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三十一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后主张削藩,而这势必削弱了割据于全国各地的诸藩王的势力。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攻破明朝都城南京,并一把火烧毁了朱允炆的宫殿。大火熄灭后,人们在废墟中并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的遗骸。有关建文帝的下落,有人说,他假扮僧人,去了云南,有人说他乘船出海远渡重洋,还有人说,乐都瞿昙寺隆国殿是为建文帝修建的……近日,记者在青海省图书馆见到一本《乐都杨氏家族》复印本。杨氏家族的后人杨淼林先生经过多年来的寻访、探究,得到了多条建文帝来到青海乐都瞿昙寺的线索,他将这些线索拼凑起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建文帝逃出南京后,很有可能归隐于我省乐都瞿昙寺。3月19日下午,记者在省城城中区一个家属院里见到了69岁的杨淼林先生。杨氏兄弟扈驾瞿昙寺?每年清明,杨氏家族在祭祖的时候,老人们都要讲述一个故事。故事说:明朝时,皇宫内发生内乱,杨氏先祖杨刚忠兄弟二人保护皇上逃出了皇宫,辗转来到了乐都瞿昙寺。兄弟二人害怕此事被朝廷的人知道,于是让弟弟改姓盛,以避人耳目。在乐都,杨家和盛家是一家,祭祖的时候在同一个坟头上烧纸。至今,两家不通婚。2“我小的时候,就听家族内的老人讲过杨家先祖保护皇上的故事。”杨淼林先生说,“这个故事不仅在我们杨家内部流传,乐都一带的人都知道。”长大后,翻阅史书,杨淼林先生认为这个故事的主角很有可能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为了验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杨淼林先生曾在瞿昙寺附近的盛家庄走访,广泛收集与这个故事有关的线索。盛氏家族一位名叫盛世荣的老人为这个杨氏兄弟大义扈驾的故事,补充了这样的内容。他说:“当年皇帝遇难时,杨家兄弟二人和一个姓徐的人一同护送皇上到了乐都瞿昙寺。哥哥叫杨刚忠,弟弟改姓盛,名叫乐登。杨氏兄弟和姓徐的是结拜兄弟。”得到这个信息后,杨淼林先生又拜访了杨氏家族的老人们,他们提供了一条更清晰的线索:和杨氏兄弟一起保护皇上来青海乐都的除了姓徐的人之外,还有一个姓刚的人。他们四位是结拜兄弟。刚姓族人原来住在乐都胜番沟,现住在石嘴村。在乐都还有一则民谣与建文帝有关。乐都籍九旬老人俞国庆说:“瞿昙寺,瞿昙寺,永乐皇上起痰死;瞿昙寺,瞿昙寺,把永乐皇上欺坦死。乐都话‘起痰’与‘瞿昙’一个音,‘欺坦’是被折磨、欺辱的意思。”这里的永乐皇上疑为建文帝。在乐都,还有许多类似的民间故事。家谱中的蛛丝马迹3根据这个故事的线索,杨淼林先生又找到了杨、盛、徐、刚四家的家谱。从多本家谱的记载来看,里面有一段内容是相同的:“扈驾瞿昙”。扈驾,是指随侍帝王的车驾。乐都《杨氏宗谱》续修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当时的碾伯举人、吏部拣选知县许润为《杨氏宗谱》撰写了序文,文中有:明洪武八年,杨氏先祖刚忠公被召入内廷任职,后来随皇帝的车驾来到了瞿昙寺,之后,杨氏的先祖又做了西宁卫碾伯所的千户。其他三家的家谱中也有相同内容的记载。杨淼林认为,为杨氏宗谱写序文的多为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有的人还是杨氏族人,因此,宗族谱的内容可信度较高。另外,在杨氏族人杨元林家中珍藏着一幅杨氏宗派图。宗派图宽1.4米、长1.2米,是由两块宽70厘米的白布缝拼在一起的,布上又刷了桐油,上面有彩绘的人像、图案,还有文字。宗派图也叫神位图。旧时,大户人家才有宗派图。宗派图上,杨氏先祖杨刚忠身穿明朝官服、头戴官帽,从官服上的补子(明清官员服装上的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装饰,以图案的不同来区别文、武官员)来看,他应该是武官。