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经世致用思潮对史学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明清经世致用思潮对史学的影响摘要:明中叶开始发生的封建社会内部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微妙的变化,明后期的腐败统治和明末激烈的阶级斗争等等,这些重大的社会变动,促使一系列思想家,史学家开始重新看待历史,进一步考察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推动了实学思潮的出现也进一步影响了明清时期的史学思想发展。关键词:明清史学,经世致用史学思想一、实学思潮的兴起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史学宗旨与实学思潮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它是实学思潮在史学的具体表现。“实学”一词产生很早,至少在南宋郑樵的著作中就出现了。但作为一个思潮,实学思潮则形成于明末清初。首先,实学思潮是空疏学风的反动。明朝,陆王心学占据主导地位。王学走向极端即流于空谈性理,理学禅学化。物极必反,一种学风在其初期往往具有它的合理性和生命力,但发展到极致,必然弊端丛生。王学发展到后来,就是如此,所以它日益引起一部分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的不满。明代万历中期以后,以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为代表的“东林党”,既是一个政治团体,也有学术团体的特点,在知识界颇具影响。东林党人不贵空谈,而贵实行,主张革新朝政,以济世救民。此后在江浙一带又产生复社,且向其他省份发展。复社成员“接武东林”,关心政治,致力于学风、文风的改良,匡正王学末流。其次,实学思潮是明朝社会危机的社会现实在思想文化界的反映。明朝中后期,社会危机加深,学者在治学的同时,对社会表现了沉重的忧虑。著名史学家无论是否受到王学之影响,均有博通经史、通今达变的学术倾向。如郑晓、王世贞、李贽、焦等人,都是如此。他们学识渊博,提出“六经皆史”,重视史学的经世功能,对明末学术多有影响。第三,明朝最后三四十年,“西学东渐”,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开始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实学思潮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催进作用。西方科学知识和务实学风,赢得了中国一些高层知识分子的信任和推崇,丰富了实学的内涵。第四,明朝的灭亡,更刺激了明朝遗民士大夫“黜虚崇实”的学术取向。他们认为,王学和空疏学风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于是坚决地与专用心于内、尚虚的王学决裂,使实学思潮发展到鼎盛的阶段。二、实学思潮下的史学发展1.实学的人文启蒙精神与明清时期的史评著作实学思潮的人文启蒙思想在史学领域中的直接反映就是史评类著作的大量涌现。李赞的《藏书》、《续藏书》、《批点皇明通纪》,张溥的《历史史论》、《宋史论》、《元史论》,王夫之《宋论》、《读通鉴论》,熊伯龙《无何集》,龚自珍《古史钩沉论》、《明良论》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史评著作既成为实学启蒙思想的文本载体,又体现着实学时期人们对千古历史的重新认识。2.学必致用与当代史研究的繁荣在史学著述中,当代史难撰,而当代史中的当朝史著述最难。但在明清两朝,当朝史著述却灿若繁星,层出不穷,构成明清史苑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明嘉靖中叶,出现了第一批明人撰修的当朝史著作,此后便一发不可收。郑晓《吾学编》,邓元锡《明书》,何乔远《名山藏》,朱国祯《明史概》,张锉《国史纪闻》,雷礼《皇明大政记》,谭希思《明大政纂要》,陈建《皇明资治通纪》,谈迁《国榷》、徐学聚《国朝典汇》,陈子龙等主编《明经世文编》……仅《明史艺文志二正史类》著录于官修实录、年表之后的私家本朝史,就有32种,而杂史类著录大约有190种。清人也于乾嘉时期开始治本朝史,出现了蒋良骥《东华录》,赵翼《皇朝武功纪盛》、钱仪吉《碑传集》,陆耀《切问斋文钞》,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道光朝洋艘征抚记》等著作。当朝史著述的繁荣,与实学思潮的影响和推动是分不开的。3.学必多艺、关注民生与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明清实学思潮时期,重道轻艺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学术向经史子集等更为广博的文化领域,和农、工、兵、商等具体应用学科拓展,表现出一种宽广的文化视野。这种拓展,首先表现为若干与经世致用关系密切的专门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如史地学,以往只是王朝政治史中一个很小的附类,在明清时期,独立的史地类著作开始大量出现,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即为其优秀代表。4.实学思潮与明清野史的繁荣野史是与朝廷认可的“正史”相对应的一大史学门类,多以笔记、诗话、随笔、漫录、纪闻、杂录、丛话、野史、稗史等形式存在,由私家撰述而成。明清时期,稗史蜂起,家乘竞出,如雨后春笋,“不择地而发”。在《明史·艺文志》中记载的杂史类215部、杂家类67部、小说家类128部作品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野史。明清野史的繁兴,除了与史学内部的衍变规律有关外,明朝官修史书的胭略、明清之际社会结构的变动和政局的动荡等社会历史状况也是其中重要原因。而实学思潮的推动与影响,更是不可不提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的史学,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求真的学术业绩是一个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他们经世致用的为学精神。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社会改良的要求,虽然没有像他们期待的那样为当政者所采纳,甚至不如他们的学问在历史上影响之大,但他们表现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救民的学术精神却是永恒的。参考文献:《中国史学史纲》瞿林东《实学思潮与明清之际的史学》周文玖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