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姓名:吴辰专业班级:11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大禹班)学号:1119010210联系方式:15651620822任课老师:宋开芝浅析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也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而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发展正文一、文化软实力的含义“软实力”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在《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中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即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魅力和道德诉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约瑟夫·奈还进一步指出,软实力依赖于“塑造与影响他人偏好的能力”,并把国家软实力的来源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文化;第二,言行一致的政治价值观;第三,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他把文化放在软实力的第一位,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地位和意义由此可见一斑。表面上看文化似乎确实很“软”,但事实上它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大力量。文化其实是对制度不足之处的补正,国家文化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形成国民的良好精神素养。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塑造整个国家的价值观和精神体系,对国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二、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着,下面从三个角度进行简要剖析。第一,从国际角度看,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他们认为,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这个国家一打就垮;而文化软实力不行,可能这个国家不打自败。第二,从国内视角看,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因此,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建设中国特色文化,更加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兴盛于发展。第三,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文化产业成为一个新的亮点,但还和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存在“三个还不完全适应”:一,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二,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还不完全适应;三,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还不完全适应。因此,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需更加结合我国的国情与文化建设继续积极开展。三、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取得的成就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新时期,我国结合自身国情和社会发展情况,使得文化软实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从无形向有形,从意识形态向经济形态的一种转化。在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的前提下,文化产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追求不断提高,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从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对外交流和竞争中的一个有效武器,我们必须利用好、发挥好,才能使之成为我国整体综合实力增长的一个“新亮点”。第二,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公共价值观,是国民对国家文化产生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归属。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仁爱、诚信、善行这些都是其主要内容。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个观念从之前单纯的文化含义慢慢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社会”、“和谐家园”成为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话题。第三,“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名片,是衡量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给世人的国际形象一直是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为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赞扬和尊重。这些实实在在的形象工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国际局面,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四、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所面临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第一,社会核心价值观缺失。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几年“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关注国人核心价值迷失的问题,加紧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建设的呼声再度高涨。第二,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除了上文提到的“三个还不完全适应”之外,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仍然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电影方面,我国电影的海外销售几乎只是美国的一个零头;在文学方面,迄今为止,国外民众很少有人能说出一个比较有名气的中国作家;在跨国旅游、知名企业和品牌影响的方面,中国元素依然稀缺。总体上看,虽然近两年来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文化产品中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但是,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的状况却是不争的事实。第三,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首先,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也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从而潜在的文化软实力缺少了被发掘的机会。其次,一些文化产品被注入其他因素,降低了其本身的质量。最后,文化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化。如文化产品盗版严重、低俗不健康的产品充斥市场等,要规范好我们的文化市场,才能为文化资源向文化竞争力的转化提供有利条件。第四,国民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教育改革至今确实取得了一些让人喜悦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教育管理权限划分不清,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等。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还相对落后,由此导致我国的国民素质也相对落后。第五,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在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专业文化人才的缺失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现在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许多我们认为不错的文化产品因为缺乏市场化运作,在海外没有引起反响甚至受到冷遇。文化经纪人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严重制约。第六,国际话语权微弱。随着20世纪末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遇重大挫折。与此同时,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实施不争论、韬光养晦政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遥遥领先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以绝对优势把控了各个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在这一格局之中,我国掌握的国际话语权微乎其微,世界各国的人们长期听不到我国的声音。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软实力的进一步发展。五、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建议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采取一些必要而紧迫的措施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水平。第一,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大家庭中团结互助、融洽相处,共同孕育了我国独特的民族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国今天的文化事业才会取得好的发展前景,它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二,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广大博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外来文化充斥的现今,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强势推出民族品牌,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第三,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国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寻求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国家应该为这些人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来培养他们新一代能够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的后备军。第四,开展文化外交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文化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外交为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构建了平台,让我们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同时对于吸收和借鉴世界的优秀文化,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也有相当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六、结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起步到进步再到发展,过程非常艰辛,但是取得的成就是令人骄傲的。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个发展还仅仅处于初步阶段。因此,我们应该总结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吸取经验和教训,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以便今后文化软实力能更好的发展下去,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参考文献:[1]约瑟夫·奈:《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2]百度百科[3]单连春:《形式与政策》专题讲座系列之中国文化的发展及文化软实力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