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目录一、贝多芬生平简介....................................................................................................1二、热情奏鸣曲创作背景............................................................................................2三、作品分析................................................................................................................3(一)呈示部(小节1―65)...........................................................................................3(二)展开部:(小节65—135)...............................................................................4(三)再现部(小节135—204)...............................................................................4(四)尾声(小节204—262)...................................................................................5四、演奏版本比较........................................................................................................5五、结论........................................................................................................................6参考文献........................................................................................................................61浅析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摘要: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在整个音乐史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中《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高峰之作,具有交响曲般博大精深的内涵。本文将对此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弹奏要点、钢琴家演奏版本进行分析。关键词:贝多芬;热情奏鸣曲;曲式分析;弹奏要点;演奏版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他是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成为“维也纳三杰”。他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宗师,被后人尊称为“乐圣”。一、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于1770年出生在德国莱茵河流域的波恩,他的祖父是当地的宫廷乐长,父亲在科隆选帝宫廷礼拜堂担任男高音。贝多芬自幼就显露出音乐上的才能。12岁起,贝多芬就师从涅费学习音乐。17岁那年,他访问维也纳,为莫扎特作了出色的即兴演奏,赢得了莫扎特“有一天他将名扬全世界”的赞语。1792年,贝多芬定居维也纳,跟随过海顿、阿尔布莱西斯贝格、萨里耶瑞等大师学习,后在罗伯克维茨亲王、鲁道夫大公等贵族的赞助下,逐渐在维也纳奠定了名声,很快便成为出色的钢琴家。贝多芬的音乐经历同他的人生一样,是他内心情感冲突及战胜逆境决心的深刻体现,在他的一生中,他所受到的苦难越深,他对于生命的坚韧力就越强,他的作品也越是感人肺腑和优异绝伦。贝多芬是音乐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位革新者,而他的钢琴奏鸣曲则是音乐史中的一个高峰。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大多数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的快板,热情、激动。第二乐章是抒情慢板,反省、柔和。第三乐章是快速的终章或谐谑曲,戏剧性、热烈。在速度上形成快—慢—快的对比。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极高地位,被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与巴赫的平均律“旧约全书”齐名。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中,充分运用了从老师海顿、莫扎特那里继承下来的形式,但又极其灵活的使这些形式具有戏剧般的新颖效果,引导音乐冲破了古典主义宁静、沉稳、典雅的格式,进入了令人激奋的浪漫主义世界,极为震撼人心。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几乎是伴随着他的一生进行的,可以说,他的奏鸣曲带有一种自传的性质,与他生活中的2经历紧密相连,因此他的奏鸣曲性格呈现出的千差万别也就不足为奇了。二、热情奏鸣曲创作背景《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巅峰之作,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作品。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有关此曲,贝多芬:“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里曾说过主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热情》的标题是汉堡出版商克郎茨因为此作充满激情而起的,原来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献给弗朗茨.冯.布龙斯维克伯爵)。