。但是,若作为简体字使用,它的发音是pin,而不是ping。按照“平水韵”,“萍”属于“九青”,与青、经、泾、形、刑、邢、型、陉、亭、庭等放在一起。“蘋”的简写体“苹”则属于“十一真”,与真、因、茵、辛、新、薪、晨、辰、臣、人等放在一起。所以,“蘋”这个字的使用比较复杂,需要仔细推敲。中国古代的植物分类对于古人来说,植物的功能主要在于“食”、“药”两方面。如,作为“五谷”之一的水稻,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公元前27世纪被栽培的记载。《史记·夏本纪》:“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就开始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生产了。《淮南子》:“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些都说明,我国远古时期对于植物种类及其功用的认识、研究与利用。后汉(公元200年左右)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营养和常服药;中品120种;下品125种:为专攻病、毒的药。如,关于人参,有这样的描述:“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这种对于植物的认知和分类,是按照人们对于资源利用的需要和方便来进行的,是“人为分类法”。我国采取人为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的典型例子,是李时珍1590年发表的《本草纲目》。在这本经典的药学古籍中,李时珍将植物分为草、谷、菜、果、木5部。草又分山草、芳草、湿草、青草、蔓草、水草等11类;木部分乔木、灌木等6类。1659年国外拉丁文出版的时候称之为《Florasinensis》。这样的分类方法,虽然不再适合当代生物学信息急剧膨胀的状态,尤其是有了生物进化的理论之后,人们开始重视物种与物种的亲缘关系,并按照亲缘关系提出了一些“自然分类”的系统。但是,从应用和方便的角度来看,李时珍对于植物特性描述的许多术语,当前仍在使用。至于《本草纲目》其他方面,尤其是药学方面的价值,一直有待于人们做持续的研究。结语俯察品类之盛,是关注生物多样性。这不仅是现代生物学领域的事情,也是一切人类为之感兴趣的人文问题之一。期望通过这篇小文,能够鼓励大家对自然万物的重视,亲近自然、认知万物,从而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自然界和人类自己的认识。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