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陵墓的石供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明清两代陵墓的石供桌本文首次探究明清陵墓中石供桌的历史发展和功能。作者首先介绍了石供桌的起源和流行。然后讨论了明代石供桌的使用目的。之后探究了明清两代石供桌的联系,并进一步推测了清代石供桌的作用。最后得出石供桌可能不仅具有避邪作用,还可能被认为是通往另一世界的大门。这篇文章吸引我的是他把一个不起眼的通常被认为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的石供桌深入到了门户的作用,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然而在论述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漏洞,使论述出现了断链,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是石供桌的起源。石供桌是排列在石桌上的五样祭品即一个石香炉、一对石烛台和一对石花瓶组成的。现所知道的最古老的石供桌位于长陵1,它是现知最早的放置一个香炉,一对烛台和一对花瓶的石供桌,而明代也是第一个在每个朝代都建造石供桌的朝代。尽管如此,早期的坟墓中也会有类似于石供桌的石质祭器被安排在坟墓之外。其可追溯到唐代在陵墓或寺庙前放置一个石质香炉的传统。宋代的也常常被用来纪念逝者2。这种在唐代和宋代就存在的石供桌容器说明了石香炉可能一开始是被单独使用的。因而,明陵中石香炉、花瓶和烛台的组合可能是从一个单独的石香炉发展而成的。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对之前朝代陵墓的参考从而判断出石供桌的一种起源可能。在石供桌流行的明清皇陵中最吸引人的特点就是安置在陵墓内院中明楼3和坟冢4前的石供桌。这些容器一般半米到两米高,并不适合日常生活所用,它们在实际生活中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有人对此作出了假设。其中义和团期间在美驻中公馆工作的卫里作了如下假设:明楼前是一个石供桌,其上有香炉,一对烛台还有一对花瓶,这些容器也皆为石质……有可能和唐宋时代在坟墓中放置陶土做成的仆人,马匹还有其他物品,借以取代女人、动物,以及……的风俗都是一个道理。魂灵有精神意义的替代品就已经足够,而不需要实质的东西。我们必须1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高祖陵,东为吕后陵。相传陵前曾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两通碑石,又因为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2宋代法官包拯,文人苏轼,将军岳飞的坟墓都有两个蜡烛台组成的石香炉。3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楼中立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明楼前有石几筵(石供桌)。4用土堆成的坟包。语出:后蜀何光远《鉴诫录·鬼传书》:“蜀人呼老弱为波,坟塚为块。”《三国演义》第六回:“﹝董卓﹞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寳。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把形式看做是一种抽象,其中表现出来物质的独立性只是一种柏拉图主义。尽管如此,石供桌外形巨大,根于庭院之中,并且是由建造陵墓的同一种材料筑造而成。这些都暗示了这是陵墓的至关重要的部分。因而,笔者认为把这些有形的物体当做一个抽象观念的代表是不合适的。明代学者徐学谟在《世庙识余录》一书中讲述了显陵开采汉白玉的故事,它揭示了汉白玉的价值,从而为明代的石供桌增加了分量。上文提到明代开始几乎每代都会安放石供桌,但是不能表明十三陵以外的早期明陵有安置石供器。明皇陵和祖陵都遵循了唐宋的传统,而洪武皇帝的孝陵则把陵墓按照送葬和出殡的不同阶段分成了不同区域,并且把坟冢放置在了最后。而永乐皇帝的长陵在孝陵的基础上用石供桌取代了拱桥。之后的皇陵都继承了长陵的关键。以上可以看出,石供桌是皇陵的基本组成要素。但是明清两代并没有明文规定普通人不能将它建在自己的墓地。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明清时期许多非皇陵的墓地中也建造了石供桌。嘉靖年间大宦官赵正在北京西郊修建了一座庙宇作为自己的墓地,里面就有石塔、石瓶、石香炉;一些贵族的墓冢也出现了石供桌。昌平的皇室墓地,一些妃子也有石供桌;明墓地之外的河南,万历皇帝的同胞弟潞王就是唯一有石供桌的贵族。甚至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5皇帝虽然也是草草下葬,再后来还是在其思陵加上了一座石供桌。晚明之后,石供桌在富裕阶层的墓冢中也非常普遍。石供桌的是用在清朝更加流行。而且许多清代陵墓的石供桌可能是在北京修建陵墓之后才添加的。到了晚清,虽然只能有帝后才能在陵墓中摆设石供桌,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其他地方有关石供桌建造的规定被严格执行。而且有的地方装饰墓地的石供桌的规模以及华丽程度甚至超越了皇帝的墓地。作者就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鸦片战争时期,北京东北郊的一座墓地另一位英国军队的罗伯特神文非常着迷。他这样记录道:当我看到这个墓地的时候……他被放置在一个最优美的底座上,……这个作品有着自身古典的美丽,我感觉被它深深地吸引了。之后作者说道,石供桌的放置是从更早时期传承和修正的一个传统,而且石五器的组合不代表任何象征意义,然而石供桌和已逝皇帝的遗体如此之近,说明5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1]),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了他有一个特别的目的。这里说到的石供桌是顺承下来的传统,笔者个人认为既然作为传统,那必然是有特殊以及严格的含义和作用,作者这样下段论确有些草率了。通过上面的分析后,作者打算通过分析在石供桌所处的内庭里发生的活动,从而进一步思考石供桌放置的目的。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在明代,内庭是个祭祀的地方。