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指导鉴于母乳对早产儿的特殊生物学作用,世界卫生组织等强烈推荐母乳喂养作为早产儿首选的喂养方式,并至少应持续母乳喂养至6月龄以上,以降低早产相关疾病的发生率。由于早产儿摄入量的限制和母乳中蛋白质和主要营养素含量随泌乳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使早产儿难以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因此,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的母乳喂养儿,需添加母乳强化剂,以增加能量密度和各种营养素含量,确保其生长需求。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无高危因素的早产儿,鼓励直接哺乳,纯母乳喂养。但如有生长缓慢或血碱性磷酸酶升高、血磷降低,可适当应用母乳强化剂,直至生长满意及血生化正常。纯母乳喂养早产儿还要特别注意铁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对于高危早产儿,如母乳量>50%,则足量强化母乳+早产儿配方奶至胎龄38-40周,之后转换为半量强化母乳+早产儿过渡配方;如母乳量<50%,或缺乏母乳强化剂时,鼓励直接哺乳+早产儿配方奶至胎龄38-40周,之后转换为直接哺乳+早产儿过渡配方。补授法是推荐的方式,可以促进母亲泌乳。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无高危因素的早产儿,鼓励直接哺乳,不足部分添加普通婴儿配方。但如有生长缓慢或奶量摄入<150ml/kg·d,可适当采用部分早产儿过渡配方,直至生长满意。对于高危早产儿,应用早产儿配方奶至胎龄38-40周后转换为早产儿过渡配方。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无高危因素的早产儿,采用普通婴儿配方。但如有生长缓慢或奶量摄入<150ml/kg·d,可适当采用部分早产儿过渡配方,直至生长满意。出院后12周内应进行首次评估,包括早产儿的喂养情况,如喂养方式(乳类)、每天所摄入的奶量、每次喂奶所需时间、哺乳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呕吐、腹胀等;排尿和排便的次数和性状;体重增长情况;生活节律;住院期间并发症的治疗与转归等。在此后定期的随访中,也同样要评估早产儿的喂养情况。母乳喂养还应评估:每日哺乳次数及持续时间、单侧或双侧喂哺、有无添加人乳强化剂及添加量、尿量、睡眠、体重增长、母亲的饮食习惯和身体情况等。对开始添加半固体食物的婴儿应询问食物种类、添加次数、接受程度和进食技能等。强化营养时间及乳类转换.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意见,应按照早产儿生长监测的结果来个体化指导。一般来说,高危早产儿需要6个月左右,但如果在校正6个月之前追赶生长满意,提前达到生长目标,则应避免过度喂养,逐渐停止强化。如并发症较多和有宫内外生长迟缓的早产儿可能需强化至校正6个月以上,个别甚至到1岁。但需要注意的是,应根据体格生长各项指标在校正同月龄的百分位数,最好达到P25~P50,小于胎龄儿>P10,而且要看个体增长速率是否满意,注意避免体重/身长>。达到追赶目标,则可逐渐终止强化喂养。准备停止强化喂养时应逐渐转换为纯母乳或普通婴儿配方。转换期间需监测早产儿的生长情况和血生化指标,如生长速率和各项指标的百分位数出现下降及血生化异常等,可酌情恢复部分强化,直至生长速度正常。早产儿营养管理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还关系到远期预后与健康。《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5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