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2013届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浅析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因素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专业年级2009级历史2班学生姓名梁洪燕学号20090511697指导教师邹登顺职称副教授2012年3月20日第2页(共9页)重庆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专业2009级学生姓名梁洪燕性别女学号20090511697题目浅析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因素完成期限2012年2月~2012年3月,共5周。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课题任务完成情况论文(字);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评分(百分制):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第3页(共9页)浅析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因素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专业2009级梁洪燕指导老师邹登顺摘要:在中国造园思想中,始终渗透着封建礼制思想、天人和一思想和风水五行等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及其审美情趣对中国古典园林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礼制思想、天人合一、风水五行等文化因素来剖析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作用。关键词:文化因素;古典园林;影响一、古典园林中礼制规范的影响儒家一向将“礼”看成是“天道”的规范,是天经地义的,而“德”是建立在遵“礼”的基础上的。颐和园谐趣园的“涵远堂”匾额“履德之基”即申述其义。皇家园林标榜的是皇帝的德义,而私家园林则体现“遵礼”和“尚志”,突出体现出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格精神。而士人园林从本质上来说是完善士大夫人格精神的场所,儒家礼制规范深深的印刻在古典园林的布局与装饰等方面。(一)古典园林的布局与儒家礼制规范“体天象地”是园林建筑格局的原则。由于中华先民认为神秘的“天”是统治万物的至上神,居住在紫微垣星群之中枢的北极。因为北极星移动的十分缓慢,所以给人以北极星是不变的错觉,很早就开始了北极崇拜,认为北极的“光耀”是王者“当天心”的标志,并且与人间的王者相联系。[2]因此“象天”就是以想象中的天宫秩序为蓝本,建造人间的宫苑。而儒家一直以“天道”和“人道”合一,所以“象天法地”、“天尊地卑”是天经地义的。“礼”体现在古典园林上就是园林的布局形式及其建筑的建造样式上的等级差异。如避暑山庄的选址就体现了“礼”。山庄所居位置,有独立端严之威:北有层峦叠嶂的金山作为天然屏障;东有磬棰诸山毗邻相望;南可远舒僧冠诸峰交错南去;西有广仁岭耸峙;武烈河自东北折而南流没,狮子沟在北缘横贯,二者贯穿东北,使这块山林地崛起在“丫”形河谷中,环抱的群山呈奔趋之势,有“顺君”之意,众山犹如辅弼拱揖在君王左右的臣僚。后来建造的“外八庙”与山庄呈“众星拱月”之势,正符合康熙“四方朝揖、众象所归”的政治需求。同时,避暑山庄占地面积达564万平方米,相比私家园林的精小,它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第4页(共9页)土”的帝王思想,以及“谁敢与其争锋”至高无上的皇权,而皇权也正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深刻写照。[7]北京颐和园以主要建筑龙王庙、排云殿及佛香阁等形成中轴线,控制全园。建筑不仅在山水的焦点处,而且三个建筑所处位置逐渐升高,建筑体量逐渐变大,最终以佛香阁作为全园的视觉中心和构图中心。从佛香阁上观景,有很强的俯视效果,同时能够满足帝王者一览众山小的心理需求。全园内的景区皆以此轴线为中心,层层铺开,好似群臣皆以皇帝为中心并辅佐其左右,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皇权。讲究“以天合人”的儒家,视封建礼制为规范人们回归“天道”的金科良律。古代宇宙论中的盖天说,即“天圆地方”说,极大的制约了园林的选址和布局。[8]皇家园林中的建筑区和私家园林中的住宅建筑在设计上多是方形或是长方形,由多进院落组成,讲求“顺天理,合天意”的礼制,强调中轴线意识和“天定”的尊卑等级秩序,在南北纵轴线上安排主要建筑物,在东西横轴线上安排次要建筑物,以围墙和围廊构成封闭式整体,严肃、方正,井井有条。(二)古典园林的装饰与儒家礼制规范中国的古典园林主要反映的是精致风雅的士大夫文化,因此园林装饰也浸润着书卷气和浓浓的文化艺术氛围。文字成为园林装饰的重要内容,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尤为突出。留园门厅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顾廷龙书写的“天下名园”匾,大型玉石镶嵌的漆雕屏门上刻有“留园全景图”,背面为著名书法家吴进贤书的《留园记》。