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主要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了不同于老一辈不同的特点,更加懂得享受生活和融入城市社会,他们的生活环境由于国家政策得到了很多的改善。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和社会竞争的原因,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他们依然生活在社会底层。下面来简述一下他们的主要特点:(一)家庭成员较多,受教育程度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多为多子女家庭。导致多子女家庭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两点:一,多子女家庭教育成本高,农村家庭收入无法承受巨大的教育投入。二,多子女家庭存在家庭成员间的歧视。在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导致女性受不到公正的受教育权利,男性由于生活条件的影响未能完成学业。三,由于高考独木桥的限制,义务教育的差等生被迫选择外出务工。新生代农民工多为单身。由于当前社会扭曲的婚姻观念,农民工买不起城里的房和本身农民工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所以婚姻问题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存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比较老一辈农民工普遍提高。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教育水平的趋势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更高的教育程度。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中创造了显著的优势。(二)月收入水平低,工作时间适中受到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处于社会底层。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销售业和服务业,他们的体力劳动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较少,因此他们不能像老一辈一样获得足够的支撑全家生活的收入。他们的工作不仅需要足够体力更需要很好的忍耐力和娴熟的技巧。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生代,他们不再单纯的追求足够的工作时间换取微薄的收入,因此他们的工作强度相对较小,每月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比例低于父辈很多,但是由于他们的工作不具有季节性,他们全年的工作时间大于父辈的工作时间。(三)社会地位尴尬,就业结构缺乏弹性毫无疑问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一直处于社会底层,他们不仅忍受着城市露天生活的痛苦,而且要忍受着城里人的辛辣目光。新生代农民工同样面临受到城市人不公平待遇,在城市里没有归属感的问题,因此他们中有些人并不想成为城市户口,对于户籍改革他们的需求并不强烈。由于社会立法的约束和依法维权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上更多的农民工投诉得到了妥善解决,农民工的权利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证。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从高中或者初中校园里直接进入社会,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因此在今天以“证”论能力的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范围狭窄。调查发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赚钱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他们逐步认识到“证”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在夜校和各种辅导班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四)对现实生活不满,知识决定未来中国社会的80后和90后分为两个部分:步入高等教育殿堂的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是那些因学习能力差或者没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由此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挑战。缺乏技能的工人得到极其微薄的工资,微薄的工资使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利用更多的时间弥补生活金钱的漏洞,更多的时间被用来工作而不是学习技能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得不到提高。这样进入一个循环,最终的结果是新生代农民工被社会淘汰。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他们也有学习知识的意愿。但是打破这个怪圈仍然需要突破很大的障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的诸多矛盾中,农民工问题最为复杂。特别是一些地方及企业对农民工的不平等待遇,使农民工与企业劳资关系紧张,与城市居民的关系不融洽,与社会管理不和谐,有的地方农民工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而引起,也与有些农民工素质差,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格和尊严意识相对较强,他们渴求获得尊重、平等、合理的权益,因此要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敢于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正当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其成为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的主要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也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变化,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登上城市化的大舞台,并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高度关切。这一现实也要求中国的城市管理政策尽快做出调整,充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在户籍、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方面所应当享有的平等权益,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出生成长于改革开发、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明显呈现出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时代特征,同时,他们所处的特殊的年龄阶段又使其表现出与城市同龄青年共有的人格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市民化倾向。第一、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老一代,多数人都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根据抽样调查,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中,初中文化水平的比例已占外出务工人员的50%以上,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i。1另有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比老一代的24.2%高出14个百分点ii。2第二、生活目标明显转移。