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下中国互联网新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密级:Xx大学JINGGANGSHANUNIVERSITY本科学年论文(设计)题目浅析当下中国互联网新闻“黄色”化现象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起讫时间教务处印制浅析当下中国互联网新闻“黄色”化陆缘(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12级新闻本一班)【摘要】本文在简要介绍“黄色新闻”相关的基本知识下,简单的解析了中国新闻事业的“黄色”化倾向,特别是互联网新闻,以及剖析了“黄色新闻”在互联网的表现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和小鸡影响。【关键词】黄色新闻、煽情主义、眼球经济、新闻生产、互联网新闻正文一、当下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娱乐化当下中国新闻事业,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所进行的内容生产都呈现一种娱乐化倾向。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却没有同精神文化双宿双飞,大街小巷的广场舞是民众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较极端的方式,由此也可瞥见中国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贫瘠。当我们看到《走近科学》此类较严肃的科普栏目亦采取了耸人听闻的叙述手法以此来吸引受众时,我们可以想象到整个中国新闻事业所呈现的一种景象。物质上的充裕不在是人们最重要的追求,他们渴求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精神消费文化应运而生。但是在强大的经济流冲击下,普通大众似乎被“冲昏”了头脑,所表现出来一种较低层次的集体意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根据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1997-2000年间,随着瀛海威公司面向普通家庭开放互联网服务,以及随后搜狐网、人民网的上线,中国互联网发展进入活跃期,网民数量呈现翻番式增长,1998-2000年三年间增长率分别高达238.7%、323.8%和152.8%;进入新世纪的前十年,随着中国互联网从泡沫破灭后逐渐恢复并进入web2.0时代,互联网应用不断创新带动网民总量持续高速增长;自2009年起,网民增速持续放缓,进入平台期。当下互联网已进入web2.0时代,交互性的自由表达空间给予了压抑的民众以表达自由意见的渠道。一些网络新闻事件的迅速传播正是基于互联网带来的这种便利性。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又由于网络传播具有数字化、全球化、即时性、互动性、信息海量等优势,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媒体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业化趋势,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二、黄色新闻产生于19世纪末的“黄色新闻”几经演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到如今互联网一家独大的局面,“黄色新闻”的内涵及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的“黄色新闻”可以看成“娱乐化”的新闻,不具备一般新闻的严肃刻板印象,更多的是通过新闻标题以及内容的娱乐化,来进行新闻生产的一种新闻潮流。“黄色新闻”概念源于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竞争。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和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为争夺报业市场,采用煽情、渲染、夸张的手法报道新闻事件【1】。“黄色新闻”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出现于1900年美国学者德洛斯.维尔克斯(DelosWilcox),道与当时较为保守的TheNewYorkPost进行对比,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从而得出了“黄色新闻”的概念。维尔克斯认为,“黄色新闻”是这样的一种新闻报道:以犯罪和色情为主要内容,大量使用插图和软广告,从而使报道和报纸本身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其基本元素可归纳为:犯罪、色情、图片和其宣传以及广告目的,其中涉及到了报道手段、报道内容和报道效果三个层面。”“按照我国学者李彬的说法,‘黄色新闻’就是一种以轰动性。刺激性和趣味性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模式及其风格,其基本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耸人听闻’。【2】”三、“黄色新闻”在互联网的表现形式1、过度消费女性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SenecaFalls,NewYork)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起始,女权运动以进行了近200年。但是以消费女性为主的消费文化却没有较大的改变。在中国,这种现象更是尤为显著。特别是在互联网所建立的“拟态环境”下,“黄色新闻”呈现一种低俗化的消费文化。“重庆美女大学生上黑车失联9天疑被拐卖”,2014年8月18日,一重庆女大学生失联的新闻事件,一经网络发酵,迅速扩散。以此,有关“美女大学生”的网络新闻层出不穷。为何这样的新闻会在网络空间内持续发酵,究其根本在于作者很好的利用了人们的浅层次心理需求,“美女”、“女大学生”......这些女性化的词汇对于触屏一族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纵观雷人的抗日神剧,里面涉及的女性形象大多也是娇弱不堪的,这样的情节似乎是编剧有意而为之,但是这恰恰符合了传统中国男性意识的审美情趣。2、极具“个性”的标题“标题一个比一个更‘耸人听闻’”。“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醒目的形式刊于新闻之前......概括新闻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3】”根据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使用率为91.2%。由此可见人们接触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是通过手机客户端,网易、今日头条、腾讯等手机客户端对于新闻的传播起着巨大的作用。快餐消费的时代,新闻内容已不再是人们所追求的。受众一目十行,能够引起受众注意的不再仅仅是基于兴趣爱好,而是看哪个新闻标题更具有吸引力。可以这么说,写好网络新闻标题意味着写好了一半的新闻。3、低俗化新闻泛滥“当大众文化成为市场经济时代文化的主流时,大众化、娱乐化也就成为现代媒介的主要特点。”(新闻娱乐化与“煽情主义”比较)大众文化的流行为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提供了温厚的土壤。