有着“江南第一厅”之称的留园楠木厅,正中四面红木银杏屏门,南面刻有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文,北面刻着唐孙过庭《书谱》180字,正面写有唐刘禹锡的《陋室铭》全文。[6]而建筑物上悬挂、篆刻的匾额楹联和砖刻、书条石等,成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典雅装饰品,使园林充满了氤氲的文气。“书画琴棋诗酒花”是文人士大夫的七大韵事,也是他们在园林的主要活动,因此也经常出现在园林的装饰中,如狮子林有古琴、棋盘、函装线书、画卷四个漏窗,成为四雅。它是千年来传统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历代文人雅士的必备之物,象征着生活安逸,并有着高度的知识和修养。儒家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是内法圣人,外讲尊王攘夷,就是治国平天下的事功,[1]所以辅佐周王灭商的姜子牙,唐朝东征的薛仁贵,西征的薛丁山,堪平安史之乱,福寿双全的郭子仪等历史人物,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图案。如苏州网师园大厅前的砖刻门楼的图案就是文王访贤,向郭子仪拜寿的戏文的图案。宋朝理学家周敦颐隐居濂溪,种植荷花,并且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一文,这也成为了圆明园的“濂溪乐处”、“映水兰香”,避暑山庄“香远益清”等名景的造景依据。古典园林装饰图案中,基于谐音原理的吉祥符号成为重要的内容。最典型的是蝙蝠形象,蝙蝠的“蝠”跟“福”同音,成为专用的吉祥物,广泛应用在装饰艺术中。蝙蝠为黑暗中的动物,西方认为是吸血鬼的丑恶和阴险的象征符号,而中国诗人却赞美蝙蝠的善于韬晦,养身远祸,“千年风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逃网罗”并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变形移情手法,把原来并不美的形象变的翅卷翔云,风度翩翩。[4]飞翔的云纹与蝙蝠在一起,表示幸福从天而降。颐和园仁寿殿上就有一第5页(共9页)幅巨大的条幅,上面有两百多个寿字,一百多只蝙蝠,象征“福”。有的直接用花草图案,如江南园林爱用绵绵蔓草的图纹,蔓草滋生蔓延,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吉祥的寓意。有许多花草的寓意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牡丹富贵、菊花长寿、万年春永葆青春、石榴多子以及荷花高洁等,而园林中荷花厅、菊花厅、梅花阁等更是数不胜数。苏州狮子林的问梅阁门窗、地画全是梅花的图案,人到了问梅阁就好像置身于梅花丛中一般。古代传说也有在园林装饰中有所体现。园林建筑小品中出现的葫芦及葫芦形状演化而成的瓶状小品,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宇宙发生论的观念,是葫芦剖判创世的意象。①[12]中国古代宇宙发生论认为创世之前的混沌状态是以天地合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为特征的,其物化形象是葫芦,其人格化形象是盘古、伏羲、女娲等。从混沌到世界创生的过程,被形象的叙述为葫芦从中央被剖开,即天地剖判,阴阳分离。葫芦多子,有子孙满堂的寓意,园林中门洞、花窗、铺地中的瓶状构图或直接为葫芦形状或由葫芦演变而来。二、古典园林中的“天人合一”的道德观(一)“天人合一”与皇权的结合“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生态度是重心在内。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中国儒家认为的天是具有义理和道德的“天”。孟子认为“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畏命也”,②[11]天道与天性相通,董仲舒认为,人的知识德性源自于天,天所具有的品质,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只要通过“修身省己,明善心以反道”即可。因此,提出“三纲”、“五常”作为维护帝国专制秩序的永恒道德规范。孔子是以德配天的至圣之人,是与天合德的典范。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古典园林,通过倾注中华传统道德理念的风景设计,将这些传统道德艺术的物化在园林中,皇家园林“以德利政”,私家园林则强调在“游于艺”的过程中净化心灵。古代统治者都倡导“君权神授”说,夏代就有“有夏服天命”,殷代提出“德”是“礼”的辅助,周朝又有“以德配天命”的理论。[12]而朝代更迭也就成了天命的轮换。因此,标榜“有德”成为皇家园林的精神内核。皇家园林中有很多倾注了理想人品的人化风景点,严子陵崇尚节义、相尚以道,以“士故有志”拒绝了汉武帝出仕的要求,耕钓于富春江畔,表现了高尚的节操。有歌赞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山高水长”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儒家追求天道、天理,实质上是探求人的生命之道、生存之道,儒家将达到天道阴阳两极的“和”视为最完美的人格。