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集锦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13页【时评阅读】焦点时事及评论集锦(二)1、【文化】维也纳金色大厅咋成中国人“卡拉OK厅”近日网上爆料,今年以来,已有130多个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但真正的观众却寥寥无几。金色大厅成了这些“演员”们的“卡拉OK厅”。(9月26日新华网)维也纳金色大厅在中国有着“世界音乐圣殿”之称,许多国内音乐人及音乐团体以曾登上金色大厅演唱为标榜。随着各种有关金色大厅的媒体宣传影响扩大,中国民众也渐渐对金色大厅产生了朝拜式的迷恋,对曾登上大厅演出的音乐人予以地位认可。而事实上这座大厅只是一座供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们切磋技艺、展示自我的有偿活动场所,只要交付场租,无论音乐素养高低,任何人都可享有在金厅彩排并演出的权利。金色大厅虽然富丽堂皇,设备一流,但仍不能被称为“世界音乐圣殿”,那么为什么中国音乐界对其无限推崇呢?虽然音乐人大都了解其中内幕,但是仍对唱响金色大厅兴趣不减,并且媒体也对金色大厅献唱冠以诸多美誉“让世界震惊”、“中国音乐家征服欧洲”、“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等等溢美之词批量生产,就算有些媒体戏称“金色大厅”为“金钱大厅”仍不改初衷。走向金色大厅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条成名的捷径,成为一条镀金之路,拿上租金在会场走一圈,回来就变成了登上世界音乐圣殿的音乐大师,面对迅速“成功”的诱惑,没有人捅破这层窗户纸,民众也依然为频频报道的“受邀金色大厅献唱”而激动,以为终于迎来了中国音乐的春天。而事实上,神化金色大厅只是一场艺术上的自欺欺人,门票基本靠送、观众寥寥无几、盈利只是枉想,这种种现实都彰显了这场中国音乐界的盛宴只是自欺欺人式的胜利。让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而不是走向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卡拉OK,这需要中国音乐人摆正位置,正视自己,端起架子,杜绝虚荣心,埋头做音乐,而不是抬头找捷径,用一时的喧哗迷惑自己。维也纳是个小城,有限的观众经不起频繁演出的“狂轰滥炸”,一次两次尚能吸引观众,但大批量的生产已经让维也纳观众腻味。过多过杂的演出团体拉低了中国音乐的标准,过多的赠票更会使中国音乐“掉价”,希望中国音乐人能够端起架子,看到“利益”,不要再给维纳斯人民普及免费的中国民乐,冲着盈利而去吧,终有一天让世界人民为中国音乐喝彩。再者,百度上搜索献唱金色大厅,你会发现几乎各地的地方文联都曾登上这座“音乐圣殿”,用“当地民乐感动世界”,南昌文联、蒙古青年合唱团、陕北民歌、各种戏剧,以及各中、小学都有音乐团体登台,笔者想问一句,登台费从何而来?意义又何在?并且有些乐团不仅没有得到热烈欢迎,反而受到了当地批评,一窝蜂式的涌向金色大厅对中国音乐在维纳斯的发展是不利的,希望各地文联等相关部门能对这一现象认真审核,规范市场,将中国民族音乐引向正途。2、【时事】浴缸鸭放到再大,也不是艺术1917年纽约,一位叫杜尚的法国人,把一个白瓷小便池作为自己的作品送去参加一个艺术展……二战以后,美国为了要当世界艺术老大,打压法国“艺术”,更为了与苏联文化冷战,自立门户搞“当代艺术”。所谓“当代艺术”,就是说传统“艺术”已经过时,从此不用画画也不用雕塑,大家都来搞日常物品的“装置”。于是,杜尚被美国人推为“当代艺术”祖师爷。他的小便池成了身价百万美元的艺术品,供奉于西方顶级艺术博物馆。美国“大众艺术”(popularart“波普艺术”)名家奥登伯格,专门放大衣服夹子、羽毛球、锯子等日常物品,体量巨大,就算“雕塑”了……美国人把这种将艺术混同为生活、点土成金的做法,以“当代艺术”之名,向全世界推广。美国通过艺术市场和各种双年展,宣传捧炒“当代艺术”,配以滔滔艺术理论,生生将西方“艺术之都”从巴黎迁到了纽约。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出现了一大批“没有艺术的艺术家”。许多没有进过相关学院的花匠、保安、无业游民,摇身一变成为著名“当代艺术家”,一夜之间大红大紫。例如,法国出现了一位“花匠艺术家”,专门把花盆放得巨大,成为“艺术巨星”。荷兰也出现一位“大黄鸭艺术家”,把儿童浴缸玩具小黄鸭,放大到十几米、二十几米高的巨大体量。