“热情”的标题没有得到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巨作表现了高度奋发的热情,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它以其生动、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热情》奏鸣曲创作于1806年。当时,贝多芬已写作《英雄交响曲》,他所崇仰的“共和理想”的偶像,曾是为了民主自由而进行斗争的英雄拿破仑,取得政权,背信弃义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并要进行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使得贝多芬既失望,又愤怒,对拿破仑的英雄形象彻底破灭,对热爱自由的幻想性作品《英雄交响曲》也表示失望,愤然撕毁了题写献给拿破仑的一页。从此,他意识到自由必须靠人民自己去争取。而此时,他的耳聋疾患加重,爱情友谊受到挫折,都使贝多芬的内心更加孤独,精神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然而,倔强的贝多芬是没那么容易与命运妥协的,他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经受住了痛苦的考验,并从生活加诸他的痛苦中汲取了艺术的养分,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作品在力度,深度上都达到了巅峰。贝多芬虽然对法国侵略者十分厌恶,但他对法国人民十分狂热,对自由、对民族独立仍是赋予极大地热忱,这一时期,贝多芬精神上受到了优秀革命思想的鼓舞、考验。他从失望中重新站立,并从悲剧中获得了坚强的力量,促使了他能以饱满地力量继续与邪恶斗争,他心中抱着必胜的信念,将这一精神充分地表现在《热情》奏鸣曲中,其创作达到了思想性与技术性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将古典主义的理性与庄严、浪漫主义的感性与张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热情》奏鸣曲中所表达的热情振奋精神比贝多芬过去对英雄性的理解更为明确,这首奏鸣曲所表现的悲剧性的深刻、矛盾冲突之激烈和斗争之顽强,都是史无前例的。3三、作品分析《热情》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整首作品中最精华的一个乐章,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贝多芬为了表达他强烈的激情,打破了传统奏鸣曲式的原则,把呈示部的反复省略了,直接进入展开部,并拓展了展开部、尾声的规模,使展开部的矛盾冲突最尖锐,尾声具有第二展开部的意义,这些都是他在调式结构上的一些创新。第一乐章是甚快板,12/8拍,f小调,奏鸣曲式。以下从《热情》第一乐章各部分的曲式、内涵及演奏技巧来分析。(一)呈示部(小节1―65)主要主题(小节1—16)(f)连接(小节17—35)副主题(小节35—51)(bA)第一个结束主题(小节51—60)第二个结束主题(61—65)。主部主题是用三个动机组成。动机一是由相隔两个八度齐奏f小调的分解三和弦,象征具有战斗意志的自我,弹奏时要有节奏韵律和倾向性,避免音乐形象拖沓、松垮。动机二由充实的和声,级进的旋律以及颤音构成,象征柔弱、惊惶、心惊胆战的自我,弹奏颤音时要轻巧,不能过重。动机三出现的八分音符三连音,象征的是不可改变的命运。因为这个动机在这里是首次出现,所以要严格按照原定速度来弹奏。在起着连接作用的16-35小节连续出现三次p与ff的交替,象征着沉思与斗争,表现出一种愤怒,呐喊等反抗力量的积聚,弹奏时要把动机一交待清楚,把左手三连音节奏的韵律弹出来。整个第一结束主题象征一股旋风,这是一种充满爆发力的发泄,这爆发力在第二结束主题左手旋律依次下行的三4次反复中消磨殆尽了,表现了理想的破灭和紧张、愤怒的情绪。(二)展开部:(小节65—135)引入部分(小节65—135)基本展开部:(小节78—122)展开连接部材料(小节78—90)展开部连接材料(小节91—109)展开副部主题(小节109—122)再现之前的准备段(小节123—135)展开部的引入部分首先产生主部主题的两个动机继而将动机二在不同的音高上模进加以发展,使柔弱的自我获得一丝力量,接着主部材料进一步发展,动机一带着明朗的调性在五、六连音的烘托下穿梭在高低音区中变化发展,注意弹出五、六连音的节奏韵律,掌握好时值,音量不能过重,要突出动机一的旋律。整体表现出一股新的战斗力量。随后将呈示部中连接部副部主体材料加以变化发展,整个音乐形象明亮,坚定起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减七和弦,命运节奏动机象征了狂风雷暴。(三)再现部(小节135—204)主部主题:(小节135—163)连接部:(小节163—174)副部主题(小节174—190)结束主题在现:(小节190—204)第一个结束主题再现:(小节190—199)第二个结束主题再现:(小节200—204)再现部的主部主题5在属持续音的衬托下,矛盾的冲突在延续,增加了激动气氛,在弹奏时要控制好属持续音的音量,突出主部主题。连接部用F大调和弦开始,与呈示部的连接部形成对比,色彩明亮起来,更富有力量,靠近副部主题性质,但这只是在斗争中看到的一丝希望,并不是最终的音乐形象,弹奏时要注意这一点。再现部的连接是在f小调的属和弦上构成的。副部运用F大调,在f小调开始了结束部。(四)尾声(小节204—262)尾声一:(小节204—210)尾声二:(小节210—217)尾声三:(小节218—238)尾声四:(小节239—262)尾声的规模比较庞大,首先尾声已在低声部阐述截取的动机一材料。再进一步进行模进,变化,弹奏时要突出左手旋律声部,右手声部弹成背景音乐。尾声二在降D大调上阐述副部主题,继而运用分裂、模进等方法加大音乐的紧张度。尾声三将展开部中属准备段的新材料和动机三加以变化发展,琶音式的华彩部的支点从每两小节到每两拍再到每拍,弹奏时要突出这些支点音。十六分音符琶音快速上下跑动,使音乐掀起了一阵高潮,紧接着是动机三的再现及变化,通过动机三的变化,速度逐渐缓慢。尾声四开始时突然爆发的、变化后的动机三像是突然下的决心,这是真正的结束,副部主题被截取部分进行变化发展,音乐形象坚定起来,整个情绪进一步激昂,左右手轮流交替的强奏和弦使激情达到顶峰,动机一的片段在十六分音符衬托下,伴着p—pp-ppp音量,从高音区往低音区下行,形成慢慢走远的感觉,结束了第一乐章,象征着胜利还没来到,斗争还需要继续进行。四、演奏版本比较正是因为贝多芬巧妙的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质疑、渴望得到解决以及自身的各种情绪等融合在《热情》中,使音乐情绪高度紧张,达到内容与情感的融合,使得作品气势磅礴,有着鲜明的音乐形象以及丰富的内涵。所以贝多芬创作《热情》一直延续到现在,演奏贝多芬这首奏鸣曲的钢琴家数不胜数,下面谈谈几位钢琴家所演奏的版本。施纳贝尔(ArturSchnabel)是历史上第一位把贝多芬32首钢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