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书画家吕潜资料汇编【基本资料】吕潜(1621—1706)字孔昭、石山,号半隐、耘叟,晚号石山农、石山居士·四川遂宁人,南明宰相吕大器之子,侨居江苏泰州。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十六年(1643)中进士,官行人,授太常博士。工诗文,善书画,时称“诗书画三绝”。吕潜与新都费密、达川唐甄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金陵著名画家龚贤并称“天下二半”(吕潜,号半隐;龚贤,字半千),卒葬遂宁枣子坪,享年八十有六。《国朝耆献类征》卷466、清嘉庆本《四川通志》、《遂宁县志》等有传。胡传淮编选有《吕潜诗选》、发表有《“诗书画三绝”奇才吕潜初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明末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半隐探析》(《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七辑),有助于吕潜研究。吕潜为人平和安雅,学问渊博。他对诗歌具有高深的修养,诗风冲淡,内容丰富,艺术性强,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如清代诗人陆廷抡在《怀归草堂诗集·序》中所言:“语云‘诗必穷而后工’,顾世人之穷,只在一身;若先生之穷,则在于世道变迁、君父死生存殁之大。故其穷有百倍于世人者,故其诗之工,亦百倍于世人。今读《怀归》、《守闲》两集,一若少陵(杜甫)浣花之篇,摩洁(王维)辋川之什,杂陈于前而不能辨其孰优孰劣也。”吕潜诗现存四百余首,诗集有《怀归草堂诗集》、《守闲堂诗集》、《课耕楼诗集》。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光辉的篇章。吕潜的书法,继承了中国历代书法的优良传统,他遍临魏晋唐宋的名家墨迹,特别是博采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米芾、赵孟頫诸家之长,取精用宏,博综融贯,把“二王”的俊秀、流便,唐人的端重严谨,宋人的潇洒劲挺,揉为一体,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他的书风清秀古淡,散逸苍清。晋人书尚韵,唐人书尚法,宋人书尚意,潜书则尚韵、尚意。他用笔娴熟,笔笔着实,不掺虚笔,以墨韵、意境、分行布白取胜,结字秀逸猷劲,字距疏朗,字与字,行与行,互为照顾,前呼后应,文与字相映成趣,在如此灵巧的行笔布局之中,透发出清淡幽远之气。他擅长墨法,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尤其喜用淡墨,更显流畅淡雅、自然、潇洒。所书大多是其自己诗词,也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现存的以行书、行草作品为多。吕潜善画,山水尤长。他生活乱世,将一腔悲愤,化诸笔墨,造就了他的艺术生命,画出了大量的山水画杰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当时就享有“天下二半”之誉(一半,指吕潜,号半隐;另一半,指龚贤,字半千,清初著名书画家)。吕潜继承了中国宋元绘画的优良传统,强调绘画的抒情性,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他的黄画追求元人遗韵,讲求笔墨情趣,重在表现意境,着重抒发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他博采历代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多种风格。1911年出版有《吕半隐山水册》影印本。四川省博物馆、遂宁市博物馆均藏有他的书、画作品。吕潜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十六年(1643)中三甲第287名进士,官行人,授太常博士。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吕大器奔南京,以弹劾马士英去官,入广东。吕潜2奉母寓于浙江省之苕溪(今湖州市),复流寓扬州。不久,吕潜闻父病逝都匀(今贵州都匀市),继遭母丧。身逢乱世,江流离迁,尝尽人世间琐尾之苦。因蜀道险远,逢滇黔之乱,实难归葬,往来湖州与扬州之间前后达40余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方归蜀,扶父母灵柩归故里安葬,葬父于遂宁城北嘉禾桥。吕潜离蜀时,生女方五月,返里时,已46年,潜见其女,有“牵衣惊老大,掩涕述流离”之句。