今年,他的大黄鸭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在中国多地展出,引第2页共13页起一轮媒体大轰炸。-事实上,美国式“当代艺术”不仅将艺术日常化、低俗化,还常常表现为趣味的“幼儿化”。精美高雅的各国传统艺术遭到抛弃,而幼儿玩具“艺术”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比如玩具熊、玩具象等。大黄鸭属于典型的美式“国际当代艺术”,之前已在西欧和日本等国展过。不过,小孩玩具,把它弄成巨大就成“艺术品”了?这种“当代艺术”的套路太指鹿为马了吧。一件没有艺术含量的东西,并不会因为巨型放大而变成艺术品。事实上,这次大黄鸭来到中国,不仅给西方带去巨大商业利益,更是一场空前的文化宣传,背后潜藏着推广美式“当代艺术”的国际背景。可悲的是,具有深厚艺术传统和精微艺术品鉴能力的中国人,对此毫无意识。实际上,大黄鸭造型极其幼儿趣味,缺乏真正的艺术感。浴缸鸭就是浴缸鸭,不是什么艺术品,不值得媒体如此大规模报道。相反,我们应当警惕以“艺术”之名,来降低国人的审美品位,让国人的审美“幼儿化”。(作者是浙江大学教授)3、【文化】七夕之殇,让法律更人性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农历七月七(即七夕)这一天,因为它代表了中国特定的爱情观,家庭观和生活观。尽管国家从来没有把这一天列为公众的法定节日,但是各地民间都有意无意地把这一天的工作和活动和七夕挂钩,让更多的人们体验和领略这个特殊节日的内涵。和二月十四日西方的情人节有所不同,中国的七夕除了固有的浪漫热情之外,平添了一份对爱情的忠贞,坚持和宽容。因为中国的七夕更多的充满悲情,忍耐和渴望。人们对爱情的真诚的渴望,和对真正爱情的期盼,是千年不变的情结,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许多人发现,在现代化的今天,在人们追求高档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发现人们的忠贞的爱情越来越成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可以说,没有忠贞,就没有真正的爱情,而没有真正的爱情,就没有什么生活的高质量。在追逐物质享受的无穷无尽的拼搏之后,人们再也找不到那个可以赖以休息,信赖,依靠,让人放心一歇的精神寄托了。当代的爱情被物欲,利欲,肉欲所绑架,所谓的忠诚被谎言,虚伪,手段所埋葬,人们这时才发现,真正需要的真诚,干净的情感已被虚荣,无耻和贪欲严重污染。七夕再次光临,使人们更加珍惜现有的幸福。笔者听朋友说到一个不和谐的现象:就是在七夕这一天,许多法院竟然照常开庭审理形形色色的离婚案,这显然和七夕这一天固有的内涵大相径庭,这的确让人感到不解。如果法院在下达开庭通知时,稍加细心,就可以做得更人性化,更人情味一些。虽然有的人并不会在乎七夕这一天审理个人的离婚案,但是这肯定会在未来的岁月中留下伤痕,也会在自己后代,亲朋好友的记忆中留下阴影。对七夕的尊崇,绝不是迷信,更不是愚昧,而是对情感真实的敬畏。没有敬畏,就没有尊敬,也不会有服从。笔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就在七夕这一天将走进法庭,接受他妻子提出的离婚诉求,让人唏嘘的是他的妻子是在二月十四日这一天正式提出离婚要求的。过去的半年中,为了他们4岁的儿子,他尽力挽救这个婚姻,为的是给孩子留个完整的天空和幸福。但是,一切努力都无法改变。明天就是他和孩子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如果法院细心一点,回避在这一天审理这样的案例,让法官的善良和法律的慈悲至少可以温暖一下那些即将分道扬镳的人群,至少可以让社会变得温柔和谐一点。在当今中国需要重建诚信,重塑良心的时刻,其实中国真的应当设立一个“自省日”,专门用于反省那些忘恩负义,追名逐利,损人利己,不忠不孝不信的行为,树立新的社会风气,让我们的生活质量能够建立在诚信之上,造福后人万世。中央电视台将在七夕推出丰富的节目,纪念人们心中的那个爱情圣殿,是一个符合人性的善举,值得赞赏。愿中国的七夕,成为世界的七夕,成为每个追求真爱男女心中的七夕。(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4、【时事】纸媒出路在何方?盛夏的北京,纸媒行业却散发着冬天刺骨的极寒,蔓延到繁华街道、寻常巷陌。往年白天折射着阳光,晚上有点点光芒的报亭已沦落到靠卖水、饮料、电话充值卡来勉力维持的境地。那些随处可见锈迹斑斑、铺满涂鸦的废弃报刊亭告诉我们:中国纸媒的寒冬一天冷似一天;那些在报刊亭中坚守的男男女女第3页共13页们的游移目光告诉我们,一个行业正在急速下滑。如果你还在报纸工作,赶紧考虑一下跳槽的可能性吧。