首先,明代的皇帝很少造访皇室墓地。仁宗(1425年在位)曾在1425年到访皇陵;宣宗(1426-1435年在位)在1427年来过;世宗(1522-1566年在位)则在1539年来过;隆庆皇帝(1567-1572年在位)也曾摆驾皇陵;而万历皇帝在1583-1585三年间寥寥几次皇陵之旅也被批评为次数太多。而且即使皇帝们来到墓陵,他们也似乎很少越过祾恩殿6。大概唯一在内庭发生的仪式是入葬后的祭酒仪式。由此可见拜谒皇陵不是明代皇帝的首要事务,同时陈列有石供桌的内庭也不是为了举行仪式所用。由于墓地被认为是其他魂灵出没的地方,墓主人可能会采取避免被这些魂灵所干扰的措施。明朝时期雇佣方士7们来赶走不受欢迎的来访者,净化墓地。陵墓的实际环境,也就是地点和建设,也被认为对逝者的来生,更重要的是可能对他的家族命运有影响。也就是风水。作者这里引用了风水,在之后的论述中占了主要的内容,这种多方面多角度的引证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明人对风水的讲究,从他们对陵墓的选址和对树木的保护中也可见一斑。树木会被认为是“大祀神御物”而大量种植于墓地,如果砍伐皇室墓地的树木会被处以砍头的极刑。如此一来,陵墓内部的各种结构也被建来增加对逝者的保护英国人类学家莫里斯·弗里德曼8这样说道:建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立在地上为人类活动提供方便的地方。它是对宇宙的一个介入,这个宇宙是由物理环境和人,还有他们之间的关系组成。6祾恩殿,原称享殿,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明世宗皇帝到天寿山朝陵,更名为祾恩殿。原殿内日常陈设有神榻(灵座、龛帐)、帝后神牌、册宝、衣冠、御座、香案,以及各种乐器。朝廷遣官致祭时,殿内再增置陈设祭品用的正案、从案、三牲(牛、羊、猪)案匣等。7方士就是方术士,或称为有方之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古代的科学家。一般简称为方士或术士,后来则叫做道士。宋玉《高唐赋》以羡门、高溪、上成、郁林、公乐、聚谷等人为“有方之士”、《史记·始皇本纪》秦始皇说:“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以上有方之士及方术士指的都是方士。道士之称始于汉代、《汉书·五行志》中说:“道士始去,兹为伤。”《许曼传》也说:“行遇道士张君巨。”是东汉以来,始将方士叫做道士。晋代以后,方士之称渐不通行,而道士之称大著。8莫里斯•弗里德曼(MauriceFreedman:1920-1975)。汉学人类学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1920年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弗里德曼的主要贡献,在于他试图用中国这个“文明社会”来反驳一般人类学的范式,也就是说,从“无文字社会”或“简单”中发展出来的一般人类学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弗里德曼的话中虽没有提到坟墓,但是“人造结构是对宇宙的一个介入”的观察也和坟墓的建造有关,坟墓中的一些建筑就是用来增加正面影响消除负面影响的。孝陵9是没有石供桌的,只有一条从内庭蜿蜒通过的小溪,上有石拱桥。通过对风水的分析,建造者有意识的用石供桌和石柱门取代石拱桥。石柱门没有任何实际上的功能,他没有阻挡或者封闭任何空间。可能是保护中轴线,威慑打扰墓主人清净的事物。由此大概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明朝没有明令禁止普通人不能在墓室中安置石供桌。这里的论述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既然用石供桌和石柱门取代了石拱桥,所以二者不是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带有独特意义的单独物品,作者对于石柱门没有深入的研究或者参考其他的文献而下这样的定论是不太妥当的。虽然清朝史料没有有关墓冢避邪的纪录,不能进一步证明清朝的石供桌是源于保护墓冢的初衷。但是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他代表了逝者所进入的另一个世界的门槛。清代把灵柩从宫殿运往墓地的葬礼依仗分为五部分,整个依仗在第六天到达陵墓。灵柩之旅代表了逝者的灵魂走向了另一个世界的旅程。中间穿过庭院等实质性的空间,可以逐步步向另一个世界,而下葬前一天置于石供桌前这种行为,也就构成了向死亡后世界过渡的一部分。同时石供桌也相当于一个最后的路标的作用。除了提供空间标示外,清代的石供桌还描绘出举行祭祀的生者的活动空间。清朝的内廷是已逝皇帝直系亲属的祭祀地点。参与者下马的位置说明了去世皇帝和从不同地点走过来的亲戚的亲疏关系和身份地位。由于石供桌北面的空间是已逝皇帝灵柩下葬前的最终停留位置,站在石供桌背面也就意味着通往那个最终的死后世界。所以皇太后和皇后被允许比嫔妃更靠近去世皇帝。此外,石供桌标示了皇帝行进的终点。在进献仪式中,皇帝跪拜在石供桌后面一个面朝北的垫子上,桌后留给太后和皇后。1795年,当皇太子颙琰造访清东,西陵时,每个石供桌南面都会放置一个垫子,直到成为嘉庆皇帝才可以在背面进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石供桌标明了参加者的地位以及与皇帝的亲密度。9明孝陵,坐落于南京市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文章结尾,作者对自己所推论的作了总结。他认为石供桌对生者和死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明代时期石供桌是用来保护逝者不受邪恶势力的影响,清代标志了运送已逝皇帝灵柩的分水岭。之后的祭祀中,他标注了皇帝以及其他人的位置。因此,石供桌和内庭的意义从为逝者划分今生来世转变为皇室私密的祭祀地点。这样,尽管我们看到的石供桌是静止的,实际上它很可能被认为是通往另一世界的大门。虽然论述过程中有许多个人觉得不太妥当的地方,但是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我所喜欢的,所论述的只是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一堆石雕,但是如果深入研究,说不定会搜刮出不一样的东西,而且他在论述过程中加入了许多其他的门类的知识,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