自此闲居家乡,从事稼圃,购小楼三楹,题曰“课耕楼”,徜徉山水,过着隐忍清贫的遗民生活,以诗书画娱老,时称“诗书画三绝”。卒葬遂宁枣子坪,享年八十有六。《国朝耆献类征》卷466、清嘉庆本《四川通志》、《遂宁县志》等有传。清康熙45年(1706)病逝,享年86岁。子其棅,曾任青海西宁知县,有贤名。吕潜与新都费密、达川唐甄合称“清初蜀中三杰”。吕潜性旷达,明亡甲申(1644)后不仕,常以诗画自遣。工书,能诗,擅山水、花卉。画作用笔放纵而具法度,神气清朗可赏,山水笔墨流畅,树石都以干、湿、深、浅相间,结合点、染、皴、擦,使画面浑然一体而又层次分明,富于情趣。布局起伏错落,疏密得宜,别具风格。传世作品有《层峦丛林图》轴,上题七绝一首,现均藏四川省博物馆;清顺治九年(1652)作《仿王叔明山水》扇面图录于《名人书画扇集》;康熙六年(1667)作《山水图》卷图录于《清朝书画谱》;《林下草堂图》轴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吕潜:隐者的低语龚贤一幅画卖了1320万,不少人关注起他来。这位“金陵八家”之首,旧居在南京清凉山,但留存当地的画作极少,南京市博物馆和清凉山公园都没有他的作品。清凉山公园请画家临摹了一批龚贤作品,公园说,总归“聊胜于无”吧,龚贤的真迹,他们是没有钱买的,也只有等民间收藏家来捐献了。看完这则新闻,我读到吕潜画上的诗歌。“板桥作渡雨山松,山入斜阳秋有痕。林下草堂遥望见,陶家曾不设篱门。”八十一叟吕潜,他的诗和画已不讲究形式了,音韵也好,皴法也罢,混沌一片,真是随心所欲。画面看似笨拙的墨点铺排开来,是一个八十老翁的单纯和执拗,笔墨的趣味让人忍俊不禁,无怪世称石涛、吕潜的点均雄润中高手,那种荒率寂寞的意境,“蕴藉中沉着痛快”。八十老翁眼中的世界,原是对生命之美的满目留恋。无尽消逝的时光,在茫然之间,尘封的一切被热烈的感召,又突然终结。吕潜与龚贤的画风最为接近,山水用笔圆润,或称吕潜受业于龚贤,也有认为龚贤师法吕潜,这幅吕潜山水,倒是典型的“白龚”笔墨,四川省博物馆所藏龚贤课徒画稿,也在遂宁吕潜后人家中征得,因此,吕潜受龚贤影响应该很深。吕潜(1621—1706),四川遂宁人,字孔昭,号半隐、石山农,明末清初画家、诗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曾任南明太常寺卿,明亡后不仕。为兵部侍郎吕大器之子,父子二人同为当时有名的诗人。有《怀归草堂集》、《吕半隐先生诗集》存世。吕潜长于留白,王渔洋称其画魄力雄浑,最难在空处多。这幅山水,山影天光,描绘了隐者超然物外的心境。吕潜,隐者的低语,暮色中盛开的花朵。在南京城中,我找不到他的一点痕迹。他像一个影子,再也没有什么给我们留下。3龚贤与吕潜劳继雄龚贤,字半千,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祖籍昆山,流寓金陵,所作山水往往用浓厚的墨色画出丛树山石,屋舍亭台相嵌其中,用笔简洁,墨色淡雅,其中的屋顶几乎以留白处置,黑白的强烈反差来表达画面的光感,这就是龚贤自开生面前无古人的风格。现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吕潜与龚贤同时,字孔昭,四川遂宁人,侨居江苏泰州,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官行人,甲申明亡后不仕,专心于书画。据说他稍长于龚贤,而且也有称是龚贤之师,他的传世墨迹远不如龚贤之多,史书记载也只是说其画格亦入逸品而清疏者与龚贤相似。画派的流衍是否真是吕潜传脉于龚贤?曾在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北京文物商店分别见到吕潜所作的山水画,其中一本为山水册,风格为龚贤一派,而笔墨较之枯寂。另两幅都是立轴,与龚贤的画风岂止相似几欲达到乱真的地步,其书体也与龚贤步趋一致。传世的这几幅画都不具年号,故无从考证他的创作年份,但风格之沉稳,画笔之老健,无疑不是吕潜早年之作。记载吕潜曾于康熙六年(1667)作山水卷,他的生卒无考,但从他曾在明末中过进士做过官来看,清康熙年间,吕潜也该步入中晚年了。上述三幅画看来都是这一时期所作了。按龚贤生于明万历,在吕潜中榜做官时,也已有三十余岁了,他与吕潜应该年龄相仿,都活动在明末清初。现在能见到有他纪年的最早作品大致为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早于吕潜的那幅作品达十多年,此后一直至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他逝世前一年都有作品传世。因此,从画的创作年限及数量来看,吕潜的画风应该受之于龚贤,再说,龚贤性格孤僻,与人落落难合,是一位傲气十足才情横溢的诗人兼画家,也只有具备如此性格,才有可能使他在绘画上独树一帜而开金陵画派的先河,作为开派的创始人,吕潜是远不能与龚贤相较的。