大众文化远离意识形态,摒弃“严肃”、“深刻”等意义,追求享乐化,低俗化,恰好迎合了丰厚物质文化冲击下的受众单调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新闻,娱乐化下的娱乐事件已成为受众所津津乐道的话题,“黄、毒、赌”是这类新闻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文章出轨”、“房祖名吸毒”、“汪峰赌博”......这些本身属于很普通的一些或涉及法律或道德的事件,在网络自由空间里得到了数万网民的拥赘,受众所关注的并不是真正地道德或法律问题,而是在消费着这些公众人物,通过评论、跟帖形式表达着自己无关痛痒的情绪。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监狱风云》的大名单里面还会有更多的大牌加入。4、过度追求眼球经济在我国近二十多年的传媒改革进程中,伴随着媒介市场化步伐加快,产业性质日益凸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浪潮的勃兴,媒介市场与信息消费观念的兴起,我国传媒业在新闻理念、大众传播理念以及文化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是一个异常受宠的词语,除了“新经济”、“泡沫经济”、“虚拟经济”之外,不知谁又发明了一个“注意力经济”,也称“眼球经济”。“眼球经济”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有现象,这里我们拓展一下它的外延,引申到其它产业领域中去。目前,似乎衡量一个网站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网页访问量的大小。而这个访问量的标尺是日访问量(点击率),有个形象的说法叫日流量,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PageView”这个词。或许英文的称法更能让人把网页的日访问量与“眼球经济”联系起来。在互联网世界,创新永远是根本。没有创新就会立即被人抛弃,这就是“眼球经济”的苛刻要求【4】。如今的互联网新闻,特别是新闻标题通过二次加工,变得尤其具有与吸引力。在社会新闻版块,“星、腥、性”似的新闻仿佛有重新夺回昔日“霸主”的地位。四、“黄色新闻”在当下互联网环境下的角色扮演积极意义1.“黄色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发展了现代新闻报道的“故事模式”,反映了传媒的两种功能之一:讲述故事。“‘黄色新闻’是现代办报理念的先驱【5】。”在网络新闻时代,“黄色新闻”这种特殊的报道模式适应了现代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需求,快速的生活节奏需要快速定位新闻目标,不管是“数字土著”,还是“数字移民”,触屏化的浏览模式需要“黄色新闻”的出现。2.其受众定位非常明确,观念较之政党报纸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受众媒介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受众产生了进一步的细分。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具有较高的战略高度,更加“接地气”地去进行新闻内容生产,通过对具体调查,从而与受众进行更好的互动。3.对低层读者口味的迎合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功能的一种预演和初步发挥,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4.“黄色新闻”在新闻业务上的一些变革,进一步活跃了新闻内容,增强了新闻本身对民众的吸引力。“现代大众类报纸热衷于社会新闻、犯罪和煽情新闻,而且非新闻题材的内容增多......”显然,这样的变革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是被动改变的,但这也是新闻发展的潮流之一。5、“黄色新闻”在互联网的表现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以及增加受众的业余生活情趣。当下经济飞速发展,由此带来的是物质生活的膨胀而精神生活却极度缺乏。而此时“黄色新闻”的呼之欲出正迎合和受众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快餐文化”的背景下,人们乐于接受这样的新闻传播方式。6、“黄色新闻”是新技术手段不断更新从而被广泛利用的有力佐证。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网民的进一步年轻化,对于新技术的使用与接收更轻易,由此这类新闻的生产则更加符合年轻化网民的口味。消极影响1.“黄色新闻”的煽情主义宣传,大大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践踏了长期以来新闻界一贯奉行的最高准则。“黄色新闻”是“眼球经济”最好的案例,在互联网时代,具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第一时间吸引了受众眼球,然而,却很少人真正关注新闻内容本身。2.黄色报纸的煽情报道、犯罪报道。耸人听闻的宣传,毒害了人民的心灵。调查显示,在2009年,我国的大学生上午率已经达到89.9%。虽说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但是长期以来营造的“拟态环境”蒙蔽了人们的慧眼,在日复一日充斥着“黄色新闻”或疑似“黄色新闻”的商业网站“熏陶”下,多多少少会受到冲击,特别是那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更容易被误导。“黄色新闻”追求低品味、低格调,不择手段地满足公众求知、猎奇、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使人们忽视了现实,以致某些受众误入歧途,情不自禁的被那些“黄色新闻”的“糖衣炮弹”所击中。3.“黄色新闻”究其实质是某些庸俗的文化在新闻领域的体现,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以媚俗、低俗、粗俗为特点的“黄色新闻”正在销蚀着中国传统文化根基。4.“黄色新闻”弱化了媒介的社会责任。现代社会的黄色新闻过多的注重于经济利益,常以低级趣味和刺激性、轰动性的新闻吸引读者的眼球,有时甚至不惜制造假新闻,这不仅不能很好地承担起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和实现社会监督的作用,而且还以低俗有害的信息污染社会空气,败坏社会道德,与以高尚的精神文化营造良性、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的媒介社会责任原则背道而驰。完全没有起到“把关人”的作用。5.“黄色新闻”降低媒介公信力。媒介公信力和媒介的核心竞争力是媒介生存的两大不二法门。黄色新闻思潮注入新闻传播界,带来媒介的诚信危机已经成为媒介公信力下降的祸首之一。如美国的《纽约时报》案例,《纽约时报》一直以新闻的真实性而著称于世。然而,2003年5月,该报先后爆出两起假新闻事件,成为创刊以来最大的丑闻,致使其公信力遭受巨大打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介赢得受众信任的首要标准和条件,而黄色新闻指导下的新闻实践为了追求轰动煽情的效果,公然无中生有地制造新闻、制造卖点,无疑极大地毁损了传媒的公信力。结语:西方社会经历了多年的“黄色新闻”浪潮,经历过高潮,也有过阵痛。“黄色新闻”的产生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在当今处于特殊时期的中国,“黄色新闻”的存在是客观地,我们应该两面去看待它。但是,不能一味放纵,娱乐至死的道理无人不懂,“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6】。”黄色新闻产生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在其后不同的阶段不断增加新的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