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凝土钻孔灌注桩超灌控制与破桩头高度的关系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目前相当成熟,早已在高层建筑桩基础中大量应用。其中最关键工序不外乎水下混凝土灌注工序,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导管灌注,采用200~250mm直径导管(桩径500mm以上的桩一般采用直径250mm的导管)进行施工,混凝土灌注原理是二次清孔达标后装好储料斗时导管底距孔300~500mm,安装隔水栓(或球胆)后进行第一斗混凝土灌注,俗称初灌,混凝土初灌量必须确保能将导管埋深0.8m以上,然后进行连续浇灌,浇灌过程中导管在不断埋深,孔内混凝土面在不断上升直至混凝土面处压强平衡,埋管深度宜为2~6米,浇灌过程中尽量做到勤拆管,以免埋管过深造成导管提升困难,从而造成无法继续完成混凝土浇灌的严重质量事故,但严禁将导管拔空;混凝土上升过程中混凝土顶面伴随着“涌滚”现象,“涌滚”时混凝土顶面一定高度的混凝土与泥浆产生不同程度的混杂,与泥浆发生混杂的混凝土高度随“涌滚”的高度增加而同比例增加(灌注桩长越长此段“混杂体”也越长),此部份高度的混凝土与泥浆的“混杂体”的强度远远达不到设计强度等级,所以此段“混杂体”高度必须超出设计桩顶标高一定高度,确保将此段“混杂体”凿除后桩顶处达到设计强度并确保余量。《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第6.3.30.5条规定:”应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超灌高度宜为0.8~1.0m,凿除泛浆后必须保证暴露的桩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等级”,此条文并不是说明超灌高度是千变一律的,而是最理想值(既能确保设计桩顶处的强度等级又能减少混凝土浪费),具体施工时与桩长、桩径、空桩、锚筋长度不同而明显不一样。超灌高度是最后一次灌注结束(停止向储料斗中加料时俗称“停灌”)时测量的混凝土顶面标高与设计桩顶标高的高差,当“停灌”时导管内外混凝土因孔内混凝土与泥浆接触面处压强平衡,导管中的残余混凝土处于静止状态,再加上混凝土不是液体此时没有足够的作用力使导管内混凝土继续排出导管口并产生“涌滚”,只有当导管拔空(拔出混凝土顶面)时才会以自由落体的状态排出导管口,排出的混凝土与孔内泥浆(此时泥浆因沉淀且与停灌前混凝土“涌滚”上浮的水泥砂浆混杂后形成”胶状物”,比重已不再是二次清孔结束时的1.15T/m3以内了,视不同施工状况在一般在1.2T/m3-1.4T/m3之间)无规律混杂成有夹泥现象的“混合体”,视此时”胶状物”比重不一样“混合体”体积也不一样,”胶状物”比重越大“混合体”体积也越大,有时混合体体积约达到导管内排出混凝土体积的2倍甚至更大。以下以设计桩径800mm,设计桩长66.5m,总孔深80m,锚筋长度0.8m桩型为例,附图说明:(由此可见总破桩头高度控制在1m以内的话,设计桩顶标高处混凝土强度等级是远远达不到设计强度等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