在生活目标上,老一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乡土情节,打工的目的是提高升入,挣钱回家。而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不少是在城市长大甚至出生在城市,没有务农经历,他们打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事业的发展,是抱着干事业、开阔眼界的理想进入城市的,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要远远大于农村。有统计显示,近87%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不再愿意以农业生产的方式作为自己主要经济意义上的生产方式,而老一代农民工大多仍然愿意选择农业生产方式作为自己主要的生产方式iii。3第三、生活方式趋同于城市同龄人。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享受生活,寻求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闲暇娱乐活动的选择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比例较高的分别是上网(28.8%)、听音乐(26.3%),而老一代农民工在这两项上的选择比例仅为2.9%、6.8%。老一代农民工选择比例较高的看电视(37.1%)这一项,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比例为17.9%。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了与老一代农民工截然不同的闲暇娱乐方式,听音乐、上网都是典型的城市生活方式之一iv。4第四、消费观念更加开放老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在城市里生活十分节俭,赚的钱大都会存下来留给家里,他们与城市的经济关系单纯地以攒钱——寄钱——攒钱的资金移动方式呈现。而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观念逐渐与城市同龄人趋同,他们的花销不再像父辈那样仅限于简单的衣食住行,大量花费在诸如电器、手机、电脑、网络、服饰,甚至汽车和房子等很多方面,成为强而有力的消费群体。据调查显示,受访农民工中有1201人拥有手机,占66.13%,11.29%的人拥有电脑,31.33%的人去网吧上网,还有17.69%的人拥有电动车,有2.80%的人主要交通方式是自驾车v。5第五、权利意识日益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提高自己群体的社会地位需要相应的政治权利,有46%的人希望选出更多的农民工人代表,能够有更多的话语权。有28.6%的人希望在工作地有参选资格,他们要求参政、议政的意识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强vi。6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杨昕:《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第9期。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东岳论丛》2009年第8期。严翅军:《关注农民工消费方式的积极变化》,《新华日报》2007年9月3日。深圳市总工会:《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本文来源:人民网月15日更新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1.自卑心理自卑是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由于大多数农民工不懂技术,文化素质较低,在城市只能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苦力活,而且收入微薄。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始终是城市中的边缘人群,受到城里人的歧视。农民工子女大多都生活在这种生存环境差、社会地位低、生活不稳定的家庭中,使他们在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孩子面前自惭形秽,在鄙视和漠视的目光下,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2.孤独心理城市农民工子女孤独情绪普遍存在。据有关研究表明,有近两成学生存在着与孤独有关的事实和体验。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农民工子女原来大多是刚从异地或农村转学而来,这些学生初来乍到,面对的是一个既新奇又陌生的环境,生活习惯、学习方法、语言环境、人际关系的差异都使他们难以调适。由于缺乏与同学间、老师间的必要感情交流,许多刚来的学生很多时候都郁郁寡欢、失魂落魄。这种孤独感在许多城市农民工子女中都有所表现,尤其是那些适应能力差的儿童,这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由此形成情绪障碍。3.逆反心理城市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由农村进入城市,在生活学习中由于受到各种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就会使他们主观感觉到社会的不平等,感觉到一种被歧视感,这些很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社会不公的阴影。如果他们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生活现状不能得到改观,这种对立感和不平感可能会趋于激化。如果城市农民工子女得不到正规有效的教育,他们可能会荒废学业,浪迹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迹象显示,由于缺乏公正待遇,得不到城市的文化认同,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犯罪率呈增多的趋势。4.淡漠心理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淡漠心理,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下降。由于流动人口家庭生活极不稳定,经常变化居住地,孩子跟父母自然也是不断转学,致使学习出现断层,学习跟不上,影响学习兴趣,导致他们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比例明显偏高。其他经常无故旷课、出走,打架斗殴的情况也时常发生。二、不良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1.体制性问题是根本原因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与城市的名类繁多的成人继续教育相比,农民在农村普遍缺少接受继续教育,学习各种技能的机会,因此到城市后只能干最脏最累的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而且收入很低。生活在工作条件差、待遇收入低的农民工家庭里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必然也成为同伴中的弱势群体,也必然受到城市里孩子的歧视。由于我国存在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农民虽然在城市打工,但很难成为城市公民,其子女也因户口问题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平等享受优质的教育,只能出高价上学(公办学校)或者进入民工子弟学校,很难真正融入繁华的都市,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2.家庭的教育培养方式不当家庭地主式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有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和专制型。当前,农民工或者忙于生计疏于管教孩子,任由孩子自由发展,采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或者一味苛求,过于专断,对孩子实行专制型的教育。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在个性发展上不成熟、放任、不考虑别人的要求。专断型的家长通常是严格限制子女的生活学习,惩罚严厉,常常会使子女产生不满情绪,出现畏缩、不信任的个性缺陷。而大部分的外地民工家庭采用的就是这两种不利于子女个性发展的教养方式。3.缺乏良好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