■(作者系书画鉴定家)龚贤作为清初的山水画大师,其独创的“积墨法”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语言,画风影响了很多同辈画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论者亦将他称作金陵画派的开派宗师。吕潜,字孔昭、石山,号半隐,侨居江苏泰州。南明宰相吕大器之子,工诗文,善书画,时称“诗书画三绝”,与龚贤并称“天下二半”。但是,他俩之间画风的关系却在20世纪以来成为画史疑案。俞剑华在1981年出版的《美术家人名辞典》中提出吕潜为龚贤之师,而余辉著文称龚贤的“白龚”渊源于吕潜之作。那么,到底吕潜与龚贤在山水画风上的关系如何呢?北京画院研究员、理论研究部主任吕晓从对比分析二人的山水画作入手,在考证二人的交游、画风演变的基础上揭示这一疑团。得出吕潜不可能是龚贤的老师,从他们相差不过两岁来看,当为朋友更为恰当。吕潜的山水画明显受到龚贤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吕潜(遂宁新闻网)明末清初,四川地区经历数十年战乱,经济残破,人口锐减,文化板荡。当时只有吕潜与唐甄、费密三人被称为蜀中最有学问的人物。尤其是吕潜,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其诗,深4受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的推重,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明遗民诗人,“与靖节先生(陶渊明)相望”;其书,宗二王、董北苑,又别开蹊径,列为“神品”;其画,善山水花草,用笔放纵,魄力雄浑,气势磅礴,“人得其尺幅,皆珍之”,亦入“逸品”。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赞扬吕潜:“先生文章气节,彪炳宇宙”。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吕潜似乎遗亡了,对他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吕潜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他是一位不该湮没的诗人、书画家。有鉴于此,本文特将吕潜的生平、诗歌和书画作一初探,以供研究明清史、南明史、巴蜀文化和明遗民诗的专家学者参考。挂漏之处,望高贤哂正。一、吕潜生平明代遂宁有“席、黄、吕、旷”四大家族:席氏以宰相席书、侍郎席春、户科给事中席彖为代表;黄氏以工部尚书黄珂及其子布政使黄华、女黄峨为代表;吕氏以宰相吕大器及其子吕潜为代表;旷氏以巡抚旷昭为代表,均遐迩闻名。吕潜之祖吕有闻,系遂宁乡贤,《遂宁县志·封荫》载:“以子大器封行人”。吕潜之父吕大器(1586——1649),字俨若,号先自,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晚明重臣,文韬武略。曾官甘肃巡抚,兵部右侍郎,促定、山东、河北总督,江西、湖广、应天、安庆总督。为官清正,嫉恶如仇,节气甚高,在民众中极有威望,与黄宗羲、史可法、钱谦益、瞿式耜、龚鼎孳等相交甚笃,是明末东林党中很有声望的人。甲申(1644)之变,福王立,迁大器为吏部左侍郎,大器乃上疏弹劾奸臣马士英、阮大铖,名震朝野。清顺治二年(1645),明宗室唐王在福州即位,召吕大器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1646年,吕大器奔广东与丁魁楚等拥立永明王监国,令以原官兼掌兵部事。久之,进少傅,尽督西南诸军。鞠躬尽瘁,尽忠南明。顺治六年(1649),病逝于贵州都匀,谥“文肃”,归葬四川遂宁磨溪,后迁葬遂宁城北嘉禾桥。吕大器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军事家,也是一名独具特色的诗人。著有《东川诗草》、《塞上草》、《次梅集》、《东川文集》、《抚甘督楚疏稿》等。其诗悲凉豪宕,尤以边塞诗、军旅诗著称于世,山河沦陷之感时托于笔端纸墨,世人称其为“笔老情深”。清人李调元在《蜀雅》中评吕大器诗:“音旨俱极凄壮,逼似少陵”。王士祯也说他“诗多横槊之气,时露粗服,然秀拔坚深,终是唐人格调,不取宋元以下蹊径。”《明史》卷二七九有《吕大器传》;陈鼎《东林列传》、顾成《南明史》亦有传;孔尚任《桃花扇》、蔡东藩《明史演义》以及《风雨南明》等小说、戏剧也有吕大器之事迹。《中国历代军旅诗赏析》入选有吕大器《雪山》等诗作。清人舒云逵《读吕大器诗集后》云:“鼎湖龙去渺难攀,身督诸军戎马间。一代杀机生未运,满腔忠愤写时艰!盾头墨迹寒生袖,画角声悲月满山。继世尚存家法在,清风亮节出人寰。”吕大器子四:吕潜、吕渊、吕泌、吕溥;女婿有李实(进士、语言学家)、张象翀(进士、胶州知州)。吕潜(1621—1706),字孔昭,又字石出,号半隐、耘叟,晚号石山农,生于明末天启元年(1621)。崇祯十五年(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