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绘画欣赏课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在不断探索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达到这一目标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些不尽人意的事情,例如高中美术教育中对应试不产生直接作用的课程因素的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忽视、对教育目标的忽视等等,综其所述,作为当代高中教员,我们要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探索发挥符合时代教育理念和时代发展要求的非智力型学科教育。绘画欣赏课作为高中必修课之一,在提高学生素质、提升人文关怀精神、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美术欣赏民族文化艺术精神自1994年我国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以来,美术欣赏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它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素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美术教育逐渐演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又一产物。相当多的一部分家长抱着升学第一的观念,扭曲了美术教育的目的,致使更多的学生无视美术欣赏作为一门开阔高中生的文化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些更使人修身的重要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堂完整的美术欣赏课对学生产生的意义、对理性知识以外的知识建构以及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对应试教育的纠错高中美术欣赏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平民性的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情感、人文关怀、意志力等的润泽、陶冶与开发的行为。美术文化既是一种满足润泽人类心灵的精神性养料;又是一种激励人类勇于创造实现自我本质力量的指导性理念。柏拉图认为艺术美能培养人的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和审美情调,美术欣赏教学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体验、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视觉审美享受和了解美术知识文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对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众所周知,将来从事美术事业的人毕竟不多,培养一个专业的画家更是难上难,因此,高中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方面。中国人喜欢讲传统,传统就是世代相承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包含宗教、道德、思想、艺术等。艺术作为传统的一大类别,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传统美学都有着漫长的发展史,而延续艺术传统的方式正是艺术的教授,并且只有懂得欣赏才能更好的探究。因此,美术欣赏是情感的释放,是对传统的解析,是应试的对立,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美术教育更不只是以单纯的升学为目的。二、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当下,我们的艺术正在被同化,艺术教育在政治经济转型的同时也由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迅速转向西方近现代艺术教育,大多数学生为了升学考试,已经忘了中国画的特点,分类,甚至是毛笔怎样拿的了,也不知道二胡三弦到底有几根弦了,因为我们当下的美术教育教授的是怎样画素描,怎样画色彩,音乐教育教授的是怎样摆弄西洋乐器,有多少人还在乎中国画的散垫透视法,有多少人还在学习民乐,因此,抗在我们中学美术教师肩上的任务更重了,我们要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引领学生,唤回失去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精神。而美术学习是以美术作品为中心,美术欣赏课就以展示优秀的作品来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观察,并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赏析艺术作品。我们要有意识的进行中西美术作品比较,向学生讲授中国画的分类、技法、工具、简史等知识,组织学生讨论、研究中国画的特点及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西方艺术发展史漫长,形成一套完整的西式教学模式是历史的必然,我国与西方国家历史背景不同,我们要在“拿来”的基础上走本民族的艺术教育路线。因此,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以平视的视角观赏与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三、对艺术教育弊端的解析我国的美术教育存在弊端,从艺术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没有对艺术精神的把握,就会使艺术教育总是在不同艺术观的影响下,使人处于摇摆不定的状况,从而偏离艺术教育之本。比如技艺化的艺术教育受再现论的艺术观影响很大,再现论强调对外在事物的逼真模仿,所以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求对艺术的各种技法进行长期的训练,艺术技法的提高成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当技艺化艺术教育受到批判,又出现了以表现论为理论基础的自我表现的艺术教育,它又一味的抛弃艺术的形式和技法,艺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艺术自由的宣泄,表达自我的情感。但是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精神成长为根本出发点的活动。所以对于艺术精神的主题“人为何创造艺术”“艺术对人到底意味着什么”等艺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思考应该成为有效开展艺术教育的前提,而美术欣赏正可以针对不同流派、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对艺术品的精神性探讨。从而使美术作品也发挥它的社会作用,体现了它的价值。就好比现实主义绘画中包含观念性,抽象主义中也包含精神的传统一样。无论是写实也好,抽象也好,共同包含的都是艺术家的精神感受。因此,美术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艺术,认识艺术的本质。如尼德兰画家扬·凡爱克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教材这样描述:“画面上,从这对新人之间望去,我们看见远处的墙壁上有一面圆镜,镜中央现出站在房门前的画家自己的形象,而镜子上面那排拉丁文手写体文字是‘扬·凡爱克’在此。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作为这一重要时刻的目击者及证人便是该画的作者自己。”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精神性进行分析,说明这样的现实主义油画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所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小角落的人的体现。四、思维的拓展以具体案例分析: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的作品《伊凡雷帝杀子》教学目标:由学生发现该作品的主题内容与艺术形式是否完美统一。环节A:展示例证,提供解决问题的条件。方法:教师逐一例举四例证或问题,要求学生理解例证材料,并思考现实主义画派的艺术特征和作品的艺术形式、主题思想是什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1、凝重的背景颜色与鲜亮的主体对突出画面主题有什么作用?2、该画面表现悲凉的画面为什么用鲜艳的红色调?3、巡回展览画派的现实主义作品为什么用具象手法表现人物形象?4、作品想传达的信息与历史意义是什么?环节B:辩证例证,提出假设。方法:学生小组经过查阅资料、热烈讨论后确信四个例证是肯定的,并逐一分析,提出假设如下:1、伊凡雷帝在一次与他儿子争执时,用手中的手杖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这一偶然的暴力冲动致使后者丧命,伊凡顿悟这可怕的举动后,立刻上前搂抱住垂死的儿子,睁大恐怖、悔恨交加的双眼,他想求儿子原谅,但已无济于事,兽性和人性同时显现在伊凡的身上。用痛苦与阴暗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长生这种权威人性的矛盾?2、为了增强画面的恐怖感,画家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红色调。背景阴暗,以增强前景的恐怖气氛,在这样一幅画面上,讲述了一个历史的空间穿梭。3、画面人物用具象表现的手法,一方面是画家能够真实再现严酷的社会现实、皇室人性的迸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画家对生活与人性的独特认识、情感与现实观点。4、画面表达出的信息是作者对权位与人性的认知,用悔恨的眼睛告诉人们暴力行为产生的后果的可怕。环节C:对假设进行概括、归纳、得出结论。方法:引导学生将正确的假设进行概括、归纳,然后得出类似与规律的结论。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概括、归纳得出结论:该作品通过艺术表现形式,真实的再现沙皇俄国皇室中人性与兽性的同时显现,揭露了贵族生活的不平静一面。另外,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都是为了突出主题思想。而每一幅作品都是以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思想为主导,赋予了作品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深刻的社会含义,最后使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统一。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评鉴一幅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一定要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的历史局限性,掌握这一审美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的加深对美术作品整体意义的理解。总上所述,美术欣赏课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它能让人们正确的理解美术教学的目标与意义,能够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以及对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完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