虽然中国还没发生美国《新闻周刊》、《个人电脑世界(PCWorld)》、《德国金融时报》等著名纸媒停刊的标志性事件,但那只是维持的表象,这种麻木的钝痛对你未来的伤害更大;如果你还有身家压在报刊发行的生意上,赶紧想办法脱身吧。当报亭上时尚类杂志不赠送礼品就一本也卖不掉,当摊主无奈地接受购买者对售价仅4元的当期《读者》、4.5元的《知音》讨价还价时,你似乎已无法等到这个行业的复苏。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一直是纸媒行业最主要的基地。最高峰时,中央级部门就出版有报纸220种。而作为首都街头的名片,北京的报亭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达到了鼎盛时期,遍布全市的钢结构报亭风格统一,美丽大方,色彩明快。销售着550多种期刊和110多种报纸,总数量超过了2000个,无疑是中国报刊亭领域的标杆与晴雨表。然而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门户网站、网络视频、微博、微信的相继崛起,导致了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的衰落。即便是曾经的第一大媒体电视为例,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虽然网络对于纸媒的冲击是普遍的全球现象,但在中国,由于知识产权与版权保护的现实环境与条件,纸媒的处境更为尴尬,这尤其表现在几大综合新闻门户网站的强势地位上。本来,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政策并不允许中国的商业门户网站自采新闻,并对新闻来源作了严格的限定。商业门户网站没有采访权,只有编发的权利。然而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大陆独有的门户网站借助强大的平台力量,很快在新闻传播中占有了优势地位。几乎是以零成本的方式从纸媒攫取宝贵的新闻内容与信息资料。许多媒体人慨叹:网络异化了中国大陆的纸媒,纸媒是用自己的内容资源喂养大了网络门户媒体——自己所属行业的掘墓人。内忧外患之下,纸媒的寒冬到底有多冷多漫长,已经不仅仅是媒体圈流行词“报纸死亡”那么简单。笔者走访了北京各区的多家报刊亭,切身体会到了纸媒的窘境。2013年北京的报刊亭日均营业额较去年下降超过50%,而报亭从业人员对行业前景的绝望,就像曾经的打字员与Call台传呼员,这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职业。2013年以来,北京各报刊亭营业额均再创新低,日均营业额100元左右,即便是位置甚佳、人流量不小的核心地区,日营业额也不过300元左右。某些位置相对较为偏僻的报刊亭,日营业额甚至低于100元!报刊亭的主要收入早已不是卖报刊,而是依靠饮料、零食、电话充值卡等维持。即使在人流高峰期,各个报亭的常态也只是偶尔会有一名老年男性购买文摘报,更多的人只是购买饮料、矿泉水与充值卡。报刊杂志利润微薄,各报摊售卖最好的是《环球时报》、《北京晚报》等价格极为低廉的报纸。一份报纸的利润只有2分钱,一本杂志赚不到1元钱,报纸杂志本就是薄利多销之物,日均营业额仅100元,其利润让人无法想象。无利不起早,微薄的利润让大量的报刊亭相继关门。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每一家报刊亭附近都至少有一个竞争对手退出,而多个受访业主也计划在近期转行。当问到报刊亭惨淡经营的原因时,业主们表示“主要还是受到了网络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获取信息”而报刊亭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是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但他们消费能力有限,20元以上的杂志极少购买,甚至连购买4元的《读者》都要讨价还价。惨淡经营之下,纸媒转型,傍上网络势在必行。但纸媒的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化,默多克旗下众多报纸在数年前就转向了互联网,甚至与苹果公司合作,IPAD推出定制版报纸,但在苦心经营后依然以失败告终。中国大陆的纸媒在应对网络冲击方面乏善足陈,更多地是只建立了一个官网。相比之下一些境外传统媒体在网络化生存方面取得了成功,重视年轻读者的兴趣与关注点,电子订阅户数的不断上升,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