网师园中的“蹈和馆”匾额就是这种审美理想的说明。儒家倡导的“蹈和”就是躬行中庸之道、谦和之道。儒家以山水作为道德精神比拟、象征来加以欣赏,它和儒家诗论所说的比兴有着密切的关联。孔子所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为园林美学欣赏的重要命题,追求山水仁德,主张将“情”、“志”融入到山水之中,将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拙政园梧竹幽居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怡园的“岁寒草庐”第6页(共9页)都是其中的代表。(二)“天人合一”与自然的融合天人合一在园林中变现为: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因借自然。顺应自然即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应顺着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中国园林创作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园林建筑正是水乳交融的结合点。[17]依山傍水兴造园林建筑,自然而巧妙地再创山水之乐,亭台楼阁与曲径长廊,点缀在山水之间。虽然由人所做,却宛若天成而风景如画。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造型上独具特色,无论是线条、轮廓、形体,还是色彩方面有体现出一种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和谐的自然风格。就像圆明园,就地势低洼,多泉水的天然之势,充分发挥“就低凿水”,宜于以水构境成景之所长。开凿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散则为溪为河,聚则回环萦绕,曲折蜿蜒,构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水系。[3]如园中的脉络,将大小不一的洲渚岛屿连成一体,既为景境的创造提供基地,又将所有的景境融于水网的空间环境中,造成独具自己特色的山水意境。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①[9]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尤为突出。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园林虽是人为,却如自然世界的缩影,它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的,具有诗情画意,供人居住、游览的综合艺术。[20]它不仅涉及建筑、生物等科学知识,还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传统的自然主义、宗教等哲学观念渗透到园林建设中,以自然天成的形式美展现出来。中国古建筑在审美情趣和创作思路上也极力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例如明朝的天坛祈年殿采用圆形三重檐体制,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很明显的体现出“天圆地方”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17]因借自然则是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的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巧于因借”中的“因”,就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即随地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13]寄畅园依山就势,低开水域,引泉入池,形成了山水相依托而相得益彰的大结构。而园内的建筑布局则更是依据这种大结构顺势而立,满足了造景也观景的需要。如水边知鱼槛近观内中“古柯”、远观惠山英姿,“环翠楼”、“涵碧亭”、“凌虚阁”等取景也相当近,因此从环翠楼”极目远眺,园外惠山的美丽风景尽收眼底。园内园外的景观融为一体,达到了身在小园中,尽收园外景的艺术效果,真正做到因借自然。所以,利用借景,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雁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一个普通的草堂,也可以引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空间感触。又如叶绍翁名句:“应怜屐齿印苍白,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三、五行风水说对古典园林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中国古代建筑讲究第7页(共9页)阴阳五行的生态观,其目的是为了依照山水的自然条件,谋取人类居住的最佳地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水是我国古代有关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