那么,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杨氏先祖保护建文帝来到乐都瞿昙寺的可能性。建文帝出家瞿昙寺?4青海地方史学者魏明章先生,在清康熙三十二年修撰的《渭源县志》中发现了西北地区著名文史专家慕寿祺(字少堂)先生的一页手记。手记的内容为:“五竹山五竹概略寺名缘起。”慕先生在手记中记述了渭源县五竹山上的五色竹与护送建文帝西游的郭节有关,而此事的来源竟是——碾伯瞿昙寺碑记。可惜的是,瞿昙寺碑已经遗失。魏明章先生认为,慕先生写了这段手记,那么他就应该见过碑记。这段手记反映出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文帝逃亡的路线以及最终的落脚点,当年,建文帝逃出南京后,经湖南、湖北,到了云南、四川,又从四川进入了甘肃,最后来到了青海乐都瞿昙寺;二是,渭源五竹山是建文帝进入青海前经过的一个重要的地点,在渭源县五竹乡的郭家湾村有一座庙,庙中供奉的是五竹和尚,村里的郭氏后裔至今还认为五竹和尚就是郭节。另外,根据史书记载,明肃王朱英与建文帝朱允炆的关系十分好,明肃王当时正在兰州,这也可能是建文帝选择西行路线的一个原因。魏明章先生还证实,在自己小的时候,就听老西宁人讲过“皇上在瞿昙寺出家”的故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讲这个故事的次数越来越少,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瞿昙寺的“敬杨家”旧例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瞿昙寺都有盛大庙会,庙会开始之前,瞿昙寺的僧人会派人来请杨家和盛家的代表去寺内,并以上宾的5礼仪接待。当地人称这种惯例为“敬杨家”。杨氏后裔杨维彦说,他的曾祖父就曾经作为杨家人的代表参加过这种活动。“敬杨家”的惯例一直延续到清朝才慢慢消失。瞿昙寺的一片寺属山林中,有一片林地是属于杨家和盛家所有,林地叫作三道沟林棵,也叫盛家尕林棵、盛家圈窝子。盛家的人可以在里面砍伐林木和放牧牛羊。这也是一个特权。杨淼林先生认为,杨氏家族拥有的这些特权,和保护建文帝西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建文帝修建小故宫?瞿昙寺内的建筑风格,有着小故宫之称。那么,为什么要在青海乐都建一座有鲜明皇家建筑风格的寺院呢?杨淼林先生说,这有可能是明朝皇帝最后终于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就在此为他建筑一座宫殿,也是幽禁他的一个地方。“瞿昙寺内的隆国殿上,有一块题写着‘皇帝万万岁’的匾额,为什么要在寺庙内放置这样一块匾额呢?难道不是因为有一位皇帝曾在此隐居吗?”杨淼林说,“我找到的这些线索,许多都是不完整的,这和史实距今太久远有关,也和明成祖朱棣当上皇帝后施行的严酷的清洗政策有关,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这些线索,不管是家谱还是民间故事、史学家的手记,它们的出处必是有来由的。”记者翻查史料得知,瞿昙寺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创者三罗喇嘛桑杰扎西,明朝受封西宁僧纲司都纲,是6西宁卫的宗教首领。该寺的创建及后来的扩建,都得到明王朝的大力扶持,明太祖朱元璋书匾赐名“瞿昙寺”,以后历代亦多次赐匾额、修佛堂、立碑记、封国师、赐印诰,影响颇大。隆国殿,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居于寺院最后,是全寺最大、最为辉煌的建筑。大殿雄峙于3.2米的花岗岩台基上,前面是束腰式月台,左右设踏垛九级,四周为玉石栏杆。大殿四面设明廊,两山和后檐砌砖墙,前檐的明间和两边的次间装隔扇,形制与北京十三陵长陵棱恩殿外檐装修同出一辙。隆国殿的修建确实是在朱允炆失踪之后。